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愛你的鄰居,在病毒蔓延時」英國、澳洲的民間關懷組織,讓隔離者超暖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國際 | 全球話題

「愛你的鄰居,在病毒蔓延時」英國、澳洲的民間關懷組織,讓隔離者超暖

「愛你的鄰居,在病毒蔓延時」英國、澳洲的民間關懷組織,讓隔離者超暖
(來源:Dreamstime)
撰文者:邱碧玲
商周頭條 2020.03.06
摘要

1.肺炎疫情中的「自主隔離者」,除了隔離期的孤獨,還要承受外界異樣眼光。英國和澳洲有民間力量發起關懷行動,降低了社會撕裂,成為疫情中最美的風景。

2.在所有公開隔離所地點的國家裡,當地民怨激憤的數量占大宗,日本、法國是少數認命接受的國家,台灣則屬嚴格保密的代表;至於不願被恐懼打敗,展示大愛的佛系國家,當屬英國。

3月初,暖心部長陳時中糾結了一整晚,決定冷處理敲碗鄉民公開確診個案行跡的要求。他的理由是,因為會激化潛在患者的恐懼,隱匿性還可能變高。

在公共衛生領域中,隔離一向是高度爭議的非常規做法,非自願隔離的強制政策甚至可能撕裂社會,好比2月各國武漢撤僑專機落地後的遭遇多半是明顯排擠:印尼、韓國政府選定的隔離據點,都引發當地民眾抗議甚至丟雞蛋;美國政府指定地點後,被當地民眾告上法院。

英國廣播公司(BBC)追蹤,在所有公開隔離所地點的國家裡,當地民怨激憤的數量占大宗,日本、法國是少數認命接受的國家,台灣則屬嚴格保密的代表;至於不願被恐懼打敗,展示大愛的佛系國家,當屬英國。

廣告

當1月底、2月初,近100名乘客撤離武漢回到英國,被安置在威拉爾區(Wirral)的艾羅公園醫院(Arrowe Park Hospital)隔離兩週。在這段期間,他們沒有被謾罵、沒有被白眼,反而是收到當地居民自動送上的各種必需品與娛樂物資。

隔離者之一蘭伯特(Kharn Lambert)回憶,隔離所不是監獄,但隔離的感覺卻像坐監;在這裡的生活大致是被困在吃飯、睡覺的例行事務裡,偶爾和其他成員打打牌,透過社群軟體Whatsapp與外界聊天,除此之外就只能手機滑不停、電動打很久。

這位體育老師說,飛離武漢,鬆了一大口氣;進了隔離所,悲傷且驚慌;專業醫療團隊讓他們安心,但威拉爾居民才是真正讓他們感覺自己還是正常人的關鍵力量。

「每天,我們都會收到充滿療癒感的編織小物、手寫卡片;有人生日當天一早就收到手工蛋糕;一名六歲小女孩則是收到氣球和公主洋娃娃;甚至也曾經難得地收到葡萄酒。每一樣禮物都象徵慷慨的接納,都真正觸動我們所有成員的心。」

廣告

這些源源不絕的物資看起來像是在對的時間送到對的人手上,不是意外,而是有一支自發性組織「新冠病毒同愛團」(Coronavirus Compassionate)在社群網站臉書(Facebook)串起門內、門外兩個世界。

共同創辦人之一喬蔓(Cheryl German)坦承,一開始想成立這個團體,其實是緣於社區瀰漫負面情緒,但是她想到,不只是這批客人心不甘情不願,一線醫護團隊冒的風險更大,他們往後不知還要接送多少名14天臨時住戶。「目前的環境目前令人痛苦,當你試著把腳伸進他們的鞋子裡,就會知道有多難受了。」

讓她意外的是,社團公告一登出,不到一週就有千人響應。一開始洶湧而至的物資安排混亂,像是送來不能等的冰淇淋、不知誰能穿的二手衣等,於是一批志工就自動輪班上線調度,有人製作補給品清單、有人分配任務與收發路線、有人負責充當隔離者的張老師與聯絡窗口,更多人則是上傳各種解悶哏,從毛小孩耍寶到街頭趣聞等。

