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管理的千古難題》用人該看重「能力」還是「態度」?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管理 | 領導馭人

管理的千古難題》用人該看重「能力」還是「態度」?

管理的千古難題》用人該看重「能力」還是「態度」?
示意圖。 (來源:Dreamstime)
撰文者:織田紀香(陳禾穎)
摘要

我認為「能力和態度哪個重要」這答案因人而異,但要是現在的我,我會選擇能力好過於態度的工作夥伴。因為,有能力的人難找,專業度足夠的人難尋,而有時態度的問題,是可以彼此互相尊重和讓步,就能相安無事。

朋友問我:「用人應該看重的是能力還是態度?」 大多數人應該都會回答:「態度」。過去我也是一直這麼想。那現在呢?舉個實際例子。

一位態度很好的同事,做事相當認真、配合、主動,而且對於自己經驗不足之處非常謙虛。不過,他的能力卻普通,離「尚可」的標準還有一段距離,也因此,他的工作只要有協同作業的夥伴,經常就會聽到這些夥伴對他的工作表現不滿意而有所評論。

所以,他逐漸被調離一些重要專案,即便他態度很好,卻因為能力不好,導致最後壓力反饋到他身上。態度好可是做不好,隨著挫折與壓力日增,反而回頭影響態度,從積極轉為消極。

廣告

這位同事因為一直無法做到公司的要求,又無法做到跨部門之間工作配合的水平,結果不到半年的時間,轉而變得被動,本來就做不好的工作,做得更差,最後他自己無法繼續承受,沒辦法面對自己,終究選擇離開這份工作。

可能有人會問:「難道他不具備基本能力嗎?」問題又回到:「用人到底是應該看態度還是能力?」

理想的答案必然是「兼備」。可是能力好的人難找,倒是態度「看起來不錯」的人還不少,你可能會懷疑:「這其中,有人會刻意假裝態度良好嗎?」

沒錯,在面試時多數人態度都是良好的,但這卻不代表本質、本性,即使真正進入工作後態度一直很良好,也不代表就會有良好的工作績效。

廣告

可能你又會說:「知道他能力不足,那當初就不能讓他負擔太重要的工作吧!」

不論重不重要,公司付出去的每一分錢,多少都會期望「人效」的增加。公司給付薪資之目的不外乎就是為了穩定發展、持續前進,每位員工都應該為了推動公司前進而存在、而進步。

教授曾說:「能力好態度差的人相對糟糕,影響公司層面更大。」剛開始,我認同他這樣的評斷。不過仔細想想,難道他這樣的講法客觀、科學、理性嗎?

因為他並沒有清楚定義或解釋所謂的「態度差」是什麼,卻扣上帽子說「能力好態度差」的人會造成公司較大的影響。唯一能這麼肯定的評論,應該是指「品性不良之人」產生的態度差。

那時候我認同教授的一大理由,是因為我正巧面對公司裡的幾位MVP,也就是所謂的「明星員工」。問題來了,這幾位MVP在工作之中非常難搞,要求特別多,許多配合的方式也一如他們被「特別對待」一般的特別複雜。當時跟他們工作壓力極大,為了不意外擦槍走火,講話或是互動都得小心謹慎。

雖說如此,撇除態度問題一事,這些明星員工的工作能力著實令人驚艷。一個MVP負責的專案,工作效率與品質,可能就是一般人負責的兩到三倍,而且工作結果仍具高水準。

這是所謂的「天才」,脾氣難搞、脾胃難養,可是有著再多人都比不過的天分與能力。公司無法突破的障礙或困難,找他們通常會迎刃而解。

綜合前述兩個例子,我認為「能力和態度哪個重要」這答案因人而異,但要是現在的我,我會選擇能力好過於態度的工作夥伴。

因為,有能力的人難找,專業度足夠的人難尋,而有時態度的問題,是可以彼此互相尊重和讓步,就能相安無事。

或許會有人覺得:「能力不好,找進來培養就夠了不是嗎?只要對方態度夠好的話。」我認為,這會有幾個隱性無法被解釋的問題存在:

每個人程度不一,無法有效確保這人在多少時間內,可以培養到工作需要的職能。即使培養起來,不代表未來態度就不會變差。尤其職場上,常會遇到辛苦耗費時間把能力帶起來的人,結果說走就走,毫不留情。

也許你會說:「那是因為公司制度與職涯發展沒有配套,所以難留人,讓有能力的人委屈了,錢又沒給足夠。」光是用這句話來形容這種處境,基本上已經有點不恰當。

畢竟在他能力不足的時候,公司願意花心思培養,給時間、給資源、給機會讓他成長,甚至公司在耗費「培養員工能力」的過程中發展變得緩慢,前進速度趨緩,能夠贏得市場的競爭相對有限,以至於無法給員工更高的福利,而有些人卻回頭來怪罪公司給的不夠。

一間總是在培養員工能力的公司,競爭力就會一直停滯不前處於低水平。因為公司靠的是消耗既有有能力的員工之工作時間、精神以及客戶服務的機會,來換取一個能力不足的人成長。

這會形成幾種狀況:

