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美國拉攏韓、菲有成,能否壓低中國武力犯台意願?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焦點 | 時事分析

美國拉攏韓、菲有成,能否壓低中國武力犯台意願?

美國拉攏韓、菲有成,能否壓低中國武力犯台意願?
美國積極鞏固印太戰略夥伴,日前先後與南韓、菲律賓發表聯合聲明。 (來源:Dreamstime)
撰文者:賴怡忠
獨立觀點 2023/05/16
摘要

1.美國在4、5月期間鞏固印太外交有成,先與南韓共同發表《華盛頓宣言》與《美韓共同聲明》,再與菲律賓發表共同聲明。

2.美國與南韓、菲律賓發表的共同聲明,都是強化第一島鏈的制中戰略態勢,對於穩定台海情勢有正面效果。

3.美國積極擴大部署印太第一島鏈,強化戰略支撐,但台灣內部卻有一群人高唱投降論、疑美論,讓台灣成為民主抗中第一島鏈連線中最弱的一環。

4、5月對美國華盛頓當局的印太外交而言,異常忙碌,4月底有南韓總統尹錫悅、菲律賓總統小馬可先後訪問華府。接待完南韓與菲律賓總統來訪後,拜登在5月初前往日本參加七大工業國峰會議(G7),之後就飛往巴布亞紐幾內亞,與18個太平洋島國領袖展開峰會,再直衝雪梨參加四方安全對話(QUAD)。就整個行程來看,顯然是美國意圖鞏固西太平洋第一島鏈以及太平洋的外交安排。

就目前的結果來看,美國在鞏固第一島鏈算是頗有成果的。南韓總統尹錫悅訪問華府時,美韓共同發表了《華盛頓宣言》與《美韓共同聲明》;在菲律賓小馬可仕總統的訪問期間,美菲也發表戰略意義深遠的共同聲明。從台灣的角度看,這些聲明可說是強化第一島鏈*的制中戰略態勢,對於穩定台海情勢有正面效果。

編按:指北起日本群島、琉球群島、中接台灣,南接菲律賓、大巽他群島至紐西蘭的鏈形島嶼帶之間的廣泛海域,是美國防止中國向太平洋擴張勢力的重要戰略地帶。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美韓、美菲聲明都強調重視台海的和平與穩定

不論是4月26日的《美韓共同聲明》或5月1日的《美菲共同聲明》,都提到重視台海和平與穩定。雖然在2021年5月的美韓峰會就曾提到重視台海和平穩定,但此次一方面是南韓政黨輪替後的峰會發言,同時也是在美、韓準備提升同盟關係的背景下,因此更具不同意義。

過去文在寅擔任總統時雖同意這個說法,但南韓外交部隨即表示南韓對中國政策不變,對台灣依然持守一中政策,有意降低外界期待。但這次南韓總統不僅支持這個主張,還進一步表示台海問題同兩韓問題一樣,是世界都會關心的問題,更表示台海緊張是(中國)企圖以武力改變現狀所致,南韓對此堅決反對。

將台海問題與兩韓問題並列,且強調是世界問題,還說堅決反對以武力改變現狀,尹錫悅的說法顯然比文在寅更加前進許多。這此舉引發中國針對尹錫悅總統個人的激烈抗議,但南韓對此不為所動,其外交部還召見中國駐南韓大使抗議其外交失禮。

5天後,在美菲峰會上,同樣重視台海和平穩定的發言也在《美菲共同聲明》出現。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月時菲律賓小馬可仕總統接受日本媒體採訪時,表示,「台海有事時菲律無法置身事外,菲律賓對台海越來越重視。」

同月,基於美、菲《強化防衛合作協議》(EDCA),菲律賓再額外提供4個基地給美軍(原已有5個基地),由於其地點就在菲律賓島嶼北端、鄰接巴士海峽,與台海議題的關聯性極強。之後中國駐菲律賓大使以菲律賓在台移工生命可能會有危險,語帶威脅的要菲律賓收手,引發菲中關係的更大風波。

菲律賓會這麼關心台海議題,實際上與2022年8月裴洛西訪台後中國的圍台軍演有關。當時中國發射飛彈的2個禁制區域,就在菲律賓專屬經濟區內及其鄰邊地區,當時小馬可仕總統表示他關心到睡不著。以上種種發展,是導致此次《美菲聯合聲明》會首次將台海和平穩定這段文字放入的背景。

美韓核武諮商小組與新美韓作戰計畫登場

此次在美、韓的《華盛頓宣言》中,最令人矚目的是美韓核武諮商小組(Nuclear consultation group)。由於在俄烏戰爭後,看到俄羅斯成功運用核威脅,使得北約不敢直接派兵進入烏克蘭,甚至因為擔心核升級,而不願設立禁航區。對於直接承受北韓核武威脅的南韓來說,對美國核保護傘的能力與承諾也開始產生了不確定感。

