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小心大腦變廢!用AI做報告好方便?MIT研究:你真的越來越不會思考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職場 | 職場修練

小心大腦變廢!用AI做報告好方便?MIT研究:你真的越來越不會思考

小心大腦變廢!用AI做報告好方便?MIT研究:你真的越來越不會思考
你已經習慣用AI寫郵件、寫報告了嗎? (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撰文者:程世嘉
程世嘉專欄 2025/06/18
摘要
  1. 麻省理工學院研究發現,長期依賴ChatGPT寫作的人,在脫離AI後寫作表現如同新手。
  2. 有83%的ChatGPT使用者,無法準確引用自己在幾分鐘前寫的句子,出現認知失憶。
  3. 不過研究也發現,先獨立完成初稿再用AI潤飾的人,大腦連結性反而呈現增強趨勢。

大腦外包(Brain Outsourcing)全面啟動。雖說我早就在書中提到這件事情,但看到真正的科學研究結果出爐之後,還是相當驚訝於這件事的嚴重程度。

當我們在對話框中輸入指令,讓ChatGPT為我們草擬一封郵件、撰寫一份報告,甚至發想創意時,我們究竟是在輔助思考,還是不自覺的進行一場大規模的「大腦外包」?

MIT研究:過度依賴AI,導致大腦連結性下降

MIT(麻省理工學院)上個禮拜給了我們科學證據,雖然研究的結果可能早就在大部分的人預料當中,不太令人意外就是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研究人員找來54名參與者,讓他們戴上腦電圖(EEG)設備,並要求他們在4個月內的時間完成多篇文章。他們被分為3組:

  1. ChatGPT組:使用ChatGPT輔助寫作。
  2. Google搜尋組:只能使用傳統的搜尋引擎。
  3. 純大腦組:只靠自己的大腦思考與寫作。

結果,長期依賴ChatGPT的使用者,大腦連結性顯著下降。當他們被要求脫離AI、獨立寫作時,大腦內的活動模式看起來更像是寫作新手,而非經驗豐富的作者。

這正是大腦外包的直接後果:你將建構論點、組織文字的認知重任完全交給了AI,就像請了代駕後,自己忘了怎麼開車。

更令人不安的是「認知失憶」現象:高達83%的ChatGPT使用者,無法準確引用幾分鐘前由他們自己(在AI輔助下)寫出的句子。因為思考與組織的過程被外包了,我們成了資訊的「搬運工」,而非知識的「內化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相較之下,「純大腦組」只有11%的人遇到同樣的困難。

研究人員將此後果命名為「認知債務」(Cognitive Debt):你用未來的認知能力,來換取眼前的短暫便利。這非常令人擔心,畢竟「思考能力」是我們自詡為萬物之靈的關鍵。

參考日本「守破離」哲學,找出AI時代的學習真諦

這個科學的發現,其實與許多古老智慧不謀而合(科學往往是在幫忙驗證古老智慧)。在電腦出現前,許多文化便已告誡我們走捷徑的危險,其中以日本的哲學尤為深刻:「守破離」是源自武道、茶道等傳統藝能的學習3階段論,它完美詮釋了AI時代的挑戰。

  • 守:保護、遵守。學徒必須完全模仿、忠實的遵守師父的教導與所有基本功,不允許有個人詮釋,目標是將基礎內化為本能。
  • 破:突破、打破。在完全精通基礎後,學徒開始嘗試質疑傳統,尋求更適合自己的方式。
  • 離:脫離、超越。最終學習者超越原有形式,開創自己的全新道路。

直接使用AI生成內容,就如同一個連「守」都沒經歷過的學徒,想直接進入「破」與「離」的境界。成果看似華麗,實則連根基都還不穩。

同樣的,日本的「職人精神」也崇尚將一項技藝做到極致,壽司師傅的學徒花費數年只為學會煮飯,正是這種精神的體現。真正的卓越,來自於對基礎不厭其煩的錘鍊。

這種「不走捷徑」的文化智慧,並非僅是哲學空談,它根植於大腦運作的科學原理之中。

首先是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也就是大腦「用進廢退」的特性。當我們努力思考、解決問題時,相關的神經連結性就會被強化。反之,長期將這些任務外包,連結性就會弱化。

走捷徑,日後是會付出代價的。如果你在思考上走捷徑,付出的代價就是大腦中的神經連結性變差,腦袋會越來越不好用。

強化大腦連結性的最佳方式,來自於刻意練習(Deliberate Practic)與必要難度(Desirable Difficulty)。我們的大腦在面對超出舒適圈、有一定難度的挑戰時,學習效果最好,長期記憶也最深刻。

AI提供的無縫便利,恰恰剝奪了我們經歷「有益困難」的機會,讓知識浮於表面,無法生根。

與AI共存:先思考再協作,避免產生認知債務

那麼,我們該如何與AI共存?答案絕對不是禁用,而是聰明的使用。

MIT的這項研究還有一個關鍵發現,給了我們一線曙光:那些先獨立完成初稿,再利用ChatGPT潤飾和編輯的參與者,大腦連結性反而呈現增強的趨勢。

所以,結論很清楚了:先用大腦完成認知上的重擔(守),再將AI作為強化工具,以求突破(破、離)。

對於下一代的孩子和所有領域的新手而言,這個結論至關重要。我們應該將AI當作潛力無窮的「協作者」,而不是一個可以外包思考的「替代品」,想也不想就把任務全部丟給AI去解決。

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在享受科技紅利的同時,避免欠下無法償還的「認知債務」,確保我們依然是能獨立思考的人,才不會在一開始就把大腦外包了。

別一開始就放棄思考。

*本文獲「程世嘉」授權轉載,原文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

研究 AI ChatGPT
程世嘉專欄
程世嘉專欄
程世嘉
展開箭頭

程世嘉 Sega,iKala愛卡拉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
史丹佛大學電腦科學碩士,台大資管系學士,專長人工智慧。

iKala-以人為本的AI 科技公司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FOLLOW US
加入商周LINE好友 秒懂新商業
加入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