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 時事分析
香港兩天內3檔IPO翻船!被揶揄亞洲金融遺址,3張圖看懂發生什麼事
- 港股被台股超越,香港甚至遭揶揄「亞洲金融遺址」。
- 中國經濟反彈乏力、緊張地緣和高利率在大環境上使投資人保守。
- 緊縮的國家安全政策和企業審查推升投資人外逃情緒,外企認為香港已成為中國的延伸。
- 香港如今已跌落「IPO之都」,籌資能力甚至不如印度、印尼。房價也跌回2017年水平。
香港真的從金融中心變金融遺跡?4月第三週有3檔新股上市(IPO)全部翻車:
中國連鎖珍奶店茶百道(ChaPanda)4月23日掛牌,盤中暴跌超過38%;
同一天上市的天津建設發展集團,上市當天股價下跌約39%;
4月24日掛牌的中國AI公司出門問問(Mobvoi Inc)上市首日下跌22%。
根據KPMG中國最新報告,香港今年前三季度的首次公開募股(IPO)集資額,比去年同期減少了15%。這代表香港交易所恐跌出全球前五大證券交易所的行列。
昔日「亞洲金融中心」如今顯得黯淡,外資撤出、投行走了,更被譏為「亞洲金融遺址」⋯香港到底怎麼了?
香港股市「死氣沈沈」,總市值2年蒸發80兆
睽違25年,香港恆生指數被台股加權指數超越。即使直接拿市場、基期、行業別不同的兩指數相比並不精準,但30年間的「黃金交叉」趨勢,清楚可見台港股市的此消彼長。
香港恆生指數2023年至今跌了23%,且實際上已創紀錄連跌了4年。
從2018年中美貿易戰開始轉弱,恆生指數從最高33000點以上一路下修;2019年「反送中」再重創香港經濟;還沒復甦又碰上2020年新冠疫情、接著《國安法》頒布,成千上萬高技能人才離開香港,創下勞動人口降幅紀錄。
今年1月,市場看好中國結束清零後的經濟復甦,恆生指數曾出現短暫反彈。然而,中國復甦乏力,與美國掛鉤的香港利率在Fed緊縮下推升融資成本,再加上中美貿易戰升級、以及中國對外企更頻繁且難以預料的審查,都促使資金外逃。港股如今跌到低於17000點,接近腰斬。
香港財庫局局長許正宇將當前困境歸咎於宏觀經濟因素。以今年10月港股總市值與「去年同期」相比回升了17%反駁了「亞洲金融遺址」說法。
不過,香港股市總市值相較2021年5月最高點,實際上已跌掉超過4成,蒸發逾20兆港幣(逾台幣80兆)。
香港銀行家過去每週80小時工時、分秒操作數十億美元交易的日常,如今卻閒了下來。
近日更出現單日將近3分之1、超過900隻個股「零成交」的低迷交易量,銀行金童們一一回歸家庭生活。
《華爾街日報》評論,香港股市的流動性堪憂,這個4兆美元(約台幣128兆)的市場已「死氣沈沈」。
外資大撤退:「香港現在被視為中國的延伸。」
在香港設立總部的美國公司數量2022年已降至近20年最低水平。高盛、花旗、摩根士丹利在內的金融巨頭也都已在香港裁員。
《華爾街日報》稱其為一場涉及銀行、投資公司與科技企業的大撤退。
香港過去以其地理位置、獨立法律體系,作為外資進入中國市場的重要門戶。這些優勢如今受到動搖 。
隨著國安法實施,香港不再像以前一樣沒有風險,中國對企業一系列的整頓更令外資擔憂。金融時報報導,勤業、KPMG開始要求員工到香港出差時,也得配戴過去前往中國時才須使用的「一次性通訊設備」。
香港美國商會(America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Hong Kong)今年7月向華盛頓官員的報告,政界人士越來越「不信任在中國做生意的企業」,且「沒有興趣和能力將香港與中國內地區分開來」。
「香港現在被視為中國的延伸」一名將總部從香港遷往新加坡的科技公司創辦人受《華爾街日報》訪問時表示。
乏力的中國市場加上不再安全自由的香港,「在跨國企業眼中,香港已從珍貴資產變成拖油瓶」。根據金融時報報導,今年前7個月內,透過滬港通、深港通連接香港與中國股市的外資資金,有高達4分之3都已經撤離。
