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一群人集思廣益,比不上「一人創意」?為何腦力激盪更易做錯決定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商周集團 2025年春節期間出貨及服務說明
至頂箭頭

管理 | 領導馭人

一群人集思廣益,比不上「一人創意」?為何腦力激盪更易做錯決定

一群人集思廣益,比不上「一人創意」?為何腦力激盪更易做錯決定
數十年研究發現,工作需要人們提供創意時,團隊腦力激盪通常不能找出好的答案。 (來源:Dreamstime)
撰文者:黃嬿
摘要

1.幾十年研究發現,集思廣益通常不能誕生出創造性的想法,反而會有反效果,產生更多偏見。

2.腦力激盪是1938年由廣告公司BBDO一名高階主管想出來的方法,他相信透過集體討論的方式,個人會突然誕生出創新想法。此方法問世後,廣受企業採用。

3.社會心理學家分析腦力激盪效果不彰的3個原因,分別為:社會性懶惰、生產阻塞,和恐懼被評價。但腦力激盪並非沒有用,在解決一般問題時,能總結眾人的經驗更快找到答案。

遇到需要人類發揮創造力解決的問題時,許多人相信集思廣益更有效。採取腦力激盪(Brain Storming)的方式,讓人們聚在一起拋出意見,才更容易刺激大腦找出好方法。但人類是群體動物,幾十年研究發現,多數的創造性想法並非透過多人腦力激盪才誕生,集思廣益通常會得到反效果,產生更多偏見。

腦力激盪是1938年由廣告公司BBDO一名高階主管想出來的方法。當時他負責幫公司在經濟大蕭條後重振業務,因此要求所有員工思考最佳的廣告宣傳方式。但他發現,低階員工在全公司會議上很少發言,通常都是高層管理層主導談話。

為了讓每個人都有平等發言的機會,他決定每週開一次集體會議,他相信透過集體討論的方式,個人會突然誕生出創新想法。後來他還把腦力激盪方法,納入1942年出版的《如何思考》一書。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往後幾十年來,企業奉行這規則,這種方式確實讓每個人都能發言,卻不一定能產生偉大想法。1987年研究比較參加腦力激盪會議的人,以及單獨提出想法的人,發現單獨提出想法的參與者,比腦力激盪會議出現的獨特想法多2倍。

越來越多科學家發現,團隊腦力激盪時會產生偏見,扼殺個人創造力,因此許多學者和企業家不再對團隊腦力激盪有幻想。社會心理學家分析3大原因,分別是:

1.社會性懶惰:群體的有些人,傾向讓其他人做事。

2.生產阻塞:腦力激盪會議上,一次只有一個人能說話、產生一個想法,其他成員只被迫、被動坐著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研究人員認為,通常在團隊中發揮最大影響力的是最有自信的談話者,但最會講話的人不代表能想出最好的想法。

3.恐懼被評價:人們都害怕在眾人面前表現得愚蠢。實驗發現,當個人選擇正確答案,但同伴都持相反意見,參與者的大腦杏仁核會更活躍。杏仁核與煩躁情緒有關,科學家稱為「獨立的痛苦」。

但團隊腦力激盪法也不是完全沒有好處,專家認為,真正作用在於「從與會者身上直接汲取經驗和靈感」。如果會議成員有豐富經驗,團隊集思廣益對解決普通問題非常有效,因經驗總和可能含問題需要的解決方案。如果是5人會議,就可善用5個人的知識,但這只能稱為「開箱即用」的思維,與創造力無關。

群體就像改變思維的物質,如果團體普遍認為答案是A,個人也更有可能相信A是正確答案。社會心理學家已發現,觀察者效應是種現象,當人們發覺自己被觀察時,往往會改變行為。

組織心理學家阿德里安・弗爾納姆(Adrian Furnham)認為,公司將創造力或效率視為最重要的產能,安排才華橫溢、積極進取的員工時,應多多鼓勵他們獨立工作。

參考資料:PsychologytodayQUARTZ

延伸閱讀:

「未來祕書」ChatGPT 強勢入侵,你的金融工作未來還在嗎?
大腦活動降低,研究:手機成癮殘害創造力

*本文獲「科技新報」轉載,原文:開會只會誕生群體偏見,專家:才華洋溢又積極的人應單獨工作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

解決方案 腦力激盪 決策 開會 會議
科技新報 TechNews
科技新報 TechNews
科技新報 TechNews
展開箭頭

由多位喜好並擅長各種科技知識的朋友共同創立的「科技新報」。參與成員各有專精,網站內容涵蓋各式新科技訊息,從行動運算、醫療生技、網路,到科技產業、技術等多樣領域,期盼以自身的知識與經驗,帶給所有讀者未來市場與科技生活更多的啟發與思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FOLLOW US
加入商周LINE好友 秒懂新商業
加入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