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 全球話題
PS5未賣先轟動,對索尼是「短多長空」嗎?

PS5甫一正式發表外觀設計,就吸引大量注目,索尼能藉此勝過對手微軟嗎?外媒分析,索尼的確善用自身長處驚豔四座,讓玩家激動不已,但如果就更具前瞻性的「遊戲的未來」討論,索尼存在「短多長空」的隱憂。
繼PS4推出7年後,索尼(Sony)終於正式揭曉次世代遊戲主機PS5的外觀,這也是索尼早早釋出規格以後,首次以消費者為導向的大秀。
台灣時間12日凌晨的線上發表會期間,可以看見新主機採黑白相間的流線設計,有別於前幾代主機黑壓壓、完美融入背景的風格。除此之外,更一次展示2台主機,一台是內建光碟機的基本版,一台是沒有光碟機的數位版,雖然沒有公布售價,但一次秀出2台主機,可以推測數位版售價可壓低。
索尼競爭對手微軟(Microsoft)遊戲部門為推出新一代遊戲主機Xbox Series X,近期也動作頻頻,兩者都預計在今年第4季正式發售。
最近,電玩盛會電子娛樂博覽會(E3)因疫情取消,但封城讓許多人被迫待在家,反而造福遊戲產業。根據市調公司NPD Group的調查,在4月,遊戲產業的銷量去年同期飆漲73%,銷售額達15億美元。高度成長的產業氛圍,讓兩大遊戲巨頭的正面對決更顯激烈。
PS5發表吸引大量注目,索尼能藉此勝過對手微軟嗎?外媒分析,索尼的確善用自身長處驚豔四座,讓玩家激動不已,但如果就更具前瞻性的「遊戲的未來」討論,索尼存在「短多長空」的隱憂。
快速吸引玩家眼球的:不是主機,是琳瑯滿目的遊戲大作
《數位趨勢》(Digital Trend)分析,遊戲主機大戰猶如一個「膽小鬼」的比賽,公司該搶先釋出系統細節、引導輿論走向好呢?還是直到對手先露一手、再想盡辦法打敗它?《數位趨勢》評論,索尼證明了,它可以兩者兼具。
首要原因在於,除了揭露始終神秘的主機外觀,更展示多款由索尼自家製作的遊戲,包括在PS4時就口碑極佳的《蜘蛛人》以及《地平線》系列續作,以及長青遊戲系列《惡靈古堡》的最新大作,直接讓舊玩家熱血沸騰,這些極度高張的情緒都是微軟所難以激發的。
相對的,新主機是否足以代表「新世代」的討論就此被稀釋掉了。當然,遊戲絕對是顧客想要購買的一大要點,但《數位趨勢》點出,仔細來看,這些振奮人心的遊戲實際上市時間大多落在明年、日期未定,可能影響顧客日後快速掏錢意願。
不過,索尼做對一點,就是善用遊戲片段秀出主機性能。上個月微軟犯一個錯,在「遊戲演示」發表會上,遊戲畫面零零落落,引起網友批評。而索尼就學到這個教訓,透過完整的遊戲演示,展現客製化硬碟大幅縮短轉場等待時間的特點;以及在賽車遊戲中,在小小的車內後視畫面中,即時顯示「車後」動態,展現強大的硬體運算能力。
《BBC》電視台科技節目《Click》製作人西斯拉克(Marc Cieslak)分析,目前索尼採取的策略是,在硬體性能上,針對音質、3D音效、手把觸覺回饋作出微幅、非跳躍式的優化,同時用琳瑯滿目的遊戲激發玩家心中的熱情。也就是說,固守既有的優勢,並沒有向前跨一大步,而是停留在原本的位置、快速滿足玩家的即時需求。
PS5能代表遊戲的未來嗎?
這對玩家來說,已經足夠了。但PS5真的能代表遊戲的未來嗎?
索尼互動娛樂(SIE)執行長吉姆.瑞安(Jim Ryan)表示:「透過PS5,我們正做出大幅躍進,傳遞一個真正嶄新、顛覆的遊玩體驗,這會重新定義世人對遊戲的期待。」
可預期PS5將傳遞更好的遊玩感官體驗,然而這是顛覆性的嗎?在評論家眼中,顯然答案是否定的。消費性電子媒體《Cnet》表示:「的確,PS5是一個好主機,配備著玩家想玩的遊戲。」但要論驚喜程度?雖然索尼表示會持續釋出新細節,但《Cnet》覺得結果不會太意外。
相比之下,微軟過去的主機銷量雖然遜於索尼,但對遊戲之未來的想像,就大膽與靈活許多。《BBC》整理,Xbox One全球銷出4,900萬台,PS4全球銷出1億又800萬台,索尼是微軟的2倍以上。
但微軟押注,未來的遊戲,主機將成為「過時」的產物,只有「遊戲」本身才能長青。因此,微軟近年陸續推出新興服務方案,包括Project xcloud,透過雲端串流,玩家可以在手機、平板等載具自由遊玩,以及Xbox Game Pass,跟Netflix的訂閱制一樣,玩家只要每月支付14.99美元的訂閱費,就可以玩所有原本售價上千的遊戲。
專注於發展「遊戲近用」的服務,而非硬體,無怪乎微軟遊戲部門高管史賓賽(Phil Spencer)幾天前接受《BBC》訪問時,不停強調,他們知道,遊戲只是「消遣」;他們也理解,顧客顧慮荷包的心境。也就是說,他們不會硬推顧客要買主機:「我們的策略是以用戶為中心,不是以設備為中心。」
《Cnet》認為,這次主機對決,可能標誌著一個關鍵時刻,索尼和微軟將走上兩條截然不同的路徑。微軟把遊戲當成服務,而索尼致力於建立一個涵納傳統獨家遊戲的優秀「圖書館」;微軟認為,未來家用遊戲主機將漸漸消失在視野中,而索尼,則想要讓美好老時光一直持續播映下去。
(參考來源:Deadline、Cnet、Digital Trend、BBC、BBC(2)、Forbes)
核稿編輯:林易萱
除了每個星期四,熱騰騰準時上架的《商業周刊》以外,「商周頭條」將提供你來自商周記者第一線的採訪觀察、更即時的時事話題分析,與更深度的觀點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