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 心靈成長
沒房、沒車、沒賺錢⋯他卻被冠上「全世界最快樂的人」封號
- 同理心意味著與他人一同經歷情緒狀態,憐憫則是指對他人事務表達關心、關懷。
- 憐憫能讓我們從壓力和不知所措的狀態,轉變為溫暖的狀態;使我們主動伸出援手,而不像同理是個吸收痛苦的海綿。
- 可以透過5個練習,強化你憐憫的能力,減輕同理心帶來的痛苦。
「世界上最快樂的人」不賺錢。他沒有房子,也沒有汽車。冬天一到,他便與世隔絕,住在尼泊爾的一處靜修所,這裡沒有任何日常用品和家具,連可以禦寒的暖氣設備都沒有。
這個人就是馬修·李卡德(Matthieu Ricard),法國分子生物學家,後來成為藏傳佛教僧侶。
李卡德對於這個封號有點不好意思。這是十多年前一家英國報紙給他的封號,他說只是媒體炒作而已。不過,這個封號並非毫無根據。
憐憫的力量
李卡德當時參與了一項為期12年的冥想研究,期間經過多次腦部掃描,結果顯示出一些極不尋常的現象:在與正面情緒相關的區域,他的大腦活動程度是科學界從未見過的情況。換句話說,他非常滿足。
據說,李卡德在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機構(Max Planck Institute)接受功能性磁振造影掃描時,研究人員讓他觀看一些別人遭受折磨的影像。他們要他專注自己的感受,靜靜的感受目睹他人受折磨的痛苦。(基本上,就是要他去感受自己的同理心。)
這樣進行了一段時間後,據說他乞求研究團隊:「能不能讓我改做憐憫練習?這太痛苦,我受不了。」
令人驚訝,在同理心的基礎上加入憐憫後,他發現自己可以繼續目睹他人的痛苦,情緒也不會超出負荷。
這就是憐憫的魔力──這是一種與同理心密切相關、卻又有微妙不同的特質。
惻隱之心改變大腦的力量
同理心意味著反映他人的情緒狀態、與他們一同經歷,而憐憫則是指一種對他人事務表達關心、關懷或溫暖的回應。
憐憫也意味著行動:同理心可能只是理解完某人的感受後繼續前進,但憐憫還包含幫助他們或替他們出面的渴望。因此,憐憫能使我們從壓力和不知所措的狀態,轉變為溫暖和愛的狀態。憐憫使我們主動而非被動,我們變成伸出援手,而不是只會吸收痛苦的海綿。
如何從同理心轉變成惻隱之心?
如何從同理心轉變成惻隱之心?答案來自神經科學,也來自冥想,端看你把注意力放在哪裡,就這麼簡單。
注意力就像一道聚光燈,能照亮某些事物,讓其他事物顯得暗淡。它所照射到的事物,都在你的心中變得更加明亮,這些事物反過來又會成為你的內在體驗──你的思緒和情感。
舉例來說,回想上次你與主管進行績效評估的時候。關於你的工作表現,主管可能說了5個正面評價,負面評價只有1個!但如果你聚焦在這個負面評價,你人就會垂頭喪氣的離開會議。反之,如果你把注意力集中在主管提到的許多正面評價上,你就會感到情緒更加冷靜和穩定。
因此,為了培養惻隱之心,必須重新調整我們的聚光燈──把焦點擺在別人身上,而不是自己的感受和反應上。「如果沒有關懷和憐憫,同理心就是一種聚焦於自身的體驗,」神經科學家理查·戴維森(Richard Davidson)解釋說。
「我們這樣會感到痛苦,並試圖解決自己的反應。憐憫則恰恰相反,我們不會陷入自己的感受和反應中。我們的注意力,注入了關懷和幫助的動機,都放在別人身上。根據定義,憐憫總是以他人為中心。」憐憫的立場:「我現在的感覺並不重要。此刻,你才是最重要的。」
在當下轉換成憐憫心態可能很難,但透過練習,這種轉換會變得越來越容易。你甚至不需要強迫自己對他人產生溫暖、親切的感覺,只需要轉變你的態度或戴維森所說「傾向」(orientation),在能力範圍內提供幫助。
憐憫可以是一個小小的舉動,比如傳訊息關心朋友或替鄰居提重物。有時,憐憫意指挺身而出,對抗惡霸、反對不公,以及解決我們世界的大問題。
其他減輕同理之苦的方式
這裡還有一些你可以做的事情,強化你的惻隱之心,減輕同理心帶來的痛苦。
1.優先善待自己
事實上,照顧自己和善待自己是經過研究驗證的方法,確保你具備足夠的心理資源去憐憫他人。
當你開始被別人的情緒壓得喘不過氣時,要意識到這一點,允許自己休息一下。關掉新聞或放下手機,與那些不斷給你帶來壓力和消極情緒的人劃清界限。
設定界限並不表示你對他們的痛苦漠不關心或無動於衷,而是指先善待自己,並為自己的付出設定健康的界限。換句話說,要照顧別人,請先照顧好自己。
2.找到較小、可行的步驟
研究顯示,一個人若認為自己無法改變現狀,就不太可能產生憐憫,而更有可能感到同理之苦。因此,找出一些做得到的小行動,對你自己和需要幫助的人都有很大的影響。
