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 時事分析
柯文哲提「長照保險」,內容是什麼?
1.根據國際長壽中心(ILC)統計,健康老化環境評比前20名的國家,需要被照顧皆為10年左右。台灣的情況也類似,但目前多數人對長照需求並無規劃。
1.總統參選人柯文哲提出「長照保險制」,意在擴大長照基金的財源。至於能否幫助長照產業化?目前還沒有答案。
3.長照產業化在台灣面臨嚴重的瓶頸,主要是因為人才培育的投入不足。這也反映社會制度和公眾對長照需求認知的不足。
「長照保險制」可能重出江湖了,你準備好了嗎?
(編按:長照保險制比照國民健康保險,是由政府、企業、民眾共同分擔,其中民眾負擔比照健保部分負擔概念,費用約為個人健保支出的20%~25%。在民眾出現失能、有長期照顧需要時,讓民眾獲得基本的保險給付。)
聽完總統參選人柯文哲的長照政見記者會,不禁感嘆:台灣在人口快速高齡化,和巨量的長照需求下,讓長照保險制再度被提出、討論。
為何說這是再度被提出?因為這是8年前就被爭論過的事,長照要稅制,還是保險制?成為當時民進黨、國民黨的政見焦點。
目前的長照基金來源包含菸捐、房地合一稅、遺贈稅等,記得執政黨當時基於健保爭議的前車之鑑,不想再用健保「總額制」的經驗模式,以免箝制醫療人員的勞動權益,並壓制醫療支出的風險。
但,現在台灣和南韓相似,與超高齡的西歐國家相比,我們都是「快速老化」的社會。以瑞典為例,他們走了超過100年,才進入超高齡社會;可台灣是在極短時間內,面對高齡化海嘯衝擊。
長照人力資源不足
根據衛福部2021年的資料,預估到2024年,每5個老人就有1個失能;同年的新聞報導,提供照護的個案管理師,平均1個人要照顧120位~150位病人;長照2.0提供給各長照機構的支援也很吃力。如果還想用健保體系內的「全責護理」掩蓋照護人力的真正成本,這一切都無法讓長照產業化。
長照單位長期資源不足,又被社會大眾視為嫌惡設施。這樣「又老又窮」,怎麼可能撐得起我們每人的老年生活?
根據國際長壽中心(ILC)統計全球121個國家的健康老化與預防指數,健康老化環境評比前20名的國家平均壽命都超過80歲,但健康餘命也超過70歲,等於是有10年左右的時間需要被照顧。台灣雖然未列入前20名,但台灣的人口結構與榜單中的日本、南韓、新加坡相似,可是目前多數的台灣人對長照需求卻無規劃。
長照產業化的困難
長照產業化在台灣面臨嚴重的瓶頸,主要是因為人才培育的投入不足。這也反映社會制度和公眾對長照需求認知的不足。長照,絕對不是只有巴氏量表開放與否的問題而已,這個領域的人力與資金缺口,比你想像中還多得多。
但回到問題本身,長照很需要公眾一起討論,我也不確定以下3個題目有沒有正確答案:
- 長照保險制真的能把餅做大嗎?長照會因此有利產業化嗎?
- 長照保險制會不會重蹈健保總額制的覆轍?
- 長照保險制會不會剝奪照護人員的權益?
不過,聽了柯文哲總統參選人的主張,我認為還不用太擔心重蹈健保覆轍。柯文哲所提出的:政府40%、企業30%、民眾30%,還算符合使用者付費的精神,這一點是肯定的。
但我想提醒的是,長照保險制還是要保有一定彈性,未必需要如同健保一樣,要求每個人都要強迫納保,可以借鏡德國的公保、私保制度(先不論德國當地成效如何),讓民眾自己選擇,要不要進入長照保險的公共財體系。如果經濟能力比較好的民眾,當然可以選擇更貴的民間保險,讓民間保險提供差異化的服務。
說到底,人的個體選擇是需要被尊重的,不是每個人都希望被送到長照機構,而是自己可以做成本較高的選擇。
我會這樣講,是因為有行政管理經驗的公衛教授,曾心痛提醒我們:「任何事情都要政府介入,往往都會是災難的開始。」同時也呼應一些從醫療基層轉行的業界前輩不斷講過的,「台灣繳稅很小政府,但是要求做的事很大政府。」
這部分是若要大破大立新制度時,也是提醒大家要想的遠方風險。
如果能促成民間自願投資長照產業,當然也能促成長照產業化,重點就是,要有人投錢!就連長照的專業人才,也需要足夠的投入,才有足夠的尊嚴。
光是針對中央健康保險署定義的第六類、超過65歲以上老人,粗估預算就要300億元。面對硬需求,長照保險制的預估金額,將會是空前挑戰。這個議題,2024年總統大選的參選人都要面對,我更希望賴清德、侯友宜、郭台銘等總統參選人,都可以提出長照政見,讓我們有更多比較與討論。
長照問題不僅是政府和專業人士需要關注的問題,更是每個人的未來,是全民議題。提高公眾對長照需求的認知,促進長照產業和宜老樂齡社區的發展是必要的。個人也可以建構自己的長照知識與防範風險,這是一項對自己值得的投資。
*本文獲「姜冠宇 醫師」同意授權轉載,原文連結。
(本文不代表本刊立場)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劉怡廷
這是一個開放給所有商周讀者發聲的管道,如果你有意見想法不吐不快,歡迎大聲說出來!(來稿請寄至red_chen@bwne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