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 | 領導馭人
員工為何要把公司的事,當自己的事?先讓同仁做自己,再學「當責」

1.近年來,許多企業越來越注重「當責」,是因為公司覺得這些同仁越來越不當責。當責可以有2種涵義:把公司的事當作自己的責任、當然為自己的工作結果負責。
2.假如同仁在乎個人多於團體,不妨協助他們培養個人品牌,將個人特色與優勢發揮到最強,讓他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3.培養個人品牌的原因在於,讓同仁為自己的工作結果負責,久而久之,他們會更願意把公司的事情當作自己的責任。
近年來許多企業請我講授有關「當責」的課程,原因是公司覺得這些同仁越來越不當責。我在課堂提到,當責可以有2種涵義:
- 把公司的事情「當」作自己的「責」任。
- 「當」然為自己的工作結果負「責」。
課程前和高階主管訪談,這些主管都會不斷強調,「這些同仁有多不負責,有多不把公司的事情當作一回事」。如果和該位主管夠熟,我會開玩笑的問説:「請問主管們,同仁為什麼要把公司的事當作自己的事?」
大多數主管都會楞住,因為在他們的觀念裡,把公司的事當作自己的事是天經地義、顛撲不破的真理。只是這些主管無法確定,現在公司的同仁還這樣想嗎?如果不是,那該怎麼辦?
為什麼年輕世代不容易把公司的事情
當作自己的責任
1.年輕世代大多學到「做自己」
年輕世代從小習慣聽到「把你的事做好,其他的事不要管」,因而他們覺得自己的事情比較重要。父母說這句話的用意,原本是希望小孩專心,不用分憂家裡的其他事。但是,如果沒有其他的觀念補強,很容易變成,「我的事才是我的事,其他的事情都沒有我來得重要。」
2.欠缺機會建立「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團隊觀念
年輕人建立「團隊觀念」越來越不容易,在進入社會前,最該在家庭和學校建立團隊觀念。可惜在家庭中,父母高度的尊重和配合,讓年輕人越來越做自己。
在學校中的許多團隊活動,也因為升學主義和尊重小孩自主性,減少了參加團隊、練習互動的機會。在團隊中最該學會的觀念是「犧牲自己、成就團體」、「犧牲小我,完成大我」,很可惜年輕人學到的機會變少,就直接進入職場,自然就不認為公司的事情有多重要。
協助年輕人建立個人品牌
訓練為自己的工作結果負責的當責觀念
1.讓年輕人做自己,協助建立個人品牌
年輕世代的自尊心,可說是史上最強。假如年輕人在乎「個人」多於「團體」,不妨順著這個觀念,協助年輕人培養個人品牌。就是將個人特色和優勢發揮到最強,在競爭當中脫穎而出。
2.建立個人品牌的2大引導手法
A.引導同仁成為他想成為的人
許多年輕人對未來都會有想像,只是不具體,主管不妨試著引導他說出來。主管可以問問他,3年後他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並請同仁說出自己的想法,再引導他成為那個樣子。
例如同仁說:「我想成為受歡迎的人。」主管不妨這樣引導:「那我們討論一下,你覺得受歡迎的人,要有哪些特質?」如果同仁說:「優秀的溝通能力,或良好的人際關係。」主管可以說:「優秀的溝通能力,需要不錯的表達技巧和傾聽技巧,如果你覺得OK,我們一起來完成這個心願。」
接著在工作安排上,可以更貼近同仁需求,告知同仁:「擔任這項工作的過程中,可以練習跟客戶多表達,增加互動的機會,你要不要試試看?」
年輕同仁不喜歡被命令該做哪些事,但如果主管從「可以幫助他變得更好,以建立個人品牌」的前提出發,同仁對工作的接受度會大大提升。
B.引導同仁學想學的技能
年輕同仁進入公司也許有個憧憬,主管不必先否定,而要讓他知道,需要花點過程才能達成。不妨告訴他:「學到這些技能的確有機會,可是必須多嘗試各類型,對學到這些技巧更有幫助。」
如果同仁說:「我希望學到企劃和行銷能力。」主管可以說:「很棒啊,如果想學到企劃和行銷能力,需要學習哪些技能?」如果同仁說:「豐富的想像力,以及具體的執行力。」
有時候年輕同仁不見得說得出來,主管不要急著幫他回答,必須引領他,說出一些選項讓他選擇。可以說:「你現在進入的OO部門,會有類似的案子可以訓練你像力,過程中會有些難度,你願意嘗試嗎?」
年輕世代內心會有期待,可是也怕受到傷害。主管別急著用嘲諷的態度、覺得他不可能做到去面對,才不會讓他們碰到困難就選擇放棄。
最後的提醒
想要訓練年輕同仁當責,請先訓練他們的個人品牌,「當」然為自己的工作結果負「責」。等到熟悉習慣之後,就會更容易把公司的事情,「當」作自己的「責」任。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林易萱
台灣跨世代溝通千萬首席講師
博客來、誠品雙榜冠軍《別逼貓啃狗骨頭》作者
商周CEO學院《經營三學》王牌引導教練
台積電、鴻海、IBM、賓士、三星、SONY、華碩、中國五大銀行、台灣十六家金控指定金牌講師
澤鈺智庫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