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 心靈成長
面對像「豪豬」的人,硬碰硬絕非上策!如何正確和他們打交道?
- 說話帶刺的人往往是因為感到威脅,而展現防禦性行為。找出他們的興趣或愛好,並適度妥協,能維持關係的平衡。
- 在家庭中,應對帶刺之人時,需要先增強自己的心理素質,提供對方替代方案或一起找樂子,都能有效緩解緊張關係。
- 針對帶刺的孩子,父母應減少數位干擾、增加親子溝通時間。此外,重要的是要傾聽孩子的聲音。
說話帶刺的人,在很多方面跟其他人並無二致,最大的不同是他們在面對威脅與侵略的反應。當遭遇威脅,他們就會像自然界中的豪豬一樣,虛張聲勢,希望嚇阻對方。不幸的是,他們的防衛性行為從很多方面來看都是「太弱,也太遲」。
如何應對像「豪豬」的人?
他們只有在覺得被侵犯時才會升起防禦,並且一直維持這種姿態。那麼,我們要如何化解,避免進一步的衝突?首先,我們要對他們有更深入的認識,知己知彼才能調整自己的應對方式。
1.尋找軟肋
即使是豎起剛毛的豪豬也有弱點——他們的小腹。與難相處的人打交道,需要格外謹慎與周詳的策略,但只要留心,不難發現他們也有情感上的「軟肋」。總會有一個話題能讓他展露笑容,讓他在每次聊起來時卸下心防。可能是某種他懷有熱情的東西、嗜好,或是關於他喜愛之人的趣事。
觀察能讓帶刺之人感到歡樂的事情,主動使它成為你們之間的話題,你會讓他感覺與眾不同,認為你是真正關心他的生活。
2.用善意化解攻擊
如同豪豬在受到威脅時會豎起防禦,帶刺的人也是如此。要化解這樣的敵意,硬碰硬絕非上策,而是要設法移除他們感受到的威脅。釋出一點善意,用友善的言詞展現關懷的態度,可以減輕對方的焦慮。等他意識到我們並非威脅,防禦自然會緩緩收起,緊繃的氣氛也會緩和。
3.適度妥協
要與對方交心,我們需要付出情感上的努力。任何只有單方面付出的關係,都極可能以失敗告終。不論我們喜歡與否,都必須在某些方面讓步,甚至做出改變。妥協,是向對方表明我們願意扛起這段關係中,屬於我們的那一半責任。
家庭裡的帶刺之人:要越磨越合,心理學家這樣提點
家庭生活是社會的根本,也是大多數人活動的主要場域。它可以提供我們成長所需要的養分,然而,它也可能是讓我們缺乏安全感與養成壞習慣的根源。在家族網絡裡,我們慢慢形塑出自己是誰,和學習如何跟別人打交道。
家庭生活如此重要,我們卻很常在家裡覺得受挫。家中可能有個難搞的伴侶、愛嘮叨的父母和叛逆的小孩。能夠悠遊於家人之中,才能提高我們的生命質量。以下是一些能幫助我們做到的提點。
1.愛對方之前,先認識自己
先面對與認識自己內心裡容易武裝起來的刺,才能更妥善的調整自己,面對生活裡的帶刺伴侶。為什麼呢?
首先,這是在鍛鍊我們的情緒肌肉,讓自己的心理素質更加堅強,就有如參加大賽之前的訓練營。
其次,這樣做有助於磨亮我們的同理心。面對過自己的擔憂與恐懼,就會深刻體認到對抗自己的弱點有多困難,自然也會多點耐心來對待伴侶。
第三,我們等於是在以身作則。坦誠面對自己的勇氣,以及理解這一段心理過程的豁達,都將對伴侶有所啟發。
2.提供替代方案
如果在促膝長談之後,你和伴侶得到的結論是:他需要屬於自己的獨處時間。那麼,雙方就針對這個結論找出一個兩人都能接受的辦法。
你可以幫忙提供一些選擇方案來達成這個目的。如何兼顧家務又不妨礙獨處;如何不疏忽小孩又能享受自己的生活。兩人達成共識的作法才能走得長久,避免心有不平。
3.一起找樂子
避免陷入一成不變的日常,一起找樂子,是打敗枯燥乏味、對伴侶感到麻木的最好法子。籌備一趟家庭旅行、參加社區的遊戲之夜、外出看場電影,或是舉辦一場燒烤聚會。
為習以為常的單調生活添加額外的調劑,就算是帶刺的伴侶也可能在盡興之時磨平了稜角。
帶刺的小孩:遠離數位誘惑,增加親子溝通時間
如今,隨著即時通訊、社群平台、線上聊天的普及,我們的孩子早在建立自我認知與價值觀之前,就被各種線上關係與社會問題所困擾。
身為父母,我們責無旁貸要確保小孩發展健全的自我意識,避免迷失在沒有意義、有時甚至危險的數位交流。小孩暴露在大量電玩干擾之下、含有不適合孩子年齡的內容、直接向他們推銷的消費產品,父母挺身應對這些挑戰至關重要。
除了網路帶來的挑戰之外,現代小孩在其他許多方面所面臨的情況,其實與20年前並沒有太大差別。連貫性、透明性與誠實,仍是父母最重要的教養技能。我在接下來的章節提供了一些父母面對帶刺小孩的策略。
1.傾聽與說話同等重要
在跟孩子溝通時,如果父母說的比聽進去的還要多,這就不叫對話,而是自言自語。在跟人對話時(不僅是跟孩子),我們都會有衝動要一股腦把自己想講的話講完,而忽略對方的聲音。
我們要抗拒這種衝動,反之,多問一些問題來邀請對方參與對話。當孩子說話時,引導他們多做說明,增加了解他們的機會,而不要自顧自的責罵。只要孩子需要,父母就洗耳恭聽。
2.減少數位時間
如果父母花在線上的時間跟小孩一樣多,就很難規範孩子減少數位時間。從自己做起,在家庭日常作息中規劃一些離線時間或離線日。父母可以從「遠離手機」開始,例如在三餐的用餐時間、平日晚上八點過後等。
在線上的時間愈少,就意謂著在現實世界的時間愈多,相互了解的機會也就愈多。父母要拒絕利用線上虛擬世界來逃避現實紛擾的誘惑。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他不讓你好過,你更要好好過》
《他不讓你好過,你更要好好過:面對帶刺之人的不受傷練習》
作者:黛比.約菲.艾利斯(Debbie Joffe Ellis)
譯者:王曉伯
出版社:時報出版
作者簡介
黛比.約菲.艾利斯博士
澳洲專業心理治療師、在紐約執業的心理健康諮商師,同時也在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擔任兼任教授。她隸屬於多個重要的心理協會與學會,包括澳洲心理學會與美國心理協會等。她曾與丈夫艾爾伯特.艾利斯博士聯手透過公開演說與專業訓練來大力推廣理性情緒行為療法(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REBT),並且參與多項相關研究計畫與撰寫論文,直至艾爾伯特於二○○七年去世。她持續以演說、執業與寫作等途徑來推廣艾爾伯特首創的REBT。她有多部與艾爾伯特.艾利斯博士合著的書籍。在紐約設有私人診所,並且持續在美國與全球各地發表演說,舉行研討會與專題討論。
責任編輯:湯明潔
核稿編輯:陳虹伶
蒐羅與財經、職場、生活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