一是能力好的人離開,能力不好的人留下,可是卻承擔不住也跟著離開,產生惡性循環;
另一是,能力好的人原本態度還好,可是卻因為得承擔能力不好的人被雇用進來時的培養重擔,導致該專心做好的事情沒有辦法做好,而態度逐漸變差,後來在企業之中邊緣化,進而還是離開。
又或者是被培養起來的人,開始要培養下一代,這才發現太困難,最後也離開公司。

或許有人會問:「但總會有被培養起來的人,能承擔某部分工作,並提昇團隊整體戰力吧。」這種樂觀現象確實有,可是相對比例不高,這是個「看不見的隱性投資」。

問題出在於,當企業「能力好的人」沒辦法花足夠心思把「能力不好的人」帶起來,這時,勢必還是得先把原先交付的工作做好,因此能力不好的人無法被有效的訓練、培養,成長幅度有限,在企業之中因此形成一種慢性且惡性的拖累。

在這當下,經營者還會有時間去思辨「我到底得用態度好還是能力好的人嗎?」公司要的就是具有「即戰力」,或者是明確具有某些潛力值得栽培,以及能夠長期配合的人。

我刻意避開「態度」這件事情來談論,原因是態度可以溝通,即便不能溝通,只要有能力的人可以創造出相對產值,那就絕對好過於態度好但做事「什麼都沒有」的人。

有人可能會懷疑說:「能力不好但態度很好的人,難道就沒有產值嗎?」如果滿分是100,我自身經驗是能力好但態度不好的人,其產值平均可到達60,但能力不好、態度好的人做得要死要活,可能也只有20,這中間的斷層,很明顯會在公司的績效表現上看見。

我絕對認同培養人才這件事情的重要性,只是技術上困難,風險代價極高。中小企業面臨的窘境主要是找不到有能力的人,或是公司條件無法吸引有能力的人加入,如果能物色到堪用之人,人才用得好,企業就活得久,用不好就短命。

我想談的是企業經營者的態度,想要什麼樣的結果,就得用什麼樣的人,不同能力的人會產出相對不同的結果。

一如我在企業擔任顧問時,常常被問到:「老師,我們公司的人普遍專業能力都不夠,現在我一個人做得要死,該怎麼辦?」

其實我想反問的是:「這些人不都是你請進來的?肯定是礙於什麼理由沒辦法請他們走,又必須提昇能力,所以我這顧問才會在這不是嗎? 但這治標不治本,你知道問題是什麼,必須面對它並且解決它。」

千萬不要將就於現實的人力而妥協,因為培養一個人需要時間,但企業最缺的也是時間。

誠如一位主管說過:「團隊裡,當遇到一個人的能力是零分時,那只要跟他有所交集的人,在該領域都有可能會得零分。」

選能力還是選態度?站在經營者的角度,面對營收穩定與成長壓力,我會選擇「能力」,並調整我自己去適度習慣對方的「態度」。 

書籍簡介

辭職離開,就能解決問題嗎?:數位行銷知名講師織田紀香,近20年職場浮沉親身分享
作者: 織田紀香(陳禾穎)
出版社:方舟文化
出版日期:2020/08/05

作者簡介

織田紀香(陳禾穎)

連續創業家、廣播節目主持人、知名部落客,屢獲各大媒體專訪,並於許多知名媒體撰寫專欄,分享自身對於行銷、市場、社群經營等,專業領域的觀察及實戰經驗,多次受邀至TEDx與北中南大型企業演講,開班授課,且為百大企業提供社群與行銷之專業顧問服務。

職場經驗21年,國立臺灣科技大學EMBA管理研究所畢業,曾擔任過KKBOX副總經理、關鍵數位行銷總顧問、久大資訊總經理特助……現任諾利嘉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經營電商、串流、媒體平台,同時致力於開發臺灣原創道地題材公仔商品。從基層、領著低薪的上班族開始,創業第四次,過程中滿是各種血淚,一步一腳印,累積職場經驗,努力實踐人生。

粉絲專頁:織田紀香
TEDxNCU採取行動的力量:goo.gl/enknlg
TEDxXimen限制下的無所限制:goo.gl/CvhzN3
TEDxNDHU改變與顛覆的勇氣──活出自我:goo.gl/RqpX3Y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中小企業 能力 管理 態度 明星員工
紀香職場面面觀
紀香職場面面觀
織田紀香
展開箭頭

職場經驗20年,現成立諾利嘉有限公司,再次以整合行銷、網紅行銷為客戶服務。國立臺灣科技大學EMBA管理研究所畢業,朝向更高階管理實務發展。

2012年起進入講師領域,專注在數位行銷、社群行銷、內容策展、創業面面觀、實戰企劃力、職場溝通力等授課培訓上。至今為止公開課程、企業內訓、大型演講已有千場經驗,跨足北中南,近百間企業邀約,並曾3次在Tedx演講。

從基層領著低薪的上班族,一步一腳印,一點一滴實踐人生,持續朝向高階專業經理人一途發展。過去擔任過KKBOX副總經理、關鍵數位行銷總顧問、久大資訊總經理特助等,且不要命地創業3次,接案型工作室、整合行銷平台、管理顧問,過程滿是血淚。

著有《辭職離開,就能解決問題嗎?》、《集客變現時代》、《勇敢失敗,比努力成功更有力量》、《我,選擇不一樣》、《突破男關,做自己》5本著作。

織田紀香粉絲專頁:https://business.facebook.com/odanorika/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