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引進認股薪酬制,吸引台大碩士、上班族加入!地瓜農場經理人,平均35歲年薪上看百萬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管理 | 領導馭人

引進認股薪酬制,吸引台大碩士、上班族加入!地瓜農場經理人,平均35歲年薪上看百萬

引進認股薪酬制,吸引台大碩士、上班族加入!地瓜農場經理人,平均35歲年薪上看百萬
瓜瓜園二代邱裕翔(右2)串聯老農和青農,做到產銷一條龍,2016年契作地瓜產量達3.8 萬公噸,是全台產量最大的地瓜產銷班。(攝影者.程思迪)
撰文者:林淑慧
商周管理學 2018/10/05

全家便利商店烤地瓜,它是最大的供應商;冰烤番薯和地瓜薯條等加工品,它也搶下了國內7成市占率;全台灣地瓜產量最大的產銷班瓜瓜園,2016年營收3億5千萬元,比前年成長32%。

看似風光的背後,其實有一段一群年輕人攜手打拚的故事。他們最大的挑戰就是:人。

農村老化,如何讓老農民激發熱情;人口移出,如何讓年輕人願意回鄉;更困難的溝通,年輕人如果有想法,如何讓老農願意在年輕人的指揮棒下,找到新的工作模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瓜瓜園二代、生鮮部副總經理邱裕翔就靠著克服了這3個挑戰,而交出了漂亮的成績單。

2017年6月14日,台南新化的地瓜加工廠會議室裡,集結了上百位平均年齡超過70歲的農民,邱裕翔用著流利的台語,說明最新的契作合約條件。台下皮膚黝黑的阿公、叔伯們,嘴笑目笑,眼尾的皺紋堆起來,像是不遠處番薯田裡,交錯著的田畦。

瓜瓜園的契作戶人數從2011年的2百戶,5年成長2倍,2016年已贏得6百戶農民的心。「每個人都覺得自己簽的是最棒的合約,」邱裕翔說,所以農民都做得很開心,而開創自選式契作合約,就是其中的關鍵因素。

要留住契作戶,他們最關心的是合約條件,在他接手規畫契作合約時,就把父親的理念放大。他帶著年輕人一同分析種苗、契作、種植到採收的各項農事服務成本,列出各項契作選擇,讓農民及合作團隊可依其條件,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選項組成契作合約,讓農民的獲利得以增加。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環境太差,留不住年輕人?

建立分工和好薪資,挖角跨領域人才

邱裕翔一個人一雙手,雖有創新想法,但是需要很多的人來幫忙,找到有熱情、有想法的年輕人就是他認為最重要的事。

「把生意做大,」除了指契作要有大面積規模外,邱裕翔想實現的是「大農」理想,他認為傳統農業之所以弱勢,就是因小農們不懂得團結和團隊合作,他希望引進跨領域專長的年輕人,「把農業做成服務業。」

「把環境改到讓好人才願意留下來,團隊分工、各司其職,串接產銷。」他說。

67年次的蔡政謀,2015年加入瓜瓜園,在此之前,他曾是統一速達的區經理,年薪破百萬的他,因為擅長物流的流程管理,被邱裕翔挖角到瓜瓜園來,要借重其專長來管理、服務6百戶契作戶。

當時,瓜瓜園已有人數45至50人的農事服務團隊,要到雲林、台南、屏東等地,協助地瓜栽培管理及採收,如果不做好產季調節,人力資源無法發揮最大效益,蔡政謀的流程管理專才,正好能為瓜瓜園建立制度。

當農村人力凋零,新血入行的速度,追不上契作面積的成長。面對管理難度,他想用更好的薪資福利,把更多年輕人帶入農業,由瓜瓜園培訓他們當上農場經理人。

5年前,民國78年次的曾莊群(阿群),畢業後在苗栗家鄉打零工、玩陣頭,看遍街頭的人生百態;有次他半夜出門,父親對著他大罵:「你這流氓囝仔,乾脆不要回家。」一旁的母親暗自垂淚,一邊拉著衣角,他仍頭也不回的離開。

浪蕩人生,終有疲憊。有天,他在網路上看到瓜瓜園的徵才啟事,想起父母的期待,讓他下決心脫離江湖,離鄉背井到台南,而瓜瓜園的田間管理員工作,是他重新出發的起點。

為了培養新一代員工,邱裕翔請來有40年經驗的前輩康忠雄,教導年輕人農事知識。落地生根的阿群,足足花了3年時間,從拿鋤頭開始,學習田間管理的農業基本功。「老闆(邱裕翔)說,進來要用心學,好好做,以後就是你的。」阿群說,邱裕翔的鼓勵,讓他看到人生新契機,更堅定認真學習的心,從播種、耕作、管理到採收,一步步累積實力。

知識繁複,新舊難傳承?

