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 封面故事
一起活下去
最艱難時刻,合作將成為新競爭力
誰能想到,一位企業主的強烈求生意志,竟能串起跨產業大聯結?這則Line訊息,在2月15日發出,短短幾天內,引發各大學EMBA與企業家群組瘋轉。
各位尊敬的朋友、學長姐、鄉親:
浩源經營e-go台灣租車旅遊集團,此次因我司深受武漢疫情的影響,日虧損超過50萬元,在武漢疫情未解疫之前,對我司而言未來仍是無盡深淵,嚴重威脅我司數百位員工生計。
這些天,我在痛苦之中掙扎,我可以選擇逃避這場災難,我可以關燈走人,可以申報休業,也可以要求員工放無薪假;但是,我看見陳時中部長帶領許多防疫和醫護人員日以繼夜在奮戰,他們基於使命感沒有逃避,令我深深感動,所以我選擇承擔我的責任,不願意退卻,因為我司尚有300多位員工,每一個員工都肩負著一個家庭,對他們的子女也有責任;我只有咬牙硬撐,奮鬥到最後一分鐘。
我親愛的會員朋友們,e-go浩源不到最後關頭,絕不會放棄我對社會的責任,為了台灣的觀光產業、為了我司員工,我要支撐到最後。
在此懇請各位親愛的會員朋友們,如有需要租車旅遊服務,請您不吝撥冗通知我司或向友人推薦我司,讓我司度過這一次武漢疫情的難關。
徐浩源敬摯拜託
聯絡電話 09XX-XXX-XXX
此信原長600多字,以上為摘要;特別的是,不僅老闆清楚具名,更列出企業名稱、具體困境、產品項目,信末還附上老闆本人手機。
這份放下面子,誠心向外界求助的坦然,令不少同樣遭受疫情衝擊的企業主深有所感,幫忙轉傳,「有朋友告訴我,他一共收到了13次!」 徐浩源在接受商周專訪時透露。
創業逾30年,年營收5億2千萬元的企業負責人,為何必須寫這封信?
虧損是SARS 3倍!租車界老將兩面煎熬
今年63歲、年逾花甲的徐浩源,是台灣最常見的那種傳產中小企業老闆。
他出身客家鄉下,剛上台北帶旅行團時,連國語都說不太好,處處遭人白眼,歷經30多年打拚,才終於站穩租車市場。如今,e-go營收規模約居業界前五,旗下更擁有遊覽車、復康巴士、客運與雙層巴士等,是全台車種最多的租車公司。
誰也沒料到,返鄉女台商成為國內首例確診、武漢宣布封城,一夕之間,旅遊業風雲變色。
「光機場接送,一天就從800趟掉到10趟,因為航空公司都沒得飛啊!」他攤開報表,舉目皆是紅字:機場業務自農曆年迄今衰退95%、遊覽車業務銳減70%、客運業務也少了45%。
他回憶SARS那年,公司約虧損3千萬元,當時1月底嚴重程度就已經是SARS的3倍,至少會出現9千萬元缺口。
都是辛苦人,賣房再投資也要一起活
「我是真的想過要先逃生,」他坦言,自己心裡有兩個念頭在打架,一是賣掉不動產,掏出兩千萬元資遣員工,再把車輛交給銀行拍賣;二是賣掉不動產,再把錢投回公司,賭賭看能否撐下去。過程中,也和家人起過多次爭執。
2月中,眼看解散公司就快要成定局,某天下午,卻有名司機敲響了徐浩源的辦公室大門。他的來意,是想和老闆借兩萬元,好讓小孩繳註冊費。
就在他腦中一片混亂時,司機突然開口:「總經理,我知道你很辛苦,可是你要知道,我們也很辛苦啊!」這句話,讓他瞬間下定了決心。不僅不能逃,還要為自己、員工和家人找出一條生路,一起活下去。
3月中,隨著指揮中心宣布外籍人士禁止入台,他開始盤點資遣名單。目前裁員以內勤為主,之所以不裁司機,一是e-go身為租車業,司機本就是公司核心,可取代度較低;二是不少司機年資超過30年,一輩子沒做過別的工作,若被解雇,如今旅遊業又慘澹,恐怕難以維生。
「我原本很有把握,賣了房子可以不裁員的,但實在是沒有辦法。員工離開前,我都會發簡訊道歉,說對不起,是我做不好……。」說到這裡,他忍不住掉下淚來。
自助到助人!發信求救「坦承」引共鳴
抱著30年打拚恐化為烏有的覺悟,他邊對外求救,邊展開一連串自救計畫。
首先,是那封求救信帶來的神奇效應。送出信的一週內,他每天平均都會接到20幾通電話,有人好奇、有人看戲、但也真的有訂車生意上門。
此外,徐浩源也絞盡腦汁,祭出各種行銷方案。例如過去高達85%都是外國客搭乘的台北市雙層觀光巴士,就計畫陸續推出「一塊銅板專案」、過生日時可邀請朋友共乘的壽星專案等,更主動找上外縣市政府合作,打算將閒置的雙層巴士,開到花蓮、台東或澎湖等地。
更難得的是,他甚至開始從「求助」轉向「助人」!
3月中,他向台北市西門商圈、永康商圈、頂好商圈、寧夏夜市等各大商圈協會發出一封合作邀約信。打算攜手300間商家,推出雙層觀光巴士旅遊套票。
「現在得打團隊戰了,光靠自己不可能活下來,」徐浩源強調,該合作案預計會在疫情趨緩後上路,先試行兩個月,目前已有100多間商家加入,個體戶之外,也不乏西門誠品、凱撒飯店、聖瑪莉麵包等連鎖店。全案預估花400萬元,都由他自掏腰包,重點在建立起互信的合作關係:「我覺得這才有前景啊!」
事實上, e-go奮力突圍,從求救、自救到救人的故事,只是這個巨變時代裡,無數中小企業主的縮影。自從COVID-19疫情爆發迄今,我們在各行各業都看到企業互助合作,抱團求生的案例。
▋本文擷取自雜誌《商業周刊》1691期封面故事,完整系列報導:
一起活下去
台泥張安平:人類文明,從彼此照顧開始
爐主精神即刻救援!台灣玻璃聯隊共享倉儲
不願觀光人才斷代 飯店3巨頭破天荒結盟
兄弟會互補打群架 8餐飲品牌10天攻線上經濟
調口罩、教遠距管理 10大EMBA跨海直播共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