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 全球話題
餐廳員工變三明治藝術家、客服代表變客戶快樂英雄...「職稱膨脹」為何反害到員工?

1. 過去2年多以來,職場上演人才爭奪戰,加上此刻經濟詭譎不安,企業為了招聘與留住人才,因此祭出高大上、卻無意義的頭銜,導致「職稱膨脹」急遽升溫中。
2. 年輕員工比年長世代更重視職稱,但「職稱膨脹」不僅會傷害員工,也會害到公司本身。近3分之1的員工都坦言,經歷過誇大個人實際技能的職稱。
3. 專家建議,壓抑「職稱膨脹」的最大前提是,雇主營造開放、透明的環境,實踐激勵制度;而員工確定公司是否賞識自己,更好的辦法,是檢視福利、靈活性、以及最實際的薪水。
通膨推升物價,生活成本高漲,無疑是時下最熱話題之一。但其實過去2年多以來,還有另一種通膨急遽升溫中,非常值得你我關注——那就是「職稱膨脹」(Title inflation)。
你有遇過職稱看似很猛,但詳細工作內容,卻讓你滿頭問號嗎?第一印象總監、品牌戰士、數位倡導者、客戶快樂英雄、三明治藝術家……,其實前述職位,白話一點,依序就是接待員、行銷助理、行銷經理、客服代表、餐廳員工。
這種華而不實的職稱,並非新鮮事。但疫情間,職場上演人才爭奪戰,加上此刻經濟詭譎不安,企業為了招聘與留住人才,因此祭出高大上、卻毫無意義的頭銜,且通常不會附加額外責任、升遷或加薪機會,加速「職稱膨脹」現象升溫。
此外,這也跟年輕員工傾向追求「快速升官」,脫不了關係。根據美國職業網站JobSage調查,相比嬰兒潮世代認為「副總裁」一職需要10年以上的磨練,多數Z世代認為3至6年就足夠。
此外,37%的Z世代受訪者表示職稱如果有新改變,就願意留下來更久,相比嬰兒潮世代,僅不到3成如此認為。換言之,職稱對年輕員工而言更重要,也是影響企業使出浮誇職稱的原因之一。
傷員工、亂士氣!對雙方都有害
美國招聘公司Link Up調查指出,疫情之前,擁有「資深」(senior)頭銜的職位列表,約站總職缺3.9%。但到了今年4月,該比例幾乎翻倍。
今年夏天,安永會計師事務所將英國679名「初級合夥人」(associate partners)的職稱,全改為「合夥人」,但薪酬和工作條件卻都沒變。
有時,「職稱膨脹」不一定有害,因為能帶來消弭性別刻板印象、貶義的益處。例如,比起「業務員」,「銷售開發專員」(sales development representative)更能貼切表達負責整體業務成長的職責。
然而,多數情況下,「職稱膨脹」不僅會傷害員工,也會害到公司本身。對前者而言,除了冒著太重視外表,而錯失好機會的風險,加上經歷與能力不夠格,容易被解雇。
更糟的是,職稱打腫臉充胖子之後,一切卻很難回頭!
換言之,日後若想找更符合自身能力的工作時,容易被懷疑履歷在倒退嚕。JobSage調查中,近3分之1的員工都坦言,經歷過誇大個人實際技能的職稱。
對企業而言,高管獵頭公司Cowen Partners的總裁科爾(Shawn Cole)形容,太浮誇的職缺,只是暫緩內部問題罷了,無法根除問題。而且這些人通常只會在特定環境下工作、不善跨部門合作,當組織部門重組,混亂將進一步損害整個公司士氣。
《經濟學人》補充,除了這種針對特定職缺的膨脹,也有對群體稱呼的膨脹。最常見的,就是雇主稱員工為同事、團隊成員,而不稱其為員工,例如沃爾瑪、星巴克等。
最近最血淋淋的例子,或許就是從臉書(Facebook)改名的Meta。之前它才聲稱員工是Metamates(元夥伴),沒想到「職稱膨脹」如今破裂中,經濟逆風下它開除了1.1萬多位伙伴,反映「大家一起拚」的表象背後,其實也藏著階級制度的冷酷現實。
「職稱膨脹」如何解?透明開放的職場是基本
「職稱膨脹」有何解方?科爾呼籲,求職者反而更該警惕光鮮亮麗的職稱,並專注於該份工作能否精進自己的履歷、磨練可轉移技能。
對於年輕員工而言,除了完全依賴職稱是否聽起來夠厲害,其實更應該確定公司是否賞識自己。
最好的辦法,是檢視福利、靈活性、薪水。如同JobSage調查發現,多達94%員工都贊同,加薪的前景,能促使他們更努力工作。
對雇主而言,簡單而直接的稱謂,是最佳起點。如果求職者要求更厲害的職稱,最好直接與其交談,了解背後動機。例如,是出於對職稱的迷戀、還是薪資擔憂?因為也有人是害怕未來不穩定,所以才想追求責任更多的職位。
英國企業高管網站Just Entrepreneurs另建議,壓抑「職稱膨脹」的最大前提是,雇主必須營造開放、透明的工作環境,實踐鼓勵與激勵制度。
「砍掉不必要的行政程序、了解求職者、欣賞他們的才能、歡迎他們的獨特性,如此就可以賦權所有員工,讓工作更充實;才不需要任何花俏的名字。」英國個人照護品牌TAKK創辦人皮納爾(Pinar Akiskalioglu)指出。
資料來源:Business Insider、The Economist、JobSage、Just Entrepreneurs
核稿編輯:吳和懋
除了每個星期四,熱騰騰準時上架的《商業周刊》以外,「商周頭條」將提供你來自商周記者第一線的採訪觀察、更即時的時事話題分析,與更深度的觀點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