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孩子總分心、坐不住?研究:建立這些日常儀式,能幫ADHD孩子穩下來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職場 | 教育趨勢

孩子總分心、坐不住?研究:建立這些日常儀式,能幫ADHD孩子穩下來

孩子總分心、坐不住?研究:建立這些日常儀式,能幫ADHD孩子穩下來
(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撰文者:王貞懿 編譯
商周頭條 2025/04/15
摘要

《紐約時報》訪談全球專家指出,改變環境、建立生活規則與儀式感,對改善ADHD孩子行為的效果可比藥物治療,尤其能幫助孩子穩定情緒、提升專注力。

放學後,小學三年級的Maggie又被老師留下談話。「她常坐不住,作業總是忘記交...」媽媽疲憊地聽著。「是否該看醫生吃藥呢?」這是許多ADHD(注意力不足症)孩子家長面臨的問題。不過,最新研究指出,解決方法不僅限於藥物治療。

衛福部2023年資料顯示,台灣ADHD盛行率9.02%,但僅1.62%獲診斷,1%接受完整治療。《紐約時報》報導,美國已有七百萬兒童被診斷。記者Paul Tough訪問世界各地ADHD專家後,整理了5大關鍵發現,或許可以讓焦慮的家長們更了解自己的孩子。

1. 過動症難以明確定義,症狀並非持續存在

科學家曾嘗試尋找過動症的「生物標記」,但至今未有定論。研究發現約僅有九分之一的ADHD孩子會持續表現症狀,大多數孩子的症狀會時有時無,有時甚至會消失數年後再出現。新觀點認為過動症更像是一種暫時狀態,而非終身疾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 藥物效果通常是短期的

大型長期研究顯示,利他能等藥物在投藥後的前14個月,確實比其他方法更有效,但到了3年後,服藥組與行為治療組,甚至與未接受任何治療的對照組相比,效果差異並不明顯。

3. 藥物改善行為表現,但不一定提升學習成效

藥物確實能改善課堂表現,但對學業成績幫助有限。研究指出藥物主要影響ADHD患者的情緒,而非增強認知能力,它們讓無聊的學習暫時變得有趣,但不一定能增進理解或記憶。

4.應視過動症為連續光譜,而非二分法

有研究者認為,目前沒有明確的界線可區分誰有過動症、誰沒有。這更像是一個光譜,一端可能是即使診斷出ADHA但不治療也無礙的孩子,另一端則是症狀嚴重的案例。例如,約有三分之一的ADHD孩子伴隨強烈憤怒,研究顯示這群孩子未來面臨較高的輟學、犯罪和早逝風險,他們應該成為治療資源的優先對象。

5. 改變環境能改變症狀

研究發現ADHD症狀會隨環境變化而調整。當環境改善—如更吸引人的課堂、更和諧的家庭—症狀常隨之改善。這促使一些研究人員開始遠離傳統的ADHD「醫學模型」,轉向將ADHD主要視為孩子獨特大腦與環境間的不匹配,而非單純的大腦生物缺陷。這個視角轉變意味著,改變環境有時與藥物治療一樣有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那麼家長可以怎麼樣打造一個更合適的環境呢?

專家建議,可以給孩子設定清晰一致的規則和界限,提供結構化但不死板的學習環境,讓孩子知道每天的流程和期望增加身體活動的機會,特別是在需要長時間專注前;並根據孩子的興趣調整學習方式,讓原本乏味的內容變得更有吸引力。

也可以針對固定的日常流程,設計一些儀式感;或使用計時器協助孩子管理作業時間和轉換不同活動;提供一個安靜的空間讓孩子能夠放鬆心情,以及盡可能維持整潔有序的居家環境

研究顯示,這些環境上的調整對某些孩子來說,效果可能不亞於藥物治療。

最新研究提醒我們,ADHD不應該被簡單地視為需要藥物「修復」的疾病。當症狀確實嚴重影響生活時,藥物治療有其價值,但對許多孩子來說,調整環境和教養方式可能同樣有效。

資料來源:紐約時報WebMD

核稿編輯:林易萱

adhd 儀式感 注意力不足
商周頭條
商周頭條
商業周刊編輯部
展開箭頭

除了每個星期四,熱騰騰準時上架的《商業周刊》以外,「商周頭條」將提供你來自商周記者第一線的採訪觀察、更即時的時事話題分析,與更深度的觀點分享。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FOLLOW US
加入商周LINE好友 秒懂新商業
加入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