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 時事分析
《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如何用直男、同志刻板印象,3天衝出4700萬票房?

(以下內容提及部分電影劇情,建議您先觀賞完整部電影)
1.《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導演程偉豪將過去《紅衣小女孩》、《目擊者》、《緝魂》等電影元素,恰如其分的揉合。
2.《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善用刻板印象,以打破刻板印象帶來的偏見,讓角色在相處過程中,學習接受與他人的不同之處。
3.《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教會我們,這世上總有一個人永遠愛著我們,願意用一輩子的時間保護著我們,要好好珍惜。
「曾為誰受過傷,很缺憾的時光,在消散之前就用愛原諒。」--〈親愛的對象〉(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 主題曲)
願所有人都能被理解、被善待與被愛,然後溫柔的被接住。
我看完影展版本後,回家寫下這段話:「從《紅衣小女孩》、《目擊者》、《緝魂》然後再到《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導演程偉豪不斷證明自己有能力,並且輕鬆的當成出入自家廚房一樣,在各種類型與風格的電影裡來去自如。」
看完第二遍之後,我的想法依舊。套句電影角色毛毛的口頭禪「不敢相信」,不敢相信導演程偉豪能將他過去幾部作品的類型與風格搗碎、重組,並換上全新的喜劇風貌來呈現,展現其強大的導演能力。
同時亦不敢相信,除了類型與風格的多元性外,《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在題材選擇上,也有寬大的包容力,將傳統民間習俗「冥婚」,以及近年才剛通過的「同志婚姻」通通放入其中。這2種從觀念到道德,都尚未被社會完全接受的爭議婚姻,以意想不到的形式結合,翻轉、顛覆觀眾的想像。
充滿刻板印象,卻旨在打破刻板印象
《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充滿著各種刻板印象,從直男、同志到女性角色都成了消遣對象。直男就是這樣、同志就是那樣,然後女性就是擺著欣賞的花瓶,幾乎每個角色都以他們最讓人「熟悉」的樣子出現在電影裡。
但生命經驗告訴我們,這些誤會往往都來自不了解。導演程偉豪藉著劇情的編排,讓角色們相遇、相識,更被迫長時間相處,就是為了讓彼此有機會消除偏見。在對方身上看見自己過去從未看到的不同面向,打開視野,接納更多的不一樣,進而理解、尊重。
同時,《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亦反向利用這些刻板印象達到另一種目的:反轉電影的懸疑,以製造驚喜並激出高潮。姑且先不論劇情走向好猜與否,能讓角色們將這些被貼上標籤的刻板印象當作自身武器,更是一場讓人措手不及的精彩逆襲。
故事結合多重元素,卻能滿是笑點與哭點
當鋼鐵直男和死掉的男同志冥婚,陰陽殊途、性向不同的人鬼該如何相處?光是這樣的劇情設定,就足以讓人充滿好奇與想像。不過《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不是單純販賣男男戀的純愛之作,從主角之一的警察明翰(許光漢飾演)在故事開頭與毒販追逐,便可大致猜到,電影是部以喜劇為基調的「愛情動作片」。
電影確實也朝著這個方向前進,有愛情、有動作,也有親情結合靈異、懸疑,讓觀眾獲得多方面的滿足。導演程偉豪把各種支線化零為整,有系統性的將之收為一齣幾乎沒有任何尿點*、盡是笑點與哭點的故事。
編按:尿點是指觀賞電影時,看到無聊的橋段,就代表是上廁所的時機點。
橫跨陰陽兩界的告白,讓人知道世上有另一個人永遠愛著他
毛毛(林柏宏飾演)成了鬼以後,給在世的人勇氣說出心裡話,也給了死去的人機會聽到真心話。即使故事中的告白無法穿越陰陽界線、面對面表達原諒與和解,只有坐在銀幕前的觀眾才知道,放下,是電影最美的遺憾。
在《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故事後段,一一揭開許多前半段的埋梗,還原當時事件的全貌。不僅令觀眾恍然大悟,隨之而來的感動、震驚力道也增強不少。
毛毛的父親曾經目睹毛毛男友偷吃,因此才會堅決反對他們結婚,只是聽在毛毛耳裡變成了無法被父親認同的痛苦。毛爸就與許多傳統父親一樣,固執又倔強,明明是怕兒子知情後會難過,可曾說過沒辦法接受兒子性向的他,又怎拉得下臉說自己想法已變?父親的面子與尊嚴讓他言不由衷,才導致後來的憾事發生。好險明翰出現了,成為這對分隔陰陽的父子的對話橋梁,換另一種方式相互理解。父親的告白讓毛毛知道,這個世界還是有個人認真的愛著他,用一輩子的時間保護他。
愛情的愛也好,親情的愛也好,總都是愛,毛毛的遺願終於已了。
*本文獲「老子不負責電影文」授權轉載,原文:《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願所有人都能被溫柔的接住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
這是一個開放給所有商周讀者發聲的管道,如果你有意見想法不吐不快,歡迎大聲說出來!(來稿請寄至red_chen@bwne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