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反送中引發港股大地震,它卻大漲3%!阿里鳯還巢,真能讓港交所成最大贏家?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焦點 | 時事分析

反送中引發港股大地震,它卻大漲3%!阿里鳯還巢,真能讓港交所成最大贏家?

反送中引發港股大地震,它卻大漲3%!阿里鳯還巢,真能讓港交所成最大贏家?
(攝影者:楊文財)
撰文者:楊少強
商周頭條 2019.06.14

「槍炮聲響入市,和平鐘響退場。」這句羅斯柴爾德(Rothchild)的投資心得,或許是香港交易所(以下簡稱港交所)的寫照。《逃犯條例》爭議使港股陷入震盪,港交所股價卻逆勢上漲。這要拜阿里巴巴「鳯還巢」所賜,但「只做中國生意」卻是其未來隱憂。

港交所是港股上市公司之一,它是香港唯一證券與期貨交易平台,收入來源包括交易費與上市費。今年第一季港交所淨利超過港幣26億元,比去年同期上升2%。

獨門生意使港交所股價在政治動盪裡相對穩定。自6月9日香港人上街抗議《逃犯條例》以來,港股上下震盪,港交所一週來股價卻上漲近3%。這顯示投資人勇於危機入市,也反映港交所的優勢。

廣告

去年推出同股不同權,成阿里避險首選

據彭博新聞網(Bloomberg)報導,中國電商龍頭阿里巴巴(以下簡稱阿里),今年下半年將至香港二度上市。阿里此舉主要目的是避險:中美貿易戰未歇,身為中國科技龍頭之一的阿里,在美國紐約上市,被美國政客拿來祭旗的可能性不小,因此不得不找備胎,赴港二度上市就是這種思維的產物。

但股市遍地有,阿里為何選香港?一是因為阿里主要業務仍在中國。但更重要的是港交所近來大刀闊斧改革,像阿里這樣的科技新貴,赴港上市誘因也大增。

2014年阿里棄港赴美上市,一直是港交所心中之痛。原來當時阿里採合夥人制,試圖讓創辦人馬雲的團隊持股不到10%,也能保有對公司控制權。但這和港交所「同股同權」規定不符,馬雲等人不願因上市而失去對公司控制,最後只好落腳紐約。

廣告

事後證明港交所虧大了。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股票在紐約上市,當天股價大漲近40%,阿里市值也超過2400億美元,是當時紐約證交所史上最大IPO(首次公開募股)案。如今阿里市值已突破4000億美元。

失去金雞母讓港交所痛定思痛,於是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不斷諮詢市場人士,終於在2018年推出「同股不同權」等改革,第一個受惠者,就是中國手機大廠小米。 除此之外,港交所還允許「無收入亦可上市」,這是針對生技業處於研發階段,沒有產品卻需資金的特性,受惠者就是歌禮製藥。這一連串改革,都是要讓赴港上市的企業更多元。阿里巴巴回香港「鳯還巢」,以及百威啤酒也將在香港上市,這將是港股下半年兩宗最大IPO案,就是對港交所近年來改革的肯定。

隱憂1:去年新掛牌企業,7成跌破發行價

對港交所來說,它最大利基在於獨門生意。中美貿易戰未歇,像阿里這樣的中概股,未來赴港上市將有增無減。歐、美基金若想投資中國企業,就非把錢搬到香港不可。阿里和騰訊兩位「左右護法」,也足以擦亮港交所金字招牌。

但港交所也有隱憂,一是因獨門生意缺乏競爭,導致腐敗醜聞。今年6月香港《蘋果日報》報導,港交所負責審核上市的員工,涉嫌放水讓不符標準的公司也能上市,其中至少涉及30宗上市申請。

這或許可解釋,為什麼近來在香港上市的股票表現不佳:截至2018年底,在港交所新掛牌的企業,7成跌破發行價,包括明星股小米。籌資金額不到1億美元的企業,上市後1個月股價跌逾6%,是10年來最差表現。

隱憂2:上市主角多是中概股,不利全球化

港交所第2個隱憂是中國化太深。近來倍受矚目的優步(Uber)、Slack等獨角獸都在美國上市。港交所主要的上市企業,絕大多數都只做和中國有關的生意。

這源自中國當局打造的行政壁壘。在當局管制下,臉書、Google等無法進入中國,亞馬遜(Amazon)也鎩羽而歸,中國雖因此打造出騰訊、阿里巴巴等巨頭,但也使他們只會做中國生意,無法跨出國境成為全球化企業。

這也使得港交所上市主角,幾乎清一色是中概股,不做中國生意者根本無誘因赴港上市。港交所如此「親中」,只會讓其未來之路越走越窄,對北京想要藉香港吸引全球資金,也是不利的。 根本解決之道,只有當局打破管制壁壘,讓騰訊、阿里巴巴等巨頭不再只會做中國生意,港交所才能擺脫「只靠中國」的隱憂。

責任編輯:林思妍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港股 送中條例 送中 香港結婚禮金 期貨交易所 香港地震 阿里巴巴上市
商周頭條
商周頭條
商業周刊編輯部
展開箭頭

除了每個星期四,熱騰騰準時上架的《商業周刊》以外,「商周頭條」將提供你來自商周記者第一線的採訪觀察、更即時的時事話題分析,與更深度的觀點分享。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