當你覺得助人相當困難甚至不堪負荷時,不妨設法將需求分解成較小、較容易實現的部分。例如,棄養動物被安樂死的數量讓你感到痛心,你也許可以捐錢給動物收容所,或是在毛小孩找到家之前暫時收養。又或者,你可以在社群媒體平台分享這些動物的資料,鼓勵朋友和熟人去領養。
3.專注於感受正面情緒
研究顯示,慶祝他人的好運時,自己大腦的獎勵系統也會啟動;這種啟動會提高我們的幸福感,並與更高的生活滿意度和更有意義的人際關係相互影響。你可以透過各種方式感受他人的快樂,分享他們的勝利和里程碑,認可並稱讚他們的個性優點,如善良或幽默,或者觀看孩子或動物玩耍。
另一種方式是專注於你的努力所帶來的積極效果。例如,難過不已時,別老是想著仍然需要幫助的人,請回想一下你已經改變的生活。
4.正念練習
布魯克·妮爾森(Brooke Nielsen)是一位治療師,也是高敏感族群治療中心(Therapeutic Center for Highly Sensitive People)的創始人,她提供了一個簡單的正念練習,幫助你找出情緒傳染。
她建議,花點時間問自己:「這種感覺是我的,還是別人的?」答案可能很明顯,也可能需要花點時間去釐清你的情緒。
如果你意識到自己與某人互動後感受到某種情緒,那麼這種情緒可能來自那個人。要注意那些看似是你的、但實際來自他人的潛在情感。例如,和朋友喝完咖啡後,你感覺心情沉重。其實這種情緒是別人的──你的朋友因為分手而心情沮喪,而你吸收了那種感覺。如果這種情緒不是你的,那就要貼上標籤註明。
5.保持好奇心
我們很容易注意到別人的感受,並以為自己瞭解他們。然而,我們的觀察未必總是正確,也看不到事情的全貌,因為沒有人能真的準確明白別人心中在想什麼。看似散發憤怒氣息的人,實際上可能並沒有生氣,也許只是沒睡飽或因為其他毫無相關的問題而心情低落。
所以,要保持好奇心,詢問他們怎麼回事。如果對方表達出非常強烈的情緒,應注意觀察這些情緒但不要吸收進來。其中一種方法是想像你和對方之間有一道玻璃牆,這道牆使你能夠看到對方的感受,但這些感受無法穿過玻璃,而是反彈到對方身上。
*本文摘自堡壘文化《高敏力:你對事物的敏感,正是與生俱來的超能力》
《高敏力:你對事物的敏感,正是與生俱來的超能力》
作者:珍妮‧格蘭尼曼(Jenn Granneman)、安德烈‧蘇洛(Andre Sólo)
譯者: 陳珮榆
出版社:堡壘文化
出版日期:2024/05/08
作者簡介
珍妮‧格蘭尼曼(Jenn Granneman)、安德烈‧蘇洛(Andre Sólo)
珍妮‧格蘭尼曼(Jenn Granneman)和安德烈‧蘇洛(Andre Sólo)是「敏感族避風港」(Sensitive Refuge)的創始人,這是全球最大的敏感族群網站。兩人經常為《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和《富比世》(Forbes)等媒體撰寫文章。
格蘭尼曼是全球最大的內向者網路社群「Introvert, Dear」的創始人兼總編輯。身為教育家、記者以及《內向者的秘密生活》(The Secret Lives of Introverts)一書的作者,她的文章散見於《哈芬登郵報》(HuffPost)、《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BBC、《歐普拉日報》(Oprah Daily)、網路媒體《BuzzFeed》、《魅力》(Glamour)等各大媒體,並多次受邀參加各種播客。自從接納自己的敏感,她閱讀大量的自助書籍,在明尼蘇達州聖保羅市過著愉快而平淡的生活。
蘇洛是「敏感族避風港」的共同創始人兼總編輯。他是一名作家、研究學者和國際演講家,也是網路社群「Introvert, Dear」的夢想實踐長。他曾接受《哈芬登郵報》、《華盛頓郵報》、微軟國家廣播公司(MSNBC)、《每日電訊報》(The Telegraph)、《Vogue》等雜誌媒體的採訪或報導,並多次受邀參加各種播客節目。他經常往返紐奧良和明尼蘇達州聖保羅,喜歡與非主流人士交朋友,給家中植栽澆過多的水,還有一個喜歡挑戰不可能任務的壞習慣。
Sensitiverefuge.com
@sensitiverefuge
Introvertdear.com
@introvertdear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
蒐羅與財經、職場、生活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