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 全球話題
總理前腳剛走⋯德國外交部草擬對中新戰略:將中國視為全面競爭對手
1.德國《明鏡周刊》在網站上揭露德國外交部草擬的新對中戰略,在人權問題、出口產品、中俄關係、對中態度及台海現況等方面都表達明確的態度。
2.這份文件建議德國政府加強關注中國人權問題,並且不排除採取嚴厲制裁。文件指出:「經濟發展和人權問題不矛盾。」
3.這份文件也表明:「如果台灣參加國際組織,並不違背所謂的『一個中國』政策。」外交部支持歐洲議會的要求,迅速與台灣達成雙邊投資協議、進行評估。
德國梅克爾執政時期(2005年~2021年),德國希望借助與中國的經濟合作,擺脫因金融海嘯及歐元危機受到的衝擊,在2012年簽署了13項合作協議。之後當中國出現多次人權爭議時,如新疆棉花、香港國安法抗議等,德國方面都採取綏靖態度,因此讓外界長期以來將德國視為歐洲對中國最友善的國家。
德國《明鏡周刊》11月16日在網站上發表文章,詳細介紹德國聯邦政府的新版對中政策文件的內容。該文件由德國外交部起草,幾天前將初稿轉發給外交和安全政策的相關部門。《明鏡周刊》獲得的這份59頁機密文件為草稿內容,文件本身還需要得到總理府的認可。
加大人權問題的關注和制裁力度
這份文件顯示,維護人權將在德、中未來的經濟關係中起決定性作用,並指出,「經濟發展和人權問題不矛盾。」
針對德國政府是否還要提供包括大眾汽車公司等赴中投資企業擔保,外交部的建議是:「未來在單一國家,德國政府為每個公司的投資擔保上限為30億歐元。」但投資擔保也將受到嚴格審查,從環境標準到社會標準,如需避免供應鏈中的強迫勞動,以及授與出口信貸的標準也將緊縮。
針對中國侵犯人權的問題,該文件表示不會排除採取嚴厲制裁的可能性。草案第18頁提出:「在歐盟框架內,如果該供應鏈不能用任何方式證實沒有侵犯人權行為,我們也支持停止進口大規模侵犯人權行為地區的商品。」
罕見強調出口「軍民兩用」產品不能用於侵犯人權
德國聯邦政府希望確保今後由德國出口到中國的武器或軍民兩用產品,不能用於侵犯人權和內部鎮壓。軍民兩用產品包含數控機床、測控設備,以及體積較小的閥門或電子元件。德國是高科技產品出口大國,向中國輸出的技術和產品可能被用於軍事,這點一直被美國及其他國家質疑批評。如今外交部最新起草的對中戰略文件特別提及軍民兩用產品出口的限制,較為罕見。
針對因為中國人權問題,依然被束之高閣的歐中投資協議,德國外交部的建議是:「在批準歐盟和中國已經談成的投資協議時,要考慮到『協議對人權狀況的影響,特別是對強迫勞動的影響,以及對相互依賴性的影響』。」
總體來說,德國外交部希望「以德國經濟可接受的成本,迅速減少對中國的依賴性」,正如它在俄羅斯問題上已經做的那樣。供應鏈要多樣化,關鍵原物料要保持庫存充足。在關鍵的工業部門,德國和歐盟不應該依賴不認同他們價值觀的第三國技術。
對中俄關系提出嚴厲批評
同時,外交部對於中國對俄政策提出嚴厲批評。該文件指出,2月4日發布的俄中聲明是「基於一種不符合《聯合國憲章》中所有國家主權平等原則的態度。」德國和歐盟未來與中國的合作,取決於中國與俄羅斯維持何種關係。
該文件表示:「中國和俄羅斯正越走越近,」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戰爭根本違反了《聯合國憲章》。「我們認為,中國沒有捍衛烏克蘭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我們觀察到中國支持反西方國家的俄羅斯言論。在烏克蘭戰爭中,中國實際上站在俄羅斯這一方。」
《明鏡周刊》特別在報導中指出,該戰略草案的定稿日期為11月初。因此,中國批評俄羅斯的最新聲明沒有被列入。報導沒有明確指出中國對俄羅斯的批評具體是哪些內容。
但不久前訪中的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與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會晤時,談及核武問題,雙方都對動用核武發出警告。德國總理認為,「俄羅斯在烏克蘭戰爭中的核威脅不負責任、極端危險。」習近平也表示,國際社會要共同反對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倡導核武器用不得、核戰爭打不得,防止亞歐大陸出現核危機。
