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 時事分析
台灣的蘋果單勁敵!前鴻海女工變AirPods Pro代工老董,身價破千億

1.一個出身鴻海的女工,所創立的中國企業靠著拿下蘋果AirPods的訂單,已成蘋果高度仰賴的代工者。
2.立訊創辦人王來春,目前身價已經逼近2000億台幣。
3.蘋果高管認為,立訊是強大的競爭對手,若不持續提高競爭力,立訊遲早「會把台灣公司當成午餐吞掉。」
美國蘋果公司要求中國代工廠商,將降噪音無線耳機AirPods Pro的產量提高一倍,這家美國科技巨頭的供應商同樣憂心錯過當前吹起的「無線耳機」熱潮。
瑞銀分析師Timothy Arcuri報告指,蘋果穿戴裝置營收第二季大增50%,而iPhone用戶中,僅7%擁有AirPods、這意味未來成長空間大,預期2020年財年,AirPods總用戶將突破1億人。
《日經亞洲評論》報導,一位消息人士說:「在這種情況下,蘋果首先向一家中國公司採購一種全新的高檔器材。這意味著該供應商確實能夠滿足蘋果對品質和效率的關鍵要求。」
蘋果供應商的一位高管說,立訊具有一種「狼性」的企業文化,重視進取心。「他們的團隊還很年輕,並且動作像狼一樣快速,迅速改變業務動態。」
王來春身價逼近2000億台幣
立訊精密(Luxshare)由前富士康生產線女工王來春(Grace Wang)於2004年創立,富士康是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代工廠商和iPhone最大組裝廠。立訊精密已從一家小型零組件製造商發展成為一家製造服務巨頭,蘋果、華為、Oppo、Vivo、特斯拉等國際大廠都是立訊客戶。
王來春與哥哥王來勝兩人,共同間接持有立訊50%股權,以立訊最新市值1770億人民幣計算,王來春、王來勝兩人的身價都逼近450億人民幣(1950億台幣)。
這家中國公司於2012年進入蘋果的供應鏈,成為外圍零組件供應商。但在短短5年內,立訊跨足更複雜業務。自2017年底以來,該公司一直代工製造AirPods,今年也贏得了組裝Apple Watch的訂單。蘋果執行長庫克(Tim Cook)稱讚立訊的成功,體現了「中國夢」。
由於目前中美貿易爭端仍然持續當中,中國製造的AirPods Pro面臨美國加徵關稅。「儘管香港局勢動盪,但中國與美國卻『非常接近』第一階段的貿易協議。」中國共產黨控制的小報《環球時報》本周一報導。
中國歌爾聲學和立訊生產基地轉移至越南
蘋果公司尋求美國總統川普直接豁免關稅,與此同時,蘋果也轉向越南的生產基地,以避免對美國商品加徵關稅。 《日經亞洲評論》獲悉,歌爾聲學(GoerTek)準備開始在越南大規模生產AirPods,而立訊也在進行試生產,以此拉開大量生產的序幕。
另一家蘋果供應商的高管說,「在中國,透過多樣化生產,以規避美國加徵關稅方面,中國公司比台灣或日本同業更具侵略性。「儘管我們仍在評估是否再收購一家越南工廠,但Luxshare和另一家中國公司已決定收購該工廠。」
總部位於廣東的立訊2018收入比2010年飆增34.5倍,2018年達到358.5億元人民幣(51億美元),而8年間淨利也大幅增長22.5倍至27.2億元人民幣。該公司的市值約為1770億元人民幣,也超過台灣和美國大多數競爭對手的市值,例如廣達電腦、和碩和偉創力(Flex)。
立訊今年來股價飆漲2.5倍,廣達僅上漲18%
立訊精密(002475)27日收漲3.8%至34.58元人民幣,今年來飆漲2.5倍,相較之下,廣達(2382)今年來僅上漲18%,市值約為2375億台幣(547億人民幣)。
這幾年密切注意立訊動態的蘋果供應商高管說:「我認為立訊是強大的競爭對手。多年來,如果我們不持續提高競爭力,立訊遲早會把台灣公司當成午餐吞掉。」
立訊業績跳躍式成長,與北京推動中國成為下一個世界超級科技大國的政策一致。本月,北京宣布新成立規模1470億元人民幣(6380億台幣)的基金,以進一步提高中國對下一代資訊科技需求為目標。
券商GF Securities的分析師表示,「受惠於於中國政府的支持,立訊的運營方式比其競爭對手更具成本效益。面對貿易戰,立訊確實做出更快的反應,將生產轉移到中國以外的地區。這些優勢將幫助立訊獲得更多業務,這肯定會給同行施加壓力。」
※本文獲信傳媒授權轉載,原文:蘋果下訂AirPods Pro產量提高一倍 鴻海女工董事長身價又大漲了
延伸閱讀:
「我不喜歡川普但他讓我們船賣得非常好」 美景氣復甦帶動台灣遊艇大賣
IPO家數恐創11年新低 但真正隱憂是台股逾300家淪「殭屍股」
責任編輯:陳慶徽
核稿編輯:洪婉恬
我們是一群對新聞有熱情、對新網媒發展趨勢很關心的人,對媒體的天職念茲在茲。我們相信媒體監督可以產生力量,透過新科技和社群傳播,可以發揮更大威力。當力 量夠強大、夠聚焦,就能改變政治、經濟、社會制度的不合理。
我們想發動一場「媒體的群眾運動」,讀者既是新聞的發動者,也是新聞的參與者 ,而 《信傳媒》就是公民的舞台,也是跨領域串聯各界資源的平台,是一個會自己成長的 「有機媒體」。
我們解讀新聞、傳遞進步觀念,也要搭橋,讓企業資源通往被政府遺忘的角落。做出有 品質、有價值的新聞內容,是我們最深切的自我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