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中共建國70年》2019中國經濟關鍵報告:「控制狂」政策正自毀經濟?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國際 | 趨勢中國

中共建國70年》2019中國經濟關鍵報告:「控制狂」政策正自毀經濟?

中共建國70年》2019中國經濟關鍵報告:「控制狂」政策正自毀經濟?
馬雲(左)、馬化騰(右)2018年獲頒「改革開放傑出貢獻獎」,如今國企升、民企降,改革開放似在逆轉。 (來源:達志影像)
撰文者:楊少強、管婺媛、馬自明
商周頭條 2019.10.02
摘要

1.10月1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70年,北京舉辦了大規模的閱兵活動,但,在一切歡樂正向的氛圍下,無孔不入的控制氛圍,正在中國全境蔓延。

2.阿里巴巴的馬雲、騰訊的馬化騰、聯想的柳傳志,前後相繼退休或無預警卸任公司要職,中國政府大舉宣布派出黨政幹部進入民間企業,讓國家政策走向倒退路的「國進民退」。

3.全球百大企業中,中國僅有華為入榜,中國與世界,正逐漸脫鉤。

201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70年,北京舉行近年最大規模閱兵,民族自信心空前高漲。

在一片偉大光明下,卻有著無孔不入的控制。

改革開放路線大倒退!
馬雲、馬化騰下台,官員進駐民企

數月前,中國聯想集團的北京總部,原本設在地下樓的共產黨黨委辦公室,搬上了2樓。黨在企業的足跡,從長年來的低調升為高調。

廣告

9月下旬,中國三大企業鉅子:阿里巴巴的馬雲、騰訊的馬化騰、聯想的柳傳志,相繼退休或無預警卸任公司要職。二馬是中國的新經濟象徵,公司市值都超過4千億美元、個人身價都超過350億美元,富可敵國。

與此同時,杭州市黨委、市政府宣布,將派駐100名黨政幹部進駐阿里巴巴、娃哈哈等百大重點民企,擔任「政府事務代表」。

中國證監會也修訂準則,要求上市公司將設立黨組織列入章程。官方還規定凡有3名以上正式黨員的基層單位,從市場、商店街到辦公大樓,都要設立黨支部。

國進民退怎麼來的?
誤解過去的成功,來自公私混合的獨特「中國模式」

1978年中共宣布改革開放,理念是國家從經濟退場。如今中國卻倒退回改革開放前的大有為政府。這正是中國經濟前景的最大變數。

廣告

習近平為何走回頭路,搞封閉式的國進民退?

首先,是為了抓權。過去共產時代,資源分配全由官員指揮,到民不聊生才放棄計畫經濟。如今中國民間發達起來,當局又想奪回掌控經濟的權力,這是威權體制的本性。正如北京大學經濟學家周其仁說,中國的改革,「沒辦法的時候是真改,一旦有了成績,那就是喊喊口號。」

國進民退的另一原因,是對中國過去成功模式的誤解。

出身台灣的中國經濟學家林毅夫認為,中國近40年經濟起飛,是靠政府英明的產業政策,複製西方技術,不用走歐美已走的彎路。中國能成功,也不是推動歐美的自由化,而要歸功於公私混合的獨特「中國模式」。

另一派卻認為,中國成功之道,和歷史上歐、美、德、日及亞洲四小龍並無不同,都是自由化、民營化等「普世價值」作用的結果。

林毅夫的主張是當前北京主流。加上當局想要控管經濟泡沫破裂帶來社會動盪的風險,也強化了國進民退的背景。

在這種轉變下,北京頻繁以「宏觀調控」為名,干預經濟各部門,反而導致各種弊端。

宏端調控卻弊病叢生
狂蓋鐵公路賠本,一帶一路也虧損連連

中國近年大興土木,高速公路、高鐵哩程數居全球第一。去年通車的港珠澳大橋、今年9月底啟用的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其尖端技術都展現中國的強大實力。

但這些基建的經濟效益卻令人存疑。例如港珠澳大橋,至今年4月止,每日車流量最高峰,只有當初預估最低值的一半。澳門《力報》稱為「世紀最長荒涼大橋」。

再如習近平大推的「一帶一路」,其項目之一「中歐班列」——從江蘇義烏橫貫歐亞大陸至倫敦的貨運鐵路,因為成本比水運高一倍以上,以致虧損累累,須仰賴補貼才能生存。中國人大代表夏紅民直言,中歐班列是「賠本賺吆喝(掌聲)。」

中國正與世界脫鉤?
全球百大企業僅華為入榜,「控制」是經濟最大風險

控制,是中國社會穩定的原因,卻是中國經濟的最大風險。過去靠國家力量扶植的產業,從太陽能到晶片,不是虧損累累就是缺乏競爭力。反倒是政府放任野蠻生長的行業,從電商到網約車,個個生機勃勃。人民銀行行長易綱承認:「如今中國發展最好的行業,都不是政府事先規畫出來的。」

《經濟學人》指出,中國的經濟成長率,有2/3是民企貢獻。若國進民退之勢不停,「所有民營企業都會覺得政府要和他們作對。」

英國《BBC》則引述中國一個歇後語:民企是共和國的養子,國企才是親生兒子。民企先天不足,加上國進民退的打壓,「受政策歧視、融資困難、經營不利甚至不白之冤困擾的民營企業家們,很多已經選擇移民海外。」

事實上,中國經濟正逐漸與全球脫鉤。麥肯錫全球研究院指出,《財星》五百大的中國企業,海外營收占比20%;美國標普五百指數的上市企業則是44%。該研究顯示,在貿易、資本、科技三個領域,中國對世界經濟的依賴度正在下降。

中國雖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富比世》(Forbes)統計全球前百大最有價值品牌,中國唯一入榜者,是排名97的華為。許多「國內王」企業,離開中國就乏善可陳。而國進民退,也是中國對貿易戰的回應:與其更深的接軌西方制度,它選擇走自己的路。

能自給自足,有什麼不好?短期內,國企主導或許看不出問題,但長期下來,缺乏民企的創新,中國經濟還會有活力嗎?

對中國以外的世界而言,數十年來與它日趨緊密的交融,也將因其國進民退而逆轉。

更完整內容,詳見《商業周刊》1664期:「中國大倒退」

改革開放40年,中國經濟6好4壞

6大經濟奇蹟

GDP增長175倍,躍第2大經濟體

外匯存底連13年全球第1

製造業增加值飆970倍,全球第1

貿易額世界第1,占比達全球一成

吸金強!連2年外資流入全球第2

脫貧快!農村貧困率降至個位數

4大隱憂

2022年,每2人有1台電眼盯梢

新聞自由度,全球倒數第4名

民主排名落後,輸給176國

高度M型化,低收入人口達6成


責任編輯:陳慶徽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阿里巴巴 馬雲 中國 國進民退 中國經濟 馬化騰
商周頭條
商周頭條
商業周刊編輯部
展開箭頭

除了每個星期四,熱騰騰準時上架的《商業周刊》以外,「商周頭條」將提供你來自商周記者第一線的採訪觀察、更即時的時事話題分析,與更深度的觀點分享。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