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不戴口罩的「正常生活」,可能不會回來了?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焦點 | 時事分析

不戴口罩的「正常生活」,可能不會回來了?

不戴口罩的「正常生活」,可能不會回來了?
(來源:Dreamstime)
撰文者:鍾子偉
摘要

1.疫情爆發至今,我們一直希望全球疫情會有一個結束的日期,限制將被取消,受創產業將會復甦。

2.已經18個月,變種病毒株接連出現,放寬的管制再次緊縮,我們期盼的「盡頭」遲遲沒有出現。

3.即便在發達國家,也有將近3成人民不願接種疫苗,而即便是最新、最有效的疫苗,在統計上也非100%有效。

4.作為企業主,我們需要理性、有邏輯地理解這一點,認真審視分析:若要與COVID共存,新的世界會是什麼模樣?

過去兩週,我們剛好分別和澳洲、香港、倫敦的潛在投資者或財務顧問進行電話會議。會議剛開始的前幾分鐘,談話內容大多相似,業務窗口會先詢問台灣的疫苗接種率,以及他們的接種進度。之後,他們會花幾分鐘分享當地疫情情況及政府決策。

18個月了,還看不見盡頭

例如,過去一年,澳洲一直在推行與台灣非常相似的阻絕政策。由於它也是一個島嶼,並且離世界其他地方更遠。從疫情爆發之初,他們就試圖透過封鎖邊境和封城,盡可能減少確診數。他們目前的疫苗接種率不高,截至7月16日,完整接種的人口百分比約10.5%,至少接種一劑的則約28%。

前兩週交談時,由於Delta變異株突然增加,澳洲大部分地區進入了新一輪的嚴格封鎖,重新開始在家工作。電話另一端的澳洲夥伴有些沮喪:我們都認為,到了夏季疫情會好轉,但這個夏天,事情卻沒有恢復正常。身邊很多人開始有些失落,非常想出門,已經過了18個月,卻還沒看到盡頭。

廣告

他們說,也許,幾個月前,每個人都過於樂觀了。也許,全球疫情不會有真正結束的時間點。每年總會有更強大、更致命的變異株。也許唯一自然的結局,就是接受這樣一個事實:所有人、所有企業,都需要開始為學習如何與COVID共處的新常態做準備,就像每年嚴重的流感或感冒。

幾天後,我們接到了倫敦夥伴的電話。儘管英國開始接種疫苗的時間相對較早,但英國現在是全球最嚴重的Delta流行地之一,歐洲國家盃足球賽的最後幾週賽事也使情況變得更糟。此外,英國政府最近宣布,本月開始,他們將放寬所有限制和封鎖措施,以便生活盡快恢復正常,儘管Delta變異株感染的數量正迅速增加。

通話時,英國朋友有些沮喪,但也非常冷靜。從很多方面來說,這可能是他們不得不接受的新現實。18個月之間,很多企業倒閉,孩子不能真正回到學校,而近幾年出生的幼兒,如果超過一年從未出過門、無法與其他人互動,對他們的成長可能會產生巨大負面影響。

我們為何不該期待疫苗帶回正常生活?

大多數發達國家,人民對疫苗的平均接受率約70%。總會有一部分人因為政治或個人原因,不信任政府,認為疫苗不安全,或者為了個人自由選擇,不希望被政府強迫接種疫苗。此外,一定歲數以下的小孩,目前也不能接種疫苗。

廣告

這意味著,長遠來看,要靠著疫苗恢復正常幾乎不可能。例如,美國的許多地區,剩餘20-30%沒有接種的人口,幾乎就構成了所有的新病例和死亡人數。

此外,即使是最新、最有效的疫苗,在統計上也非百分百有效(不過在防止重症的表現都非常好)。因此,即使是那些已完成兩劑接種的人,依然有機會被感染。這意味著,即使是在接種率很高的已開發國家,也始終會有確診病例。

在與倫敦夥伴的通話結束時,他們分享了最近幾週向企業領導人或創辦人提供的最新建議:「現在是我們需要開始調整心態的時候了。去年,我們大多希望全球疫情會有一個結束日,限制將被取消,一切恢復正常,我們可以搭機旅行,不必戴著口罩旅遊玩樂。就好像,全球疫情從未發生。但越來越清楚的是,這在未來幾年內不太可能發生。很快地,我們甚至可能忘記可以不戴著口罩的美好時光。

對於每一位公民來說,我們必須調整心態,接受零病例、一切恢復正常的完美情況,在未來幾年內是不可能的。

我們需要理性、有邏輯地理解這一點,這樣我們就不會對其他人、政府或任何未來的新政策,抱有不切實際的期望或要求。

同時,作為企業主或領導者,我們過去幾個月的心態,可能一直是在等待疫情結束,等待一切恢復。疫情間所有受到重創的產業,例如零售、餐飲或觀光旅遊業,可能有人會想,撐得夠久,就能恢復正常,像以前一樣。

但我真的認為這不會發生,至少對於這些產業的多數國際業務來說,不會回到COVID之前的水準。我們都必須開始認真審視、分析自己所處行業,在這種新常態下,情況將如何大不相同。

我們有足夠的現金嗎?我們如何發展我們的服務?我們如何預測新的需求,並可能在線上提供新的多元化服務來彌補這種業務損失?我們是否能夠不只是在幾個月內,而且是幾年內生存下來?如果我們真正接受必須與COVID共存,沒有一個時間點可以讓我們等待COVID結束,那麼新的世界會是什麼樣子?

最重要的是,我們現在必須開始籌備哪些資源?該如何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

責任編輯:李頤欣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解封 疫苗 恢復 營運 結束 疫情
哈佛之後的人生
哈佛之後的人生
Joey Chung (鍾子偉)
展開箭頭

出生於台灣,在美國長大。12歲回到台灣,20歲出版第一本書,23歲於瑞士銀行證券研究部門工作,24歲進入哈佛商學院,是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台灣人。25歲在紐約Ralph Lauren實習,26歲畢業,是台灣模擬聯合國推展協會創會理事長。28歲當上中國三麗鷗總經理,30歲離開三麗鷗在台北開始創業。

出版作品:《記得你22歲的眼神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