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 時事分析
黃齊元觀點》台灣未來人才,靠大學教育恐怕養不出來
1.人們期待大學作為「國家創新的孵化器」,培育未來的新創人才。然而,很多大學的計畫都由政府扮演金主,不以市場機制運作,使得競爭力不足。
2.台灣的領導企業多是大型公司,如台積電、聯發科、鴻海等,均處在壟斷產業的地位上,這並不利於新創公司發展。
3.現在少子化問題嚴重,學校培育人才的能量又很難發揮,未來台灣創新的引擎,如無思考出解決之道,恐怕會越來越萎縮。
台灣的少子化問題,讓很多大學無法足額招生,甚至有學校面臨關門命運。前陣子我參加了一個研討會,主旨是探討大學的前途。有一位亞洲著名大學校長前來分享,他表示大學應該作為「國家創新的孵化器」,不只要有好的科研計畫和專案,更要培育未來的新創公司。
這讓我想起美國優秀的大學,位於美國矽谷的史丹佛大學和柏克萊大學,都培育了很多專業人才。這些人才畢業以後創業,造就了今天的矽谷。但在台灣要達成這樣的環境相當困難。台灣的大學沒有能力可以扮演創新的領頭羊,因為要作為一個具有影響力的獨立機構,有很多挑戰。
校園創新量能不足,政府不應過度主導取代市場機制
一般人經常講產、官、學、研,台灣問題是「產官研」三方的力量太強,「學」相對小,以致很難發揮作用。
以「產業」來講,台灣的領導企業都是最大型公司,如台積電、聯發科、鴻海,均處在壟斷地位。最近廣達因為AI市值大漲,但它也是三十多年的老企業(創立於1988年)。台灣產業大者恆大,不利於新創公司發展。
講到「官」,今天我們看到的很多計劃,基本上都脫離不了政府影子,這種模式並沒有不好,但會讓民間過於依賴政府。以創新這件事來講,我見過很多教授都在期待「科技專案補助資源」,由政府扮演金主。但問題是政府不應過度主導,取代市場機制。
再講到「研」,台灣具有實力強大的工業技術研究院,與資訊工業策進會等機構。但問題是,這些機構把所有研究能量都吸走了,變成「與民爭利」。解決之道是必須學習台積電和聯電,從工研院分拆出來,以市場機制單獨運作,才具有競爭力。
但今天工研院變成台灣最大研究機構,能量甚至超越民間企業,民間企業缺乏自己研發能力,等著工研院技術移轉,這就阻礙了創新動能。
在產、官、研都過於強大的情況下,資金和資源的分布不平衡,學校變得相對可憐,既沒有錢也沒資源,凡事要聽政府,而政府又脫離不了政治。
培育人才台灣才有未來
台灣的學校曾經孕育出最優秀的人才。現在台灣的危機在於少子化,學校能量又很難發揮,未來台灣創新的引擎,恐怕會越來越萎縮。解決之道是給學校更多資源,並引進外地學生。但學生來了也需要有老師教,今天連老師也面臨老年化危機。
從長期來看,人才培育是台灣最重要的事情,但人才培育最重要的機構、大學,卻出了嚴重問題。我們必須深刻思考解決之道,否則台灣未來前途將是黯淡的!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
大中華地區金融界最負盛名的投資銀行家,投資銀行界的領軍者 ,具有超過30年投資銀行和創投經驗,曾主辦多件港股、紅籌股、H股、B股、台資企業股票上市、私募股權融資、企業兼併收購項目;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創會理事長,中國大陸併購公會理事,2008年度榮獲中國大陸併購公會"最佳併購交易獎",2010年度再獲台灣證交所最佳證券承銷商(海外組)。美國史丹福(Stanford)大學工商管理碩士。現職:藍濤亞洲總裁/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創會理事長/新北市-亞馬遜AWS聯合創新中心共同發起人/蔚藍華騰智慧顧問公司董事長/智門SmartGate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