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 時事分析
行李包藏、幌子公司、轉移業務⋯中國這樣「繞道」美國晶片禁令

- 參議院調查報告指出,美國限制中國取得先進晶片的措施成效不彰。
- 為何?由於中國持續透過複雜的走私網路(含幌子公司和海外業務)取得遭禁的美國技術,例如輝達的A100和H100晶片。調查也揭露,走私活動遍及網路和實體管道,甚至利用學生等個人管道運輸晶片;而且許多國家缺乏相關出口管制,使得「繞道」規避美國禁令相對容易。
- 雖然數量不足以滿足一家大型科技公司的需求,但需求量較小的新創、研究公司都可以透過這些管道採購設備。
美國晶片禁令的漏洞,也反映在美中AI之戰上——雖然美國AI活力指數依然遠超中國,但美國科技界在過去半年出現了「中國正在迎頭趕上」的聲音,例如微軟總裁Brad Smith、Google前執行長Eric Schmidt都示警,美國知名智庫CSIS瓦德瓦尼人工智慧中心總監Gregory Allen也認為美國領先中國的差距,恐怕已從預估的18個月,大幅縮短至6個月。
科技競賽在算力、數據、人才等因素拉扯,自從Meta提供大型語言模型Llama開源,中國的AI發展找到了突破口。11月下旬,美國國會「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USCC)」發布近800頁年度報告,建議美國應為了新的科技聖杯:AGI(通用人工智慧),啟動這個時代的「曼哈頓計畫」。
(補充:商業周刊 編輯處)
美國聯邦參議院調查小組今天(美國時間18日)發布報告稱,美國限制中國取得先進晶片的措施成效有限。報導指出,中國正透過走私、幌子公司、海外業務等手法來建立龐大的走私網絡,遭禁的美國技術因此得以在中國市場廣泛流通。
參議院常設調查小組委員會(Permanent Subcommittee on Investigations)去年9月展開調查,深入瞭解美國半導體出口管制措施持續失靈的原因,並於今天發布30多頁報告,內容指出,中國已建立「龐大且幾乎未加掩飾的走私網絡」,因此得以持續利用美國技術。
「紐約時報」先前報導,美國政府自2022年10月開始禁止向中國出口人工智慧(AI)和製造設備,並以威脅美國國家安全為由,將數百家中國企業列入「實體清單」(Entity List)。
不過,實體清單禁令僅適用於特定公司名稱或地址,因此部分中企會利用成立新公司或遷址等方式重新營運,或透過新的合作夥伴或海外子公司來轉移業務。
中國最大人工智慧伺服器製造商之一寧暢(Nettrix)就是一個例子。寧暢是中科曙光(Sugon)的分支機構,兩者都與中國科學院有關。中科曙光曾為中國軍方提供先進計算設備,還為政府建立迫害少數民族的監視系統。美國將其列入實體清單的6個月後,公司多名高階主管於2019年底成立寧暢。
輝達(Nvidia)、英特爾(Intel)和微軟(Microsoft)都曾與中科曙光有過多年的合作關係。採購文件顯示,寧暢已把含有輝達和英特爾晶片的伺服器賣給幾家被列入實體清單的公司。寧暢的客戶還包括設有國防研究實驗室的大學,以及與軍方和中國防火牆合作的網路安全公司。
紐時記者也採訪了深圳11家公司的代表,這些公司表示他們可銷售或運輸遭禁的輝達晶片,包括A100和該公司最先進的H100晶片。另外,還有數十家企業在網路上提供這些晶片。
輝達的晶片在台灣生產,之後運送至其他製造商和經銷商。業內專家表示,在新加坡、越南等未將出口此類產品視為違法之舉的國家,當地企業可能將晶片轉售到中國。
「華爾街日報」今年7月的調查也發現,1名在新加坡留學的26歲中國學生準備回國度假之際,在行李中夾帶6塊輝達先進製程AI晶片。
這名學生表示,這些晶片是由大學裡的1位熟人委託他攜帶,他每帶回1片晶片,就能得到100美元的報酬。
華爾街日報發現,這名學生參與的隱蔽網絡包含買家、賣家和帶貨人員。這樣的操作方式可以繞過拜登政府旨在阻止中國獲得輝達先進製程AI晶片的相關限制措施。
根據國貿律師,就法律上來看,許多外國政府和司法轄區並不需要實施美國的管制措施,通常也不會把向中國銷售這類晶片一事視為刑事犯罪。上述運送輝達晶片的學生並沒有違反星國的任何法律,因為這些科技元件在星國不受任何出口限制。
至少有70多家分銷商在網路上公開宣傳他們有受到限制的輝達晶片,華爾街日報與其中25家分銷商取得了直接聯繫。許多經過查證的賣家表示,他們每月可供應多達數十片輝達高階晶片。
調查發現,這些賣家大多接受預訂訂單,並承諾在數週內交貨。有些商家還出售整台伺服器,每台伺服器包含8塊輝達高端晶片,售價高達約30萬美元。
這些賣家出售的輝達處理器數量雖然不能滿足1家科技巨頭的需求,但需求較低的AI新創公司或研究機構完全可以透過這種方式採購。
這名26歲學生也表示,他「很高興能為國家做點事,還能順便賺點外快,何樂而不為?」
責任編輯:陳柏燕
希望透過更好的報導與文章品質,讓台灣社會向上提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