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開放式辦公室能互動又消除階級?研究:員工其實不喜歡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商周集團 2025年春節期間出貨及服務說明
至頂箭頭

管理 | 領導馭人

開放式辦公室能互動又消除階級?研究:員工其實不喜歡

開放式辦公室能互動又消除階級?研究:員工其實不喜歡
開放式辦公區似乎能提高員工的工作效率,但一項研究發現事實卻是相反? (來源:Dreamstime)
撰文者:黃嬿
摘要

1.一項研究發現,採用開放式辦公區,其中的噪音對人類的認知表現、生理壓力和情緒等方面,都產生負面影響。

2.開放式辦公空間可大量節省辦公空間與設備成本,減少管理費用。同時也被認為能打破階層壁壘、營造更悠閒的工作氣氛、促進員工合作,進而提高生產力和創造性思維。

3.專家推薦現在越來越多企業採用的混合模式,錯開員工在家與辦公室工作的時間,好處是辦公室不再擁擠,減少視覺和聽覺干擾。

疫情前,美國有7成上班族需要到辦公室工作,雖然員工抱怨連連,但自從疫情期間轉為遠距工作後,員工們就不再抱怨。

疫情後,企業要恢復到辦公室上班更不容易,一大阻力可能是來自開放式環境的不良影響。一項實驗藉由人體的心跳、皮膚導電率,和AI臉部情緒辨識控制條件,發現辦公室噪音對人類的認知表現、生理壓力和情緒等方面都產生負面影響。

開放式辦公室的概念源自1950年代的德國,直到過去10年內才在世界各地流行起來。對老闆而言,開放式辦公空間可大量節省辦公空間與設備成本,減少管理費用。除此之外,老闆更認為這可培養員工的使命感、打破階層壁壘、營造更悠閒的工作氣氛、促進員工合作,進而提高生產力和創造性思維。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主管和員工共享工作空間,確實可打破障礙,並增進各級員工之間的交流,提升解決問題的效率。但採用開放式辦公室,可能弊大於利。原因之一是噪音,專家發現噪音會持續分散員工的注意力,降低工作效率。尤其,當員工覺得無法控制周遭環境時,往往選擇戴上耳機,反而讓自己與外界隔絕。此外,背景噪音造成的壓力,還會抑制員工認知表現;第二個問題是缺乏隱私空間,研究發現剝奪員工的隱私,可能會降低工作效率。先前研究還發現開放式辦公室工作的員工,請病假時間平均多了62%。

開放式辦公讓員工壓力更大

在2021年的研究中,實驗室模擬成開放式辦公室,以測試對員工的影響,實驗設計的場景分成2種:一是人們說話、走路、列印文件,另一種是出現電話鈴聲和鍵盤敲擊聲。觀察同一個受試者在2種噪聲條件下工作的情況,並使用感測器追蹤心跳和出汗反應,記錄其生理壓力,再透過臉部辨識軟體評估情緒反應,加上自我報告的情緒量表。

即使短暫處於噪音下,開放式辦公室噪音與壓力,與消極情緒產生因果關係。負面情緒增加 25%、出汗反應增加34%。這種隱藏壓力無助於員工的幸福感和生產力。開放式環境本意是增加互動,但另一項針對財星500大企業的研究發現,若將從隔板辦公桌,轉為開放式辦公室,員工面對面互動竟大減70%。

員工們需要協作空間,但也需要可以躲起來的地方。開放式辦公室讓人無時無刻被監視,導致員工無形中不斷累積壓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企業可採用混合辦公模式,給員工更多選擇權

許多員工反對回到辦公室,亞馬遜最近要求員工從5月開始,每週至少3天回辦公室,遭員工抗議;星巴克要求3750名企業員工每週進公司3天,員工就發起公開抗議信。

多數員工喜歡遠距工作,原因是環境安靜、讓人更能專注在工作上。專家推薦現在越來越多企業採用的混合模式,錯開員工在家與辦公室工作的時間,好處是辦公室不再擁擠,減少視覺和聽覺干擾。另外,企業也可以恢復隔板配置,或加裝隔音設備。

但專家認為,最重要的仍是職場文化,當員工覺得有他們權力根據工作型態改變環境時,可提高員工的士氣和工作績效,這會對員工回辦公室上班這件事不感到如此排斥。

參考資料:Harvard Business ReviewFastcompanyBusiness.com

延伸閱讀:
微軟發表 Office A.I 協作工具 Microsoft 365 Copilot,股價逆勢起飛
微軟拚速度推 AI,外媒:道德監督團隊遭解僱

*本文獲「科技新報」授權轉載,原文:如何心甘情願回辦公室?專家:改掉開放式空間還給員工隱私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

員工 遠端工作 開放式辦公 居家辦公 職場
科技新報 TechNews
科技新報 TechNews
科技新報 TechNews
展開箭頭

由多位喜好並擅長各種科技知識的朋友共同創立的「科技新報」。參與成員各有專精,網站內容涵蓋各式新科技訊息,從行動運算、醫療生技、網路,到科技產業、技術等多樣領域,期盼以自身的知識與經驗,帶給所有讀者未來市場與科技生活更多的啟發與思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FOLLOW US
加入商周LINE好友 秒懂新商業
加入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