美、韓成立核武諮商小組

由於日、韓歷史不同,南韓民間對於擁核以威懾北韓核武的支持度很高,而日本民間反對擁核的態度依舊很明確。前首相安倍晉三對此的解法是,希望可以比照北約模式,讓美國的核保護傘在日本採用核分享(Nuclear sharing)方式——意即日本不生產也不擁有核武,但容許利用日本載具攜帶美國核武,日本也參與核武使用過程的決策,藉此提升對核保護傘如何被使用的影響力。只是此舉會形同破壞日本非核三原則的「不引入」,因此可行性還屬於未知。

這次美國和南韓建構「核武諮商小組」(NCG),可能是美國擔心南韓開始擁抱核武,破壞美國維持的核不擴散體制,因此給予南韓有制度性的參與,美國在韓使用核武的決策。雖然還不及北約非擁核國的核分享機制,但已向前進了一大步。

美、韓將台海有事納入軍事計畫的修正考量

此外,美、韓已於2021年年底的「安全諮商會議」(Security Consultative Committee)達成的修正美韓聯合軍事計畫(Oplan)的共識。原先是針對北韓核武問題,以及中國步步進逼,因此在2010年左右完成的「Oplan 5015」,目前看來就有修正的必要。

在2022年5月尹錫悅當選總統後,這個修正的幅度顯然加大了,將「如何應對台海情勢」列入作為修正的考量點。這個修正預計在2023年中完成,雖然不預期南韓會直接參與台海軍事行動,但讓駐韓美軍擁有更強的戰略彈性,以應對台海議題,顯然是選項之一。

而台海有事時,北韓會如何動作、是否由南韓完全接掌戰時指揮權(Wartime Operation Control, OPCON)?能先獨立對付北韓對南韓或東北亞發動的攻擊,應該會是南韓的重要任務。

由於位在南韓的數個美軍基地,其中幾個距離北京不到1000公里,比台灣到北京還近上許多,中國自然對南韓的態度極為關切。畢竟當中國看到俄羅斯侵略烏克蘭,俄羅斯人民生活作息如常,可能會認為屆時侵台戰爭開打,中國社會仍能正常運作。

因此當美國若能不排除從駐韓的美軍基地展開行動時,中國的感受就如坐針氈。威脅的能量高了不只一個量級。

美菲《強化防衛合作協議》開放更多基地,展開防衛指針修訂

菲律賓與中國的矛盾更為複雜。雖然前總統杜特蒂是親中的領導者,但是在他擔任總統期間,菲律賓軍方卻始終對中國極為防範,對美國則是親密有加。菲律賓民眾也是東協國家對美國態度最友好的。

菲律賓更加清晰的遠中親美路線

小馬可仕上任總統後,基本上是回到親美路線,但不採取與中敵對的情形。只是中國在南海對菲律賓的態度依舊強勢,中國在2022年8月的圍台軍演的規模,以及對菲律賓的影響,更是讓小馬可仕總統寢食難安。在軍演結束後,小馬可仕是第一位在東協國家內主動對圍台軍演表達不認同的東南亞領袖。之後與美國的討論中,除了要對付南海議題外,也擔心台海情勢生變。因此中國對菲律賓來說,是個來自北、西、與西南面的威脅。

雖然中國號稱對菲律賓有諸多投資,也是菲律賓最大貿易夥伴之一,但菲律賓現在有意尋求分散對中經貿風險。

2022年中國清零政策導致的市場巨量萎縮,也大幅影響菲律賓,更加添菲律賓要分散對中經濟風險的動機。過去中國對菲律賓的一帶一路計畫的承諾,也在疫情期間紛紛跳票,中國對菲律賓的投資開始成為爛尾樓。小馬可仕上台沒多久後,就因中國無法承諾後續投資,取消了50億的中國鐵路計畫。

因此當中國威脅安全的因素增加,經濟方面又因中國自身問題使其吸引力下降,加上中國成為經濟風險的可能性提升,小馬可仕總統又不像杜特蒂痛恨美國,這些因素加總讓菲律賓出現十分清晰的遠中親美路線。

菲律賓對台灣安全的態度,一是台灣與菲律賓本就是鄰居,二是在台灣議題發言也有助於菲律賓的親美路線,這些也讓菲律賓這2年對台海安全議題有所表態。

2023年2月,根據美菲《強化防衛合作協議》,菲律賓再給美國使用4個新基地的意義十分重要,過去被認為是第一島鏈安全缺口的巴士海峽,現在可能會被補上。中國過去2、3年花費大量時間,偵測東沙與巴士海峽的狀況,代表中國極為重視這個區域的戰略重要性。

如果這個戰略缺口補上,特別是來自美、菲強化合作,則台灣面對中國的戰略壓力可以有一定程度的舒緩,中國也必須防範駐菲美軍在台海有事時扮演的角色。除非中國有意擴大戰線到南海,使菲律賓無法首尾兼顧,但如此則意味著中國同時要面對越、菲、印尼,甚至是馬來西亞,對中國反而更麻煩。

美菲防衛指針

另一個需要關注的發展,是未來美菲同盟的防衛指針會如何修訂。如同大家所關注的《美日同盟防衛指針》,從1997年開始,每項指針修正,都會與台海有一定關係,不管是周邊事態的定義,還是日本在何種狀況下協助美軍的項目與能量等,都一定會對台海安全產生重大影響。