外國企業大舉撤出,香港變成中企地盤,去年在香港設有地區總部的中國公司數量首次超過了美國公司,是至少30年來的首次。
香港跌落「IPO之都」,被印度、印尼超越
有「IPO之都」美稱的香港,曾吸引大量中企、國際企業來港交所上市,多年蟬聯全球新股融資額首位,籌資地位勝過美國、倫敦。
然而自2022年IPO融資額跌到第4位,2023年1~9月再跌至第8位。根據勤業(Deloitte)統計的各交易所融資額。2023年1~9月僅有44起IPO上市,募資總額為31.6億美元,被印度和印尼超越。
根據彭博數據,截至今年港股IPO金額創下網路泡沫破裂後,22年來新低,比過去10年的平均減少85%。IPO數與金額下滑,表示沒有新的活水挹注,香港形同「吃老本」。
全球投資人對香港交易信心的嚴重惡化,可見於近期高盛、美銀等投行罕見的接連放棄多個中企IPO委託案。
投行接到委託案其實很少放棄,然而今年包括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已放棄中國皮膚藥廠上海科笛集團、院外醫藥服務平台「藥師幫」的IPO、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也放棄中國太陽能電池板逆變器廠商古瑞瓦特(Growatt)的IPO。
如今市況艱難,投行普遍認為就連小型企業的IPO也很難推銷出去。安永調查,與去年同期相比,前十大IPO籌資額下降70%,全年缺乏大型IPO。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企業繼續主導著香港市場。安永統計,2023年中國赴港上市數量的籌資額佔整體98%。
還沒完⋯曾經全球最大轉運港,被冠上「轉運港遺址」
香港失去亞洲金融中心地位後,還沒完。
據香港海運港口局數據,2022年港口貨櫃吞吐量只剩10年前的68%。其中又以主要處理進出口大型貨櫃箱的葵青貨櫃碼頭跌幅最慘。目前葵青貨櫃碼頭使用率只剩50%。
今年前7個月,對比鄰近深圳吞吐量跌了4%。香港則年減近16%。
90年代曾霸榜11年「全球港口吞吐量冠軍」的香港,自2005年被新加坡超越後節節敗退,陸續被深圳、廣州、青島港口追上,自2020年起貨櫃吞吐量一直排在全球第9位。
吞吐量大幅下滑,貨櫃月租價格又是上海、新加坡的3~4倍。2022年,高達8成的航運公司總部已從香港搬遷至新加坡和上海。
香港房價暴跌至6年來最低點
少了銀行金童炒房、大量外資撤出、再加上高匯率推升借貸成本,中國房市拖累,香港房價下跌至2017年來最低點。
香港差餉物業估價署數據顯示,10月私人住宅售價指數已跌至2017年價格水準。瑞銀 (UBS) 預測,由於香港的借貸成本已飆升至2007年以來的最高,2024年香港的房價可能會再下跌10%。
港府最大收入來源之一的土地銷售更跌到史上最低,根據《彭博》引述,香港在今年前11個月的公開招標中只售出3分之1土地。11月更出現連續兩鄰近香港機場及港鐵東涌站的官地流標,可說前所未見。
香港特首李家超在10月施政報告祭出多項措施,力圖救房市、股市。包括縮短防短期炒作印花稅適用年期、本地人買第二套房產的印花稅減半、過去管制嚴格的非本地人房產印花稅也減半;也將下調股票印花稅,促進海外發行人上市等。
然而匯豐資產管理中國及香港股市主管毛雷爾(Caroline Maurer)表示,「目前為止,北京所有刺激措施都只是皮毛般的支持」。
目前港府就是措施只是「權宜之計」,若投資人無法重拾對中國經濟前景的復甦力度的信心,「亞洲金融中心」的榮景難以再現。
核稿編輯:林易萱
除了每個星期四,熱騰騰準時上架的《商業周刊》以外,「商周頭條」將提供你來自商周記者第一線的採訪觀察、更即時的時事話題分析,與更深度的觀點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