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 | 創新策略
進入高齡社會,人力不足怎麼解?劉潤:把年輕人從這些行業趕出去
1.中國第二次嬰兒潮的起點、1962年出生的那些嬰兒,2022年開始退休。從今年開始,將有連續14年的退休潮。
2.2021年4月,日本正式實施《改正高齡者僱用安定法》,明確規範企業主有義務確保員工可以工作到70歲,可供同樣邁入高齡社會的國家參考。
3.未來因少子化,青壯年勞動力人口一定會越來越貴,為了迎接「退休潮」,我們要盡早學會如何運用還有活力的長者。
中國的高齡化、少子化日趨嚴重。這是大事,匹夫有責。不要問這個國家能為你做什麼,要問你能為這個國家做什麼。
高齡化、少子化,這兩件事,你至少得對其中一件事有貢獻吧?生孩子,和多工作幾年⋯⋯我還是多工作幾年吧。
中國人民銀行在一份報告里,提到人口的重要性時說:「如果把價格比作汽車,那人口就是郵輪。」是的。人口這個慢變量,就像是郵輪,萬噸郵輪。它體型太大、開得太慢,以至於身處其中的你,甚至無法察覺它在移動。當你意識到郵輪在動的時候,它可能已經出發很遠了。
那麼,這艘郵輪,正在怎麼動,又出發了多遠呢?
中國人口普查
2020年5月,中國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正式公布。人口普查,就是對「人口」這艘巨輪,做例行體檢。中國的第一次人口普查,是在1953年。然後逐漸常態化,慢慢變為10年一次。
普查怎麼查?挨家挨戶上門查。人口普查,要動用大約700萬工作人員,在2個月內上門查完,最終實現0.05%的漏登率。所以,人口普查的數據,非常有價值。
我們可以看到這次人口普查中的一些數據:
1.人口增速放緩(年平均增速:0.57%→0.53%)
2.男女均衡 (出生人口性別比:118.1→111.3)
3.家庭縮小(戶均人口:3.10→2.62)
4.流動明顯(人戶分離人口:4.9億,增長88.52%)
5.城鄉轉移(城鎮人口:9.02億;鄉村人口:5.10億)
6.人口分佈轉移(東部:2.15%↑ 西部:0.22%↑;中部:0.79%↓;東北:1.2%↓)
7.持續少子化(總和生育率:1.3,意願生育率:1.8)
8.高齡人口增加(60歲以上:2.64億;65歲以上:1.91億)
9.勞動力人口減少(10.06億→9.68億)
10.素質提升(15歲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9.08年→9.91年)
我們稍微整理一下,就會發現:增速放緩、男女均衡、家庭縮小,這3組數據,是關於中國人的「生命」狀態,能不能找到另一半?如何組成家庭?
流動明顯、城鄉轉移、人口聚集,這3組數據,是關於「生活」,人們選擇在哪裡生活?靠什麼生活?和誰一起生活?
持續少子化、高齡人口增加、勞動力人口減少、素質提升。這4組數據,是關於「生產」,有多少人需要工作?養活另外多少人?用什麼方式?而我們現在著重來看生產。而和生產最相關的,是人口結構。
中國人口結構
1950年、2019年、和預測的2050年的中國人口結構圖,數據來自於聯合國,央行對它進行了分析。
人類的生命,分為3段:幼年、青壯年、老年。只有青壯年能工作、能生產。所以人類社會幾千年的運行方式,都是青壯年人口工作,養活老年人口和幼年人口。這就是所謂的上有老,下有小。所以從生產的角度看,這3段人口之間的相對數量關係,而不是絕對數量關係,這個相對數量關係,就是人口結構。
1950年,中國的人口結構是個金字塔,老年人占比少。所以,它的「淨消耗」可由源源不斷的、龐大的青壯年勞動人口的「淨產出」來支撐,因此,人口不是經濟增長的威脅。但此時高出生率導致要養的孩子多。這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經濟增長。
2019年,中國的人口結構就變成了長方形。隨著老年人的比例越來越高,這導致GDP增速持續下降。雖然生育率持續下降,但在這階段表現出來的作用,是青壯年人口不用養那麼多孩子,也就是1960~70年代出生的大量人口,仍處在工作階段。所以,在這個狀態下,中國仍然能夠保持6%左右的GDP增速。
那麼,2050年呢?如果沒有巨大的調整,中國的人口結構,將變成倒金字塔型。上面淨消耗的老年人口,加上下面的淨消耗少年人口,可能會接近中間淨產出的成年勞動人口。社會總消耗巨大,這將拖累經濟增長。所以,你現在理解為什麼要多生了。
中國退休潮來臨
如果我們把連續若干年、每年出生人口超過2000萬叫做嬰兒潮的話,1949年後,中國有過3次嬰兒潮。
第一次,是1949年~1957年,連續9年、年出生人口超過2000萬。第二次,是1962~1975,連續14年。第三次,是1980~1997年,連續18年。第二次嬰兒潮,是單年出生人口規模最大的一次。有的年份,出生人口甚至接近3000萬人。
中國現行的退休政策是,藍領女性50歲,白領女性55歲,大多數男性60歲。
那麼第二次嬰兒潮的起點,1962年出生的那些嬰兒,什麼時候退休?2022年,就是今年。也就是說,從今年開始,連續14年,嬰兒潮,變為退休潮。
那怎麼辦?進化論,是地球上唯一可靠的成功學。我們來看看在地球上,那些比我們更早進入高齡化的國家,看看那些國家的達爾文們,進化出什麼參考答案。
高齡社會
如果根據1956年聯合國確定的劃分標準,65歲以上的老人的比率超過 7%,叫做高齡化社會,超過14%~20%,叫做高齡社會的話,其實中國在2000年,就已經進入高齡化社會。預計2022年,進入高齡社會。
那麼,其他主要國家,什麼時候進入高齡社會呢?