同樣的道理,這次美菲峰會的重點是承諾展開「防衛指針」的協商。當然這個防衛指針一定會牽涉到菲律賓最關心的南海議題,但台海安全狀況也可能列入討論。因此美菲同盟會如何規定台海有事時的美菲之間的「角色與任務分擔」(Roles and mission assignment),是台灣需要關注的重點。

美、韓針對作戰計畫展開修正,以及美、菲針對同盟指針展開討論,除了與美、韓、菲各方都認為需要因應印太戰略環境的劇變,台海有事也成為這些修正的新需求。加上日本國安三文件的出場,以及4月24日澳大利亞也提出其「戰略與防衛檢討」(Strategic and Defense Review),可以看到4月幾乎是美國在積極翻修整個西太平洋第一島鏈的戰略布局,翻修的原因之一是因應台海有事的情境。韓、日、菲、澳等國都給予美國高度配合,沒有採取美中等距的路線。

美日韓戰略三角的強化與美日菲新戰略三角合作的出現

在這個第一島鏈戰略工程大翻修的過程,未來更進一步可以看到戰略新三角出現。包括:美國期待很久,但一直沒進展的美日韓戰略三角,以及2022年由日本積極推進,2023年菲律賓開始正面回應的美日菲戰略三角。

美日韓三角對於遏制北韓躁進,與抑制中國在東北亞的戰略擴張起到重大作用,而美日菲戰略三角一旦形成,對於強化台灣東向的戰略依託,降低台灣面對的威脅壓力,也會有益於台灣的安全防衛。如果再加上澳洲從南向北支撐南海局勢,中國雖然在第一島鏈內部還是有一定的反介入與區域禁制能力(A2AD),但能投入的進攻力量仍會受到相當程度的抑止。

澳大利亞釋出「戰略與防衛檢討」,大幅改革國防策略

4月24日,澳大利亞釋出「戰略與防衛檢討」(Strategic and Defense Review),針對澳大利亞認知威脅態勢與建構軍事能量,提出根本性改版。澳大利亞為此甚至取消不少原先已經成案的建軍計畫,改以其他方案以符合新的戰略需求。

這個號稱自1986年以來澳大利亞最重大的防衛政策檢討,強調澳大利亞的防衛不再是防衛澳大利亞(Defend Australia),而是國家防衛(National defense)。意味著澳大利亞必須有一定程度的遠端衝擊力(Impactful projection),重點不只有本土防衛,而是對來自遠端威脅與盟友發展,展開先制作為,以預防其向澳大利亞的利益產生負面發展。澳大利亞也宣稱過去防衛態勢的「10年預警期」(Ten years of warning time)已不在,面對中國,澳大利亞現在必須要有所行動。

大家對於澳大利亞的軍改,印象最深的應該是其核潛艦部隊的成軍,當時為了建造核潛艦不惜與法國毀約,法國總統馬克宏至今依舊忿忿不平。但看到澳大利亞的檢討,要取消的還包括陸軍的坦克及其他長程火砲,改以長程飛彈與強大的地對艦與地對空打擊能力。這個把澳大利亞陸軍改成類似美國海軍陸戰隊的軍改設計,顯示了未來在印太戰場上,美澳合作的可能態勢。如何面對台海狀況,已在美、澳的考量之中。澳大利亞的變化值得我們關注。

別讓台灣成為第一島鏈最弱的一環

當美國積極開拓部署印太第一島鏈,強化戰略支撐,甚至安排5月的太平洋島國訪問,也是在填補過去忽略的太平洋區塊。這些部署相當程度上與台海議題有一定的關係。但在台灣,卻有一群人高唱投降論、疑美論,前者以「和平非戰」為包裝,打著反戰的旗號,高唱不抵抗,或藉由延遲抵抗,導致抵抗無效化的作為。

後者則藉由懷疑美國承諾與作為,意圖在台灣人民心中埋下失敗主義。但看到美國現在的積極作為,疑美論與事實不符。在此狀況下持續倡導疑美論,讓人不禁懷疑,是否有意以此做藉口,對美國表示台灣無意抵抗的態度呢?

種種不願看待客觀事實,積極與中國共產黨配合的主張,不僅弱化台灣的抵抗意志,更重要的,也在破壞台灣人民的共同體意識,從根本上在破壞民主制度。當這些人以自由為名,不願為共同體的存續承擔責任時,民主體制的存在就出現危機了。千萬別讓台灣成為民主抗中第一島鏈中最弱的一環。

*本文獲「賴怡忠」授權轉載,原文:逐漸成形的第一島鏈制中連線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

美國 南韓 中國 菲律賓 第一島鏈
獨立觀點
獨立觀點
編輯精選
展開箭頭

這是一個開放給所有商周讀者發聲的管道,如果你有意見想法不吐不快,歡迎大聲說出來!(來稿請寄至red_chen@bwnet.com.tw)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FOLLOW US
加入商周LINE好友 秒懂新商業
加入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