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 時事分析
MeToo事件》如何教育小孩能保護自己、也尊重他人界線?

1.教育孩子擁有性平意識的關鍵,是家長以身作則、不侵犯小孩的界線。因為性平的核心就是尊重界線、不盲目服從權威,以及能分辨是非黑白。
2.尊重小孩,不能一邊灌輸正確價值,一邊做錯的事。當大人都用威權的態度,或「我是為你好」等理由剝奪小孩的權利,恐讓他認為只有自己聽話才能擁有權利。
3.要讓性平意識真正落實到下一代,家長們可以想看看有沒有真正做到自己信奉、提倡的進步價值。
最近Metoo運動持續發酵,看到臉書上有朋友發問:「以後我們要怎麼教小孩,尊重別人的界線,不要去語言或肢體侵犯別人呢?」
我想是:以身作則,不要侵犯他人(包含小孩)的界線。學會用輕鬆、同理的態度,與他溝通正確價值,不要讓他感受到你在說教或在罵他。
也別期望有個繪本或拍個動畫就可以教會他們。繪本不是宣導工具,並非弄個繪本就完事。我最討厭公部門宣導任何事就用繪本,完全無視小孩想不想看,文圖是美還是醜。雖然有些好繪本確實可以讓某個孩子感到被同理、不孤單,發覺自己可以捍衛自己的權益,可能因為之前沒有人告訴過他們這件事。其實有時候,擁有正確觀念的網紅,比抱持進步價值的家長、老師還有用。
當大人的行為自身矛盾,孩子將無所適從
尊重小孩,不能一邊灌輸正確價值,一邊做錯的事。像是教育部說學生有下課的權利,卻又說老師可以用下課時間來懲罰、管教學生。明明孩子可以擁有10分鐘的下課時間,別讓這10分鐘下課被老師佔用延遲下課,或當作處罰。雖然看似和性平意識沒什麼關係,但性平的核心就是尊重界線、不盲目服從權威,以及能分辨是非黑白。
當大人都不分是非黑白、自相矛盾,用威權的態度,或「我是為你好」、「你不能下課是因為你做錯」等理由剝奪小孩的權利,那他們到底要相信什麼呢?恐怕是相信:「我的權利不是我的權利,我的權利是要建立在我乖我聽話。」因為大人將其美化為「義務」、「責任」、「尊重別人」,小孩要遵守才能獲得權利。
這也讓他們不相信世界上有好的大人,恐怕連遇到事情也不會求救,因為他們認為沒有用。這和「我們不要算了好不好」相反,小孩往往聽到大人說的是「算了啦」、「都是因為你不好」。
讓孩子學會挑戰權力
讓小孩能夠挑戰權力,無論是挑戰家長、老師,甚至是整個社會。別在小孩遇到不合理事情的時候,對他說「你忍耐一下就會好,這世界就是這樣。」當大人自身權利被侵犯時,要據理力爭,並讓小孩看到我們會爭。
但這不代表我們每天都要跟人吵架與人為敵,成年人是用有禮貌又理性的方式據理力爭。看到歧視,要跟小孩說這是歧視。小孩重複在網路上看到歧視言論時,要跟他說這是歧視言論,為什麼不該歧視。
久而久之,他也會培養出敏感度。看到小孩講中二笑話,也別只有崩潰,或「我的價值觀如此進步,但我小孩怎麼會如此中二」?不如去好好教育他。
有些自詡有進步價值的家長,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不像自己那麼進步,還會說:「如果他以後有歧視言論,我就要對他怎樣怎樣。」這其實也是一種「控制」。這樣的行為,讓進步家長與口中批評的退步家長沒有兩樣。覺得他有歧視心態,或有可能會歧視,你更應該好好教育他,和他溝通對話,告訴他為何要有同理心,為何不應該傷害別人。
讓孩子自己決定想看的書,比家長硬灌輸觀念更有效
讓小孩自己決定他要買什麼書、看什麼書,才是推廣閱讀的真諦。如果他有錢,自己買書,買電玩攻略也可以。別買只會灌輸小孩「乖乖刷牙、吃蔬菜、安靜、聽話」,或是「注重人權、民主的進步價值觀」的繪本,小孩多半會覺得很無聊。買了書放著讓他自己讀,效果會比要他讀來得好。
除了聲討MeToo加害者
我們還得自問:我有做到自己信奉的價值觀嗎?
對於最近MeToo事件的加害者,我認為犯錯的人該被譴責,要負責任、得到應有的懲罰。但不是無限上綱,做多少就該懲罰多少。如果大家譴責完了,教育方面卻仍沒有以身作則、沒有真正落實人權與性平意識,20年後我們依然會在原地踏步。
除了轉貼、分享,滿足心中的正義感外,每個人都可以想一想:我可以做什麼?我今天有當個好人嗎?我有教育下一代嗎?我有為下一代創造出更好的環境嗎?我有做到我信奉、提倡的進步價值嗎?還是我也很自以為是,把比我弱勢的人踩在腳下呢?
最後再一次提醒:別說教。如果讓小孩認為你在說教,以上這些方法的效果都是零。更別說些「現在的年輕人啊⋯⋯」的話,我們這一輩的中老年都心知肚明,我們沒有比「年輕人」進步多少,反而是很多年輕人的價值觀都比我們進步。
以上講的小孩,不管男孩、女孩都是。男孩也會成為受害者,女孩也會成為加害者。我們應該平等的對待男孩和女孩,試著讓他們未來能成為一個好的大人。
*本文獲「林蔚昀」授權轉載,並經過編輯刪修。原文連結。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
這是一個開放給所有商周讀者發聲的管道,如果你有意見想法不吐不快,歡迎大聲說出來!(來稿請寄至red_chen@bwne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