管理 | 領導馭人
最爛的決策叫「妥協」!一旦做出決定,就算不同意、好的管理者也會一起努力
- Amazon創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在一個訪談中,談論了3種做決策的方式。
- 第一種是「不同意、但致力」,第二種是「妥協」,第三種是「比誰更固執」。
- 貝佐斯認為,許多時候我們無法輕易得知事情真相,「不同意、但致力」最大的好處就在於,至少你會做出決定。
▌作者簡介:林啟維, Portaly創辦人。
Amazon創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在近期的Podcast訪談中,花了5分鐘訴說了關於「做決策的方式」,非常有價值。
以下是貝佐斯提及的3種決策方式,並補上我的個人經驗:
決策方式1:不同意、但致力(Disagree and Commit)
定義:我仍然不同意,但決定了我就會一起努力。
貝佐斯舉例說道:「當自己的意見被一位資深主管否定時,經常需要不斷的來來回回。雖然我不認為這位主管正確,但我仍願意跟他賭一把。因此我們認識幾十年,我覺得他可能比我更接近真相,其實我也不知道自己的決定是否正確,乾脆就照著屬下的想法走。」
這種決策方式在實作上有幾個重點:
- 以結果來看,這樣做法的最大好處在於,至少你會做出決定。
- 在事後,你不應該去追究這個決定是否正確,或說出「早就跟你這樣說」的馬後炮。
- 「不同意、但致力」,是真的願意給予對方支持與幫助、直到最後行得通為止,這才是真的團隊。
決策方式2:妥協(Compromise)
定義:在兩個歧異點之間,找到一個中間值。
遇到爭議時,最爛的決策方式就是「妥協」。貝佐斯舉例說:「我認為這個房間12尺高、你認為11尺高,所以我們就『決定』它11.5尺。」
這樣的做法真正的問題在於,11.5尺的決定,並沒有更接近真相。能夠接近真相的是去進行測量。那為什麼不試著去測量?
貝佐斯認為,任何「實際行動」都需要耗費能量,而「妥協」最大的優點就是,使用低能量的方式達成共識。
結論:「可追尋真相」的事情,就不應該使用「妥協」的方式定案。
決策方式3:誰更固執(who’s more stubborn)
定義:兩人為一項決議進行持久戰(war of attrition)時,誰最快感到疲憊就會投降。
比誰更固執的這種決議方式,完全沒有辦法更接近真相,甚至會非常消耗元氣。貝佐斯跟團隊說:「千萬不要用消耗對方的方式達成協議。」
一個替代方法是,試圖提升層級,由大老闆(指貝佐斯)決定。在團隊管理上,訴諸更高的層級,是可以加速決定,並且避免傷害夥伴感情的方法。
貝佐斯認為,「果斷」是加速系統運作的重要企業文化
訪談的最後,主持人問道:「希望趕快做決定,是不是為了加快系統的速度?」
貝佐斯回應說:「我希望越快到達真相越好。因為有太多無法知道真相的情況,這時採用『不同意、但致力』,至少可以往前進。」
貝佐斯也提到,「果斷」是加速整個系統的方式,這也必須是「企業文化」層級要努力方向。即便Amazon全球有50萬員工,仍然保有相當高的效率,因為企業文化包含了「果斷」。
個人經驗:好的團隊裡,信任、冒險缺一不可
我認為「不同意、但致力」的作法雖然非常有效率,但也需要參與者(例如屬下)具有高度的專業、經驗與信任,這是需要透過時間和共識養成的。
反之,作為上位者也需要有足夠的膽量,把自己的架子和面子放下,投入可能的風險承擔心理,接納反對的意見。
「信任」與「冒險」,這兩者缺一不可。被賦予支持的那一方,更是需要一肩扛起責任,貫徹自己的決定、為此負責,以迎接下一次的決定權。
作為主管、團隊夥伴,如何驗證團隊成員是否能獲得「不同意、但致力」的資格?
在我的執行經驗中,反方意見者必須先提出「自己覺得」以外的支持,例如是否符合某個key metrics指標、是否有過去經驗、訪談或數據資料為佐證。
上位者把權力棒子交出去後,可以讓執行者用「數據」與「質性成果」交叉檢驗。先不論結果是否達標,能跑完「事前假設」與「事後驗證」的人,我覺得都應該給予支持及下一次機會。在解決問題上,沒什麼有比「科學方法」更值得嘗試了。
*本文獲「林啟維」授權轉載,原文:遇到爭議時,最爛的決策方式就是『妥協』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
這是一個開放給所有商周讀者發聲的管道,如果你有意見想法不吐不快,歡迎大聲說出來!(來稿請寄至red_chen@bwne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