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 時事分析
喬科維奇暴走》解決「氣急敗壞」,宣洩或控制情緒都不是好方法…你該這麼做
1.一般人處理負面情緒的方式分兩種,一是宣洩、二是控制。但前者會讓會讓你失去親近的人的支持和理解,後者則會將你推向失控邊緣。
2.能夠覺知情緒的人,能夠旁觀自己的情緒。他能透過「旁觀者」視角,清晰且毫無遺漏地看到正發生在「當事人」,也就是自己身上的一切。而這種清晰的覺知,就能夠讓情緒自然而然地消失。
7日,「球王」喬科維奇(Novak Djokovic)在美國網球公開賽中,情緒失控向場外擊球,意外誤傷場邊線審,因而被判取消比賽資格。
本文來源自微信公眾號「艾菲的理想」(ID:xiaoyaolsh),作者艾菲,原文:人生都不容易,憑什麼他情緒穩定?我卻跌宕起伏?
坦率的說,我不但敏銳,而且還是急脾氣,同時我對外界環境的適應性也相對較弱。所以,在過去一些年裡,我的情緒時常跌宕起伏,有時一天之內就能做個「過山車」。可以說,我在曾經那些年裡深深受過情緒之苦。後來我意識到:負面情緒帶給我的不僅是心情的低落,還讓我不知不覺沉溺其中,無法去做真正重要的事。
這種情況讓我非常擔心:我害怕每一次情緒很差的時候,我都需要別人安慰,否則就難以平復。我也擔心我的時間精力就此消耗在了各種起伏不定的情緒裡,一輩子啥也做不成。這種擔心如影隨形,讓我下定決心要徹底地解決情緒問題。找答案的過程非常漫長,也很曲折,但幸運的是,我最後找到了一套非常有效的與情緒相處的方法。隨著時間積累,這些方法也慢慢變成了我的生活習慣,並重新塑造著我、改變著我,讓我發生了很多非常好的變化。這就是今天這篇文章中我想跟大家聊的話題:情緒。
相信你一定聽到過「我們總是傷害自己最親近的人」這句話。為什麼?
宣洩情緒,是一劑慢性毒藥
每當在外面受氣,在工作中受委屈後,我們都會暫時將自己的情緒壓抑下來,但其實,它並未消失也沒有被解決。回到家後,這種被壓抑的情緒只要遇到一丁點兒煩心事,就會像爆竹一樣被點著,而受害者往往就是身邊最親近的人,也就是家人。這就是情緒的宣洩,一種錯誤的處理情緒方式,而我們宣洩情緒的主要對象往往就是身邊最親近的人。
宣洩情緒看似有效,畢竟對情緒的宣洩能讓我們感受到一瞬間的舒服。但其實,它卻是一劑慢性毒藥,會帶來一系列的問題,而這些問題會隨著時間推移變得越來越嚴重:
- 無法正視並解決自己真正的問題
- 嚴重影響親密關係或人際關係
- 下一次更容易爆發
所以,常常宣洩情緒會將我們帶入惡性循環的泥潭、不斷重複、相互疊加、無法解決——在A處生氣,對B發洩。這樣做的結果是:不但A處的情緒和問題沒得到根本性的解決,對B也會心懷愧疚,而且與B的關係也會在逐漸積累下越來越糟,並最終失去親近的人的支持和理解。
為何不該「控制情緒」?
除了發洩情緒,我們還喜歡控制情緒。但是,情緒真能被控制嗎?在《象與騎象人》一書中,作者嚴肅告訴我們:作為情緒、感性的「大象」如果真的想要什麼,那麼作為理性的「騎象人」是一定鬥不過的。只有在二者意見相同,或「大象」(情緒、感性)自己沒有什麼慾望的時候,「騎象人」(理性)才能指揮得動大象。可見,控制情緒不但極其困難,且幾乎不可能。而我們所說的控制,代表的其實是壓抑。
但是,有一件事你要知道:凡是被控制的,終有一日會爆發。這句話是我探索多年後總結出的一個底層邏輯,它不僅適用我們與愛人的關係、與父母的關係、與孩子的關係,也同樣適用我們與自己情緒的關係、與自己內心慾望及渴望的關係……哪裡有控制,哪裡就有反抗;如果暫時沒有看到反抗,或者關係還在維持,那它也是在悄無聲息地醞釀中,終有一日會爆發出來。
每個人就像是個大瓶子。在剛結婚、剛工作的時候,我們的瓶子可能還是空的。當我們一次次遇到事情,產生了一次次的負面情緒後,這些「水」,就被裝入了瓶子。當瓶子還有空間時,水不會溢出來。但是,水總有一天會裝滿瓶子,然後水就溢出來了,甚至會帶來瓶子的爆裂。
如果有一天你的情緒到了這種地步,你接下來的生活狀態會怎麼樣?
第一種狀態:從那天開始,在你的生活裡,遇到的事不論大事小事,你都會動不動就發火,你變得一點包容心都沒有了。於是,你身邊的人會說,你怎麼連一點包容心都沒有,這點兒雞毛蒜皮的小事至於跟我發火嗎?