經驗標準化,幫浪子變身農場經理人

「年輕人要肯踩到爛泥巴裡,才學得到東西。」邱裕翔說,阿群的腰,彎得夠低,短短3年練就一身功夫,他開始思索,給予年輕人更大舞台揮灑的可能性。

已從產銷班轉型為農企業的瓜瓜園,2015年在台南柳營承租了60公頃土地,正在規畫擴大種植面積。他靈機一動,為何不讓阿群帶一隊農事服務團去管理,養兵千日,這一刻就是練兵的好時機。

就這樣,阿群成為瓜瓜園的第一位農場經理人,負責管理34甲的農地,但,一開始並不順利。

2015年的風災,水漫過地瓜田,眼看收成全泡在水裡。阿群心急的跟在康忠雄後頭,亦步亦趨的學看如何排水。「腳踩在爛泥巴裡,手在水裡一直摸、一直摸,找不到孔,又怕地瓜被水淹壞了沒收成。」他說。

康忠雄則憑著40年經驗,在田地一角觀察地形地勢,走到田地低窪的一角,不一會就找到了田區排水孔,清除雜草、污泥後,順利排水。原來,問題出在作畦的方向,沒有順著地勢及排水孔方向,造成雨水無法順利排除,「我又學到了寶貴的一課。」阿群說。

這樣的世代傳承,讓年輕人縮短學習時間,少繳了很多學費,最重要的是創造全新的合作模式,讓農村成為有機的組織,可以不斷複製世代傳承的模式。

2017年5月,阿群交出產量大增6成的成績單,還帶了3位20出頭的同鄉加入,成為農業的新生力軍,讓邱裕翔很欣慰。

目前,瓜瓜園已有5組像阿群這樣的農場經理人團隊,分布在台中、雲林、台南和屏東,負責整合2千個田地、上百人的農事團隊和運輸車隊,2016年共生產超過4千3百公噸的地瓜;在全家超商上架的夯番薯,就由它供應,去年熱銷超過1千7百萬條,創造上億營收。

像阿群這樣的年輕人,還有71年次的台大農藝系碩士、原本任職農友種苗的蔡東融。他負責無病毒種苗培育,也到田間當農民的地瓜醫生,當有白絹病或基腐病的病徵出現,他總是親赴現場採樣,再送往農試所等單位檢驗,為農民解決問題。

邱裕翔也曾經年輕過,也期待追逐自己的夢想,曾經組樂團,當一名鼓手,還帶領過樂團登上福隆海洋音樂祭,熱愛打鼓,甚至想到台北追求音樂夢。但2007年,父親一聲令下,把他叫回家。「我爸說回來不要問做什麼工作,先回來就對了。」他說。

農村人力荒,如何吸引新人?

像帶樂團,建各司其職農企業

5年前,邱裕翔從研發部門調到產地去,學習田間管理的實際作業。到田裡變成「幼稚園生」的他,那年因為過度叫料、派工,成本大增3成,最後倒賠5百萬元收場。

交出慘痛成績單,他體會到做好產銷規畫的重要性,要帶領平均年齡70歲以上的伯仔、叔仔,除了用新的管理模式,好人才也是關鍵。

這些年的磨練,除了自己的成長,他也意識到要多搭好一些舞台,讓年輕人有表現的空間。

農民從產到銷,樣樣都得自己來,當老農年紀越來越大,年輕人又不願意下田時,瓜瓜園就會面臨契作戶流失、供貨不穩定的問題。「農業的經營方式,也可以像帶樂團一樣,各司其職、專業分工,」邱裕翔說話時,眼神散發著亮光。

這幾年,他積極往外跑,去成大上AMBA課程、參加農委會的活動,認識更多像他一樣對農業有熱情的年輕人,他建立薪級、職能加給制度,做為誘因,甚至開放1成股份給員工認股,讓投入農業的年輕人,百萬年薪不是夢。

這幾年,受他「熱情感召」、平均年齡才35歲的年輕人,有的是台大碩士,有的離開統一集團等上市公司,或是農友種苗、李奧貝納集團等知名企業,放棄辦公室的白領生活,和邱裕翔一起企圖翻轉農村的命運。

農村,曾是他千方百計想逃離的地方,如今,成為他實現新富農夢想的起點。

找專業人才加入、團隊分工,用服務業的精神做農業,讓瓜瓜園的契作面積,在短短5年內,從350公頃成長至1千公頃,推升其成為全台最大地瓜產量的農企業。

問及他的成功心法,邱裕翔說:「套一句NBA最流行的戰術『無私的傳球』,當你利他的同時,就是最大程度的利己。」傳承自父親的利他精神,將瓜瓜園打造成全台最大地瓜契作服務平台。

用好的契作條件,讓老農願意分享江湖一點訣,無私分享農業技術;用好薪資、提供大面積農地耕作的舞台,吸引年輕新血從農。瓜瓜園讓我們看見,資訊不夠充分的農業,有了世代經驗的傳承。

青錢柳台灣 上班不要看 人工學園2 受控外國公司 台大 台大會計 全家物流
商周管理學
商周管理學
《商業周刊》編輯部
展開箭頭

精選《商業周刊》之經營管理類深度文章,提供企業領導者必備的管理知識。

 

☛ 訂閱管理趨勢報,掌握第一手消息。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FOLLOW US
加入商周LINE好友 秒懂新商業
加入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