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 趨勢中國
有錢女性,要嫁「潛力股」窮男性!中國性別失衡的婚姻怪象
1. 中國出現一種特殊的婚姻現象,有媒人專長是撮合來自都市、有房產的女性以及來自貧窮省分、但擁有大學學歷的男性。
2. 中國婚姻市場出現越來越失衡的男女比例,適婚年齡男性比適婚女性多出1,700萬人。此現象源於性別不平等,一胎化政策中,許多人非法挑選小孩性別。
3. 中國推動在地經濟發展、平衡城鄉差距,試圖吸引女性回鄉,紓解不平衡的婚姻市場。但根本解方仍是落實性別平等,並提出更友善的育兒政策。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女性在婚姻中是被動的角色,結婚後要搬進夫家,生育跟從男方姓氏的後代,還要照顧丈夫的父母。也因此,一些人會認為,女性應該要找富裕的豪門男性結婚,因為婚後女性完全隸屬於男方家庭,還不如尋個「好歸宿」、過上較輕鬆的生活。
現在在中國,卻出現一種特殊的反轉現象,出嫁豪門,變成「豪門出嫁」。一位杭州的媒人李紀彥(音譯,Li Jiyan)的專長是撮合來自都市、有房產的女性以及來自貧窮省分、但擁有大學學歷的男性。在他介紹給女方客戶的人選清單裡,男性必須具備職業學院或大學學歷、每年可以賺10萬人民幣(約合新台幣43萬5千元)以上、身高高於170公分。最關鍵的是,這位男性不需要有房子。
李紀彥從業20餘年來,已成功媒合近1千起姻緣。每幫一對情侶媒合2年,他收費1萬5千人民幣。
男多於女、女性來自富裕都市家庭,促成新興中國婚姻市場
性別權力翻轉了嗎?實際上,這個現象仍源於性別不平等。
5月中,中國公布官方人口普查結果,高齡化速度加快,出生率下跌,預計很快人口數量就會開始下滑。許多人批評,這受1970年代開始施行的一胎化政策影響。其中,一胎化造成的惡性影響是,許多人非法挑選小孩性別,只生下男生,墮掉女生。中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出生嬰兒性別比是每111位男嬰對應100位女嬰。
這導致,中國婚姻市場出現越來越失衡的男女比例,20至40歲適婚年齡的男性足足比適婚女性多出1,700萬人。
另一個影響因素是,雖然中國女性人數比男性少,學歷高的人數卻超過男性,也更大機率來自富裕家庭。
自從2009年以來,女大學生的數量就一直超過男大學生。根據香港科技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共同發起的一個大型研究,女大學生來自富裕大都市家庭的機率高於男大學生,而男大學生更常來自貧窮的鄉下家庭,他們讀科學或工程科系,反映家庭對他們的期望,希望他們以後找到高薪技術工作。
種種因素疊加導致,女性相比之下在婚姻市場具備更多選擇權,而女性來自的富裕家庭不缺錢,甚至不缺房子,女方家庭因此不要求男方家境,但要求男方的學歷或者說是前途。
性別比嚴重失衡,中國男姓找不到結婚對象
從男性的角度來看,因為重男輕女的生育傾向,中國男性正陷入找不到結婚對象的窘境。其中,在中國鄉村,這個問題特別嚴重。
一位33歲來自河南省小村莊的服裝廠工人王曉(音譯,Wang Xiao)向《環球時報》(Global Times)表示,他很討厭別人問他要結婚了沒,這個年紀還沒結婚,讓他感到焦慮、自尊低落。
或許跟女性大學來多來自富裕都市家庭的原因恰恰相反,鄉下人更傾向生男生。除此之外,因為城鄉發展差距,鄉下女性傾向前往繁榮地帶找工作,因此鄉下女性更加稀缺。
這導致,在中國鄉下,女性嫁娶的不平等「買賣」現象更變本加厲。
《環球時報》報導,2017年在河南省焦村鄉,家庭要迎娶一位新娘的價格是15萬人民幣(約合新台幣65萬元)至20萬人民幣,並且每年持續上漲1至2萬人民幣。相比之下,2016年焦村鄉人均淨收入不到8千人民幣。
目前,中國推動在地經濟發展、平衡城鄉差距,試圖吸引女性回鄉,藉此紓解不平衡的婚姻市場。例如,在當地政府支持下,中國少數民族白族在173個村莊組織了超過100個刺繡班,訓練數萬名女性,包括數十名女大學生。而現在這些女性在當地賺錢討生活,也更有機會和當地男性結婚。
促進性別平等、友善育兒才是終極解方
由此看來,不要求男性有房的婚姻市場現象,並非中國性別變平等,而是性別極度失衡、城鄉發展和觀念出現差距的結果。
BBC報導,住在都市的中國人觀念正漸漸改變,不認為一定要結婚生子才算成功的人生。許多新時代女性更刻意逃開婚姻「陷阱」,因為女性仍被認為應該擔任家庭的主要照顧者,很少男性會使用中國政府提供的14天育嬰假,全職爸爸的例子更少。
「現實是,外面並沒有太多給女性的好工作,擁有好工作的女性會想要盡力保住這份工作。誰敢在這種情況下生孩子呢?」在中國社群媒體微博上,結婚、生小孩的議題引起討論,「這屆年輕人為什麼不願意生娃」的標籤吸引4億瀏覽次數。
要解決失衡的婚姻市場,中國最基本要做的,歸根結底仍是落實性別平等,並提出更友善的育兒政策。
參考來源:The Economist、Global Times、BBC News
核稿編輯:林易萱
除了每個星期四,熱騰騰準時上架的《商業周刊》以外,「商周頭條」將提供你來自商周記者第一線的採訪觀察、更即時的時事話題分析,與更深度的觀點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