第二種狀態:每隔一段時間,你就會爆發一次,就像發神經病一樣。
第三種狀態:這個水還在,也不爆發,也沒溢出來,但它沒有憑空消失,它依舊存在於你的身體裡。然後,它可能會攻擊你的肝,你的胃,引起你的生理不適或疾病。
這就是長期控制情緒所帶來的三種可能。看到這裡你可能會說,宣洩也不行,控制也不行,那我到底應該怎麼管理我的情緒啊?不去宣洩,也不控制,我們要做的是:與自己的情緒相處。可怎麼相處呢?
從「自我導航」到「自我選擇」
相處第一步就是覺知:你要覺知你的情緒,而且越敏銳越精微就越好。回顧我們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反應模式,可能你很快就會發現:當被老闆批評時,我們會立即陷入憤怒或焦慮;當被女朋友責備時,我們會馬上變得鬱悶;當把一件事做砸了時,我們會立刻責備自己。
為什麼?因為這些反應都是我們的「自動導航」模式,是人類在最初進化時為了保護生存而做出的「出廠設置」。這種「自動導航」模式會讓我們在受到外界刺激時,產生必然的快速反應,比如憤怒、比如內疚。這就像是開車時啟動的自動導航系統,這時無需思考,也無需感受,自動導航系統說讓往哪兒轉,我們就會往哪兒轉。就這樣,我們完全被「自動導航系統」控制了。它讓我們跟著情緒走,忽高忽低、忽左忽右,任由擺佈。怎麼辦呢?
這時,我們要關閉「自動導航模式」,進入「自我選擇模式」——不論向右還是向左,最終都得由我們說了算。如何做到呢?做到的關鍵就是「覺知」。覺知是與情緒相處的最關鍵一步,它說的是我們要從「自我」中抽身出來,成為一名旁觀者,然後再來觀察正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情緒。
這裡有兩種視角,一種是當事人,一種是旁觀者。如果你一直處於「當事人」的視角中,你就是在「自動導航模式」裡;但假如你能及時跳脫出來,抽離出來,從「當事人」視角進入「旁觀者」視角,你就能夠清晰的、客觀的、毫無遺漏的看到正發生在「當事人」,也就是自己身上的一切。這時,你能觀察到自己情緒的微妙變化,觀察到自己每一次不經意間升起的情緒是什麼樣的,觀察到它是如何出現的,以及它究竟給你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而這種覺知最終會將我們帶入「自我選擇模式」。
但凡是能夠清晰覺知到的情緒狀態,大多都能自然而然的消失。比如:我天生急脾氣,拿到一項工作,就想立刻完成,如果不能馬上完成就會著急,對待團隊也常常如此。這就是一種情緒特徵(比情緒狀態更穩定和持久的特徵),好在因為這幾年的刻意訓練,我的覺知力比一般人要強很多。所以,現在每次著急的時候,大多數我都能意識到。而當意識到的時候,我這種著急的情緒和狀態就會慢慢地消失。
ABC理性情緒療法
覺知之後,如果你發現自己的情緒雖然變弱了,但依然沒有消失,你就需要做出進一步干預。關於情緒有非常多值得一講的內容,但因篇幅有限,這裡就講一個最容易做到的:ABC的理性情緒行為療法。
什麼是ABC的理性情緒行為療法?比如:早上你在高速上堵車堵了一個半小時,導致你沒法給公司會議做準備,你特別生氣地抱怨說,「我這一天都被堵車給毀了!」因為堵車耽誤了會議這件事,讓你這一整天都陷入了十分差勁的心情裡。
這裡,A代表的是堵車一個半小時這件事。B代表的是你對堵車這件事的看法,也就是「我這一天都被毀了」。C代表的是由此而來的你的情緒——生氣以及十分差勁的情緒。這就是A - B - C的過程。
我們總是天真以為,自己的不良情緒和極端反應是由A(也就是外界的人或事)直接導致的。換句話說,在我們心裡,一直都有這樣一個錯誤假設:只要外界發生了這樣的事或是遇到了這樣的人,我就一定會產生......的情緒。但其實,讓你情緒差勁(C)的原因並不是堵車(A),而是你對堵車這件事以及它帶來的影響的看法(B)。所以,即使是面對同一件事(A),如果你對它的看法(B)能夠變化,你最終的情緒(C)也會有所不同。
對於堵車這件事,假如你是這樣想的:堵車是很影響心情,但如果將它看做一種常態,就不會那麼生氣了,至少不會因此「毀了一天」。而當你的情緒不再受影響後,你也就能聚焦解決開會這件事了。這就是ABC的情緒原理。
可見,你的情緒(C)並不是由事件或人(A)直接導致,而是由你對這件事的看法(B)所導致。當你對一件事或一個人有不同認識時,你對這件事或這個人的看法就會變化,從而影響到你的感受和行為,以及一系列的決策和選擇。
所以,在你無法改變事和人的時候,改變你自己的看法吧!
情緒是個大話題,可以談的內容非常多。但不論談什麼,最重要的是講出來的東西要真的有用,能夠落地並看到效果。這就是我寫這篇文章的初衷,希望對你和你身邊的人都有用。
關於作者
艾菲,深度思考者,全球認證優勢教練&個人成長教練,前美國財富五百強公司大中華區市場部負責人。關注微信公眾號:艾菲的理想(ID:xiaoyaolsh),夯實「思維躍遷」與「自我認知」兩大基石,成為真實且閃閃發光的自己。
責任編輯:李頤欣
這是一個開放給所有商周讀者發聲的管道,如果你有意見想法不吐不快,歡迎大聲說出來!(來稿請寄至red_chen@bwne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