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 | 創新策略
「在風口上,豬都會飛」企業當不成第一隻豬,還有機會賺到這個時勢財嗎?

從多年前小米創辦人雷軍說了「在風口上,連豬都會飛」開始,許多想創業的朋友會問我,到底創業要不要跟隨時勢?
在某些領域中,時勢不那麼重要,創新者可能會賺得多一些;然而,對某些產業來說,時勢幾乎決定一切,沒有跟上的企業會立刻陣亡。
在以時勢為命脈的產業中,企業分成種:其一,創造時勢者;其二,跟隨時勢、修正第一種企業的跟隨者;其三,則是既創造不了時勢、又跟不上風口者。
第一種很少見,多半是非常聰明又幸運的企業才能勝任且風險極高;第二種是許多知名企業的路線,改良修正業界大老作法,力圖上升在產業中的排名,但這也絕非易事,你必須跟得夠快、修得夠好,才能有一席之地;如果你屬於第三種,就必須慎選產業與創業項目,而不是勉強玩炫目的遊戲。
創造局勢者:依靠天時地利人和的完美搭配
Apple就是「開創時勢」的企業。過去人們總以為手機公司就是單純做手機,唯有好手機與壞手機的差別,但Apple顛覆了這個思維,創造了一整個「蘋果生態系」,透過平台協助用戶達成全方位的智慧生活模式,人們不只依賴它的硬體,更離不開它的軟體和服務。
另外,像是語言學習平台Tutor ABC也屬於第一種類型的企業,它是第一家做線上學習的公司,開啟教育數位化的局勢。而零售業的Walmart,當初起家時,以「鄉村包圍城市」的策略,避免與廣設都會據點的大佬K-Mart正面對決,最後成功翻身美國零售霸主,也屬於這種提出創新策略的案例。
台灣也不乏這類企業。統一集團旗下便利商店7-11,看準台灣經濟成長,民眾有夜間消費需求,而開創24小時營業模式,也是一個創造時勢的例子。便利商店業的全面革新,吸引其他業者跟隨7-11造的局。
這些案例都說明,有一個顛覆性的idea,是成為「開創時勢」企業的先決條件,這得依靠天時地利人和的完美搭配,並不常見。而縱使有了足以翻轉市場的創新策略,企業還得思考自身是否具備充足的銀彈和資源,否則追兵很快跟上來,好點子就這樣被收割的慘案層出不窮。
有一個老故事符合這種情況,1970年代,英國一家原本做音樂產業的公司EMI,因緣際會得以拓展事業版圖到醫療產業,投資製造當時對市場來說很新穎的醫學儀器「電腦斷層掃描儀(CT Scanner)」,而市場的熱烈反應證明EMI真的壓對寶了。
但EMI只短暫地嚐到勝利果實,因為他們忽略了CT Scanner這個產品要能量產的關鍵是製造能力和通路,後繼無力的情況下,業界龍頭GE直接殺過來,挾著更豐厚的資金及醫療通路,無縫接收EMI在CT Scanner的所有布局。這就是一個典型「有了好點子、創造了局勢」卻因為子彈不足而被他人整盤端走的案例。
那麼,不當開創者,企業還可以怎麼做?
跟風者的哲學:修正學習與迅速創新
如果後進者不像GE一樣,原本就具有開創者缺乏的龐大資源得以坐享其成,那麼「修正、改良」創造局勢的大企業會是一個捷徑,但千萬不能只是抄襲。也就是說,跟隨者還是得加上「修正學習、迅速創新」進去,否則只是「飛不起來的豬」。
有幾個跟上局勢的修正者案例,像中國電商龍頭阿里巴巴的崛起,就是接手eBay打下的線上購物江山,對於當時eBay在中國C2C難以收費的困境作出調整,阿里旗下的淘寶網直接免去賣家的平台費用,迅速用本地模式搭上電商熱潮。
再者,像是市佔率極高的社群平台臉書(Facebook),也不是業界首創,而是靠改良交友平台Myspace才竄起,Airbnb其實也是搭上共享經濟潮流,修正前人經驗而成為租屋平台霸主。這些企業都有一個共通點:非常迅速,因為能挑戰開創者的往往只有一兩家,商場就是如此現實。
回到最初的問題,到底要不要跟時勢?如果你選擇的產業以趨勢主導,那麼必須檢視自身是否為創造時勢者,具備顛覆產業的創新觀念與持續經營的資源;或者能夠成為快速學習者,迅速修正開創者做法,進行不同程度創新。如果答案皆非,那應該要選擇產業變革相對較緩慢的領域,而不是貿然投入那些看起來誘人,卻淘汰率極高的事業。
邱奕嘉博士,現任政治大學商學院副院長、經營管理學程(EMBA)執行長、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專任教授。曾於2008至2010年間,借調至全球最大電子代工製造集團擔任董事長顧問,協助該集團永續經營發展與領導傳承工作;現亦為多家公司之獨立董事與薪酬委員。
個人專業領域為策略管理、創新管理、高階人力發展。研究主題包括:策略創新與經營模式設計、平台經營與行動商務、新事業發展與成長策略、組織轉型與執行力再造、領導傳承與人才發展。研究成果除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外,更針對實務界人士,撰寫與經營策略及創新管理相關之書籍。
2011年曾擔任天下雜誌新聲代、獨立評論專欄主筆;2014年與天下雜誌編輯群,一同針對台灣具有創新突圍特性的公司,撰寫一系列的專文與短評;2018年起,亦擔任商業周刊網站專欄作家,定期發表產業趨勢之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