當第一批隔離潮獲得自由後,許多受惠的個人與家庭除了留下一封封感謝卡,更有人計畫回家後發起相同行動。名為珍妮(Jenny)的母親就在倫敦近郊隔離所米爾頓凱恩斯(Milton Keynes)籌組類似團體,「分享恐懼與同情是擊退恐慌的最好做法。」

相較於統一居留在隔離所的團體,自主居家隔離的個人事實上壓力更大。澳洲網媒新日報(The New Daily)報導,一名女性從中國返家後,房東不由分說就將她趕出租屋處,所幸一名業務被疫情凍結的導遊伸出援手。

在墨爾本的華裔林姓健康教練被這則新聞激勵,2月初她在微信開團,驗證、確認住家附近自我隔離人士的據點,開放他們可以在微信小組開立需求清單,並由社區裡近200名志願者接手後續購物、跑腿事務。數據顯示,外援次數累計超過1,000次。

當天,新日報正好目睹一幕:40歲的迪肯大學(Deakin University)行政人員唐先生駕車單趟50公里,停在一個年輕家庭門前,放下裝著食物與泳池清潔劑的購物袋,然後就轉身離開。新日報追問才發現,18年前他自己就是自我隔離者,「我知道這種感覺。我得幫助他們。這個小組給了我機會。」

新日報說,自從2月1日澳洲對來自中國的外國人實施旅行禁令後,社會氣氛突然緊張了起來,許多農曆春節過後從中國返家的華裔移民都強烈感受到當地人士敵意,像是自主隔離的王先生就擔心,如果沒有好心陌生人伸出援手,恐怕就要得憂鬱症了。「我迫不及待想要在隔離期結束後加入他們。」

2月底,美國波士頓大學(Boston University)公共衛生學教授瑪莉娜(Wendy K. Mariner)投書醫藥新聞網站(Statnews)指出,感染不是疫情爆發期間對公眾的唯一傷害,歇斯底里、泛政治化與地方政府帶頭抗命造成的危害往往大於疾病本身。釋放社會壓力鍋緊張情緒最重要之道就是「認可並獎勵人們為保護社區而自願做出的犧牲。」

簡言之,她的重點是:把愛傳出去。

絕大多數的人都不會想要害別人生病,正如美國麻州一名匿名醫護研究人員所說,她的華裔先生和18個月大的兒子從中國返家後就在地下室自主隔離兩週,儘管臨時住處條件不好,「如果人們是負責任的人,他們願意這樣做。」

瑪莉娜強調,自主隔離的人正在做對的事,社會「不應該處罰做正確事情的人」。為了消弭不信任製造的災難,當局者有必要誠實、透明告知已知和未知情況,「提供民眾他們可以做什麼的可靠資訊,是圍堵傳染病暴發的重要第一步。」

再者,信任不只是雙向,事實上是多向,民眾相信政府之外,隔離門外的人要能相信門內一方會兌現承諾;反之,他們自己也要回饋滿滿的誠意。「沒有聯繫,隔離形同孤立的監禁……有了交流,站在對立面的雙方才有機會調整彼此對現實的偏誤認知。」

聯繫工作不必然是民間自發,有時候地方政府推一把可能更有效,就像波士頓市長華許(Marty Walsh)在社群網站貼出「愛波士頓中國城(#LoveBostonChinatown)」標籤,發起「減排(華)」運動,包括提供遊客一張「小企業賓果遊戲」拼圖,鼓勵當地消費購物、飲食、打卡與觀展。

「我們得仔細想想,恐懼在我們待人接物引發嚴重的寒蟬效應,」鄰近市鎮布魯克萊(Brookline)代表費南德茲(Raul Fernandez)也跟進喊話,「我們必須走出家門支持自己的企業、支持自己的社區。」

「是的,坐在你身邊健康的同事可能必須照顧生病的父母,外表強壯的鄰居實際上可能正被新冠病毒打擊。愛你的鄰居,在病毒蔓延時。」

核稿編輯:林易萱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隔離 華人 歧視 肺炎
商周頭條
商周頭條
商業周刊編輯部
展開箭頭

除了每個星期四,熱騰騰準時上架的《商業周刊》以外,「商周頭條」將提供你來自商周記者第一線的採訪觀察、更即時的時事話題分析,與更深度的觀點分享。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