之前有美國政界高官透露,中國總理李克強也在東盟峰會上強調,發出核威脅的做法是不負責任。針對德、中雙方在這一問題上達成的共識,德國總理蕭茲認為,這是他12小時訪中行程中「最大的收獲」,他說,「單憑這一點,這趟旅行就是值得的。」
將中國視為合作伙伴、競爭者和系統性對手,尤其是後2者
德國外交部建議政府與歐盟同步,將中國描述為合作伙伴、競爭者和系統性對手*,且後2方面的分量將會越來越重。
*編按:系統性對手(Systemic rival)是歐盟定位中國的用詞,意指在所有領域都是對立的關係。
德國《明鏡周刊》在報導中分析:德國外交部長貝爾博克(Annalena Baerbock)希望避免給人有跟中國進入冷戰的印象。文件中寫明:「我們的目標不是新的集團對抗。」然而與此同時,德國外交部表現出極大的決心,要奪回中國地緣政治的勢力範圍。文件還強調,「在系統競爭中,我們決不能留下任何戰略空白。」
《明鏡周刊》分析稱:這是一種呼籲,也就是說,儘管德國外交政策目前的重點是俄羅斯對烏克蘭的戰爭,但也不應忽視世界其他地區。
外交部關注的不僅是中國地緣經濟的崛起,其軍事集結也加劇了人們的恐懼。「我們越來越將中國視為一個軍事行為體,其能力建設和具體行為影響到歐洲的安全利益。」該文件如此寫道。
德國更加關注台海能維持現況
該文件也尖銳批評中國對台灣的軍事威脅。文件寫道:「台灣海峽現狀的改變只能通過和平方式和雙方協商進行。」德國將利用雙邊對話來說服中國遵守《海洋法公約》和2016年關於南海領土問題的仲裁裁決所規定的國際法義務。
同時,德國政府希望深化與台灣的關係。文件指出:「如果台灣參加國際組織,並不違背『一個中國』政策。」此外,外交部支持歐洲議會的要求,迅速與台灣達成雙邊投資協議、進行評估*。德國外交部認為:「這樣的協議與歐盟的『一個中國』政策是一致的。」
*編按:11月15日,德國經濟和氣候保護部政務次長布蘭特納(Franziska Brantner)參訪台灣2天。
新曝光的德國對中政策文件草稿也關注中國投資、參與全球各地港口營運及建設。德國外交部警告:「投資港口為中國提供長期軍事用途的選擇,這影響北約和歐盟在亞、歐2洲周邊地區的安全利益。」文件指出,在發展中國海軍的同時,中國還在世界各地的港口進行投資。「這些行為都擴大中國的海軍投射能力。」
德國仍有必須依賴中國的面向
然而,這份文件也承認德國在某些方面無法改變對中國的依賴,像是全球氣候問題的解決就離不開中國的積極參與。戰略草案指出:「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目前佔全球碳排量的30%。」因此,以非西方國家的方式,定義中國在國際氣候政策中的責任不再合適。
《明鏡周刊》指出,該文件草稿事關德國的對中新戰略,因此重點是兩國的雙邊關係。然而,該戰略文件如果在2023年初通過並實施,將對德國及歐盟的26個夥伴國家產生深遠影響。當歐洲最大的經濟體改變路線,其他歐盟國家不會安然無恙,必須承擔起責任。
最新曝光的對中戰略文件會不會是德國政府在2023年唯一推出的對中政策?《明鏡周刊》報導稱,德國政府目前同時也在制定一項國家安全戰略,同樣是在外交部的主持下進行,預計會在2023年春季慕尼黑安全會議召開前發表。根據計劃,德國的對中戰略將在國家安全戰略之後才正式公布。同時,如果德國總理府對此還有修改要求,也會有一些時間進行內部討論。
*編按:根據多家中國媒體報導,中國政府對於德國外交部這份對中戰略草案的回應是:「冷戰思維的遺留。」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本文獲《德國之聲中文網》授權轉載,原文:機密文件曝光:揭示德國未來對華戰略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
德國之聲(DW)是德國國際廣播電視臺,提供世界焦點事件的最新報導及深度分析。DW全球有1億名聽眾和觀眾,藉由DW超過30多種語言的新聞、專題節目、以及包含商業,科技,政治,藝術,文化和體育主題的紀錄片,更近一步了解影響全球的事件。目前DW提供24小時英文內容 ,受亞洲觀眾/聽眾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