比如,日本。1995年進入高齡社會,26年了。或許可以是中國主要的研究對象。日本是怎麼來解決高齡化問題的呢?日本嘗試了幾乎所有你能想到的制度。
關於少子化,試過生孩子就給錢、生孩子就放假,甚至海外移民計劃。關於高齡化,試過延遲領取退休金、退休再就業。有些有效,有些效果不明顯。最後,在所有這些制度中,有一項制度,效果越來越突顯,越來越突顯。
這項制度就是:「活力長者」計劃(Power Senior)。
現在中國的平均壽命,大約77歲。很多科學家、醫學專家告訴我們,因為科技的進步、醫學的進步,這個數字正在以每年3個月的速度,快速提升。最終,可以提升到100歲,甚至120歲。如果普遍能活120歲,你60歲退什麼休啊?你退休了,那無處安放的活力怎麼辦啊?
60歲依然活力滿滿的老人,就是:活力長者。
日本的活力長者
去過日本的朋友都知道,日本的計程車行業有兩個特點,第一是貴,我第一次去日本的時候,年少無知,從機場打車去酒店。到一半我的臉色就白了,一千多人民幣了。
日本計程車的第二個特點是什麼?就是「老」。我第一次遇到的司機,是個白發蒼蒼、但動作矯健的老奶奶,要幫我拿行李,我嚇得說:「我自己來,我自己來。」
日本的計程車司機,都很老。那到底有多「老」呢?據日本總務省2020年統計,日本汽車修理工平均年齡36.8歲,工程師38.5歲。計程車司機呢?平均59.4歲,接近60。
為什麼?這就是活力長者計劃的結果。開計程車這種相對輕鬆的工作,應該就要留給我們的「活力長者」吧。然後把稀缺的年輕人們釋放出來,去做更需要創造力,更需要旺盛精力的工作。
2021年4月,日本正式實施《改正高齡者僱用安定法》,明確規範企業主有義務確保員工可以工作到70歲。你願不願意繼續工作,是你的自由,但是如果你想繼續工作,企業有義務幫助你。所以「35歲勸退」這樣的事情,在日本是違法的。
現在,日本依然在工作的活力長者越來越多。2020年,60~65歲的老人,71%在工作。65~70歲的老人,大約有一半(49.6%)在工作。這對我們的啟發是,不管願不願意,有些老年人可以做的工作、輕鬆的事,可能都會慢慢從年輕人手中移走。
為什麼?因為年輕人一定會越來越貴。為了迎接即將到來的「退休潮」,我們要盡早學會,如何用好「活力長者」。可是,怎麼用?也許,可以這麼用。
適合「活力長者」的4大類工作
首先,計程車司機。如果年輕人開車,他就不能去修車、他就不能去造車、他就不能去設計車。為什麼計程車的費用越來越貴,但計程車公司還說自己不賺錢?因為用的是年輕人。也許計程車賺錢的希望,就在這些活力長者身上了。
然後,客服中心。水電煤公司,行動通訊公司,還有各大品牌⋯⋯都有很大的克服中心。動輒幾千人,甚至上萬人。這些客服中心裡,有很多年輕人接受培訓、上崗、被氣哭,然後離職。很多客服中心投訴率和離職率雙高。怎麼辦?用活力長者啊。
長者經歷了60年風雨,還有什麼可生氣的?可能會跟電話那頭生氣的客戶說:「孩子,別著急,慢慢說,我有的是時間。」投訴率、離職率,都會下降。
再然後,銀行櫃檯人員。以前我看過一個電視節目:勞動力大賽。這個比賽很好,鼓勵發展職業技能。一個年輕的女孩子展示了一項絕技:數錢。令人嘆為觀止,她得了冠軍,接受採訪時說:「我要把這項絕技,傳下去。」
我的錢包裡有500元現金,已經放了3~4年沒動了,現金少了,數錢這項技能再炫目,也已經不重要了。把做櫃員這件事,交給活力長者吧,慢一點沒事。正好可以讓老人們活動一下筋骨,延年益壽。
再再然後,空服人員。我在微軟工作的10幾年,頻繁飛美國,所以比較常坐達美航空。中國的飛機上,都是年輕漂亮的空姐,那在美國的飛機上呢?都是空奶奶、空爺爺。為什麼?
因為越來越貴的年輕人,不斷流向利潤更好的行業。所以,中國的航空公司也許可以開始一項:退休空姐返聘計劃,也許可以同時提升服務水準和利潤。
研究完這部分我非常興奮,不管你怎麼樣,反正我的退休生活,我想好了,你們不要攔著我。我要發揮餘熱,把年輕人從這些工作裡,釋放出去。
嗯。關於人口,除了生孩子,我還能做的是:多工作兩年。
*本文獲「劉潤公眾號」授權轉載,原文:关于人口,除了生娃,我还能做的是:多工作两年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林思妍
劉潤
潤米諮詢董事長,網路轉型專家,擁有23萬以上用戶的私人商學院——「得到」專欄《劉潤•5分鐘商學院》創始人。中國最貴的商業轉型諮詢師,前微軟戰略協作總監,海爾、百度、恆基、中遠等眾多大企業的戰略顧問。
工作、公益之外,愛好旅行,徒步戈壁,環騎青海湖,到達珠峰大本營,登上南極大陸,抵達北極點,探訪達爾文島,登頂非洲吉力馬扎羅。
著有《2012,買張船票去南極》、《人生,就是一場突如其來的旅行:從微軟到北極點》《互聯網+》、《互聯網+戰略篇:傳統企業,互聯網在踢門》、《趨勢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