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 心靈成長
為別人的事忙到疲憊不堪,一張表看你有沒有「強迫助人症」

- 罹患「超級幫手症候群」的人,具備強迫性助人和無法滿足自我需求2個元素,這種人會讓自己精疲力竭。
- 助人強迫症是一種無意識的、非常認真的看待自己對其他人的責任。非不得已,他絕不會承認自己需要幫忙。
罹患「超級幫手症候群」的人,會在他意識到問題之前就悄悄發生。你會覺得難以對抗,甚至不斷自責。超級幫手症候群有2大主要元素。
元素1:助人強迫症
說到強迫行為,你或許想到的是萬惡的賭博、毒品和酒精, 會讓家庭分崩離析、摧毀人生,甚至能奪走人命。那麼,助人的強迫症呢?你大概覺得這是好事吧?在許多方面,助人者無疑會對周遭的人帶來正面的影響。
然而,當他們助人的渴望成為癮頭,卻可能傷害助人者本身。和其他強迫症的情況不同,助人強迫症的得益者不包括助人者。
你幫了多少?
|
假如你打了很多個勾,或許就可以自封為助人強迫症患者,這種人會主動尋找直接和間接的助人機會,例如在超市外幫忙陌生人搬東西到車上。
我訪問過一名職業攝影師,她會將自己的藝術作品轉化為關懷的表現。她會幫對自己的交友頁面感到不安的單身者拍照,展現出他們放鬆微笑的模樣。她教導弱勢者攝影,也幫助心智障礙者學習述說自己的故事。她免費替慈善活動攝影,並且主辦過4場慈善活動。
在疫情封城期間,她為年長的鄰居舉辦線上的酒吧競答遊戲。當為失智症父親拍攝的照片入圍獎項2時,她免費提供慈善機構使用。她甚至抽出時間,成為同性伴侶好友的定伴侶關係見證人。整體來說,她列出了19種幫助別人的方式。
助人強迫症不是一種有意識的選擇。
當茱莉亞第一次求助於我時,她精疲力竭,或是用她的說法:狼狽不堪。她是忙碌的母親和妻子,一週工作4天,照顧同住的母親,也擔任電話諮商的志工。
夜晚時,她會認真讀書,準備取得輔導相關的文憑。某次晤談中,她提到從曼徹斯特皮卡迪利車站回家的經過。當她衝過熙來攘往的大廳時,看見一個老人來回看著手中的紙本時刻表和頭頂上電子公布欄閃動的資訊,他的行李箱攤開在他身邊。
茱莉亞還記得自己想著:「他看起來好像迷路了⋯⋯我應該幫他,但我可能會錯過火車⋯⋯我要去問他是不是需要幫忙。」她陪著老人穿過人群,抬著他的行李箱,來到他的月台,自己只能等1個小時後的下一班車。
你也許一直在思考自己和強迫性助人有什麼關聯。對於前述的攝影師和茱莉亞的例子,你有什麼反應?你是否開始列出自己的助人清單,比較你和她們之間的數量差距?你是否思考,自己做的到底夠不夠?無論如何,你都會開始捫心自問,自己是否出現強迫性的助人行為。
元素2:無法滿足自我需求
你是否隨時都能滿足自己所有的需求?很少人能做到。在講座上,我請參與者從「1分」(完全不會)到「10分」(總是如此),分別評估:
- 自己對他人的支持。
- 自己對自己的支持。
接著,我請第一項分數高於第二項的人舉手。幾乎每個人都舉了,而且這些人是我的企業客戶,他們多半不會自詡為助人者。
假如觀眾全部都是超級幫手症候群的患者,每個人在自我支持的評分都會很低。這類人致力滿足其他人的需求,以至於無法為自己保留足夠的時間,甚至把滿足自己的需求視為自私的表現。
卡內基美隆大學的維琪.賀吉森(Vicki Helgeson)對「聚焦在他人身上,甚至忽略自己」的人們進行深入的研究,其中又以女性為主。賀吉森以大衛.巴肯(David Bakan)在1960年代提出的理論為基礎,將其稱為「徹底的共融」(Unmitigated communion)。
此概念聽起來的確和超級幫手症候群「忽略自己的需求」的元素相當類似。賀吉森特別關注把他人的需求放在自己之前。她的研究指出,徹底共融者特別容易面臨不同類型的情緒問題,包含焦慮和憂鬱。他們也更可能在許多健康相關的行為上忽視自己的需求,例如飲食、抽菸、運動和休息。
「超級幫手」的負面影響
我們已經知道,超級幫手症候群有2個元素:強迫性助人和無法滿足自我需求。假如你也能同時滿足自己的需求,那真是可喜可賀。
問題在於,我們很難在強迫性助人的同時,還能設法滿足自己的需求。第二個問題是,助人者很少認真看待忽略自我需求的風險。
強迫性助人者鐵了心要幫助人,非常認真的看待自己對其他人的責任。他們非不得已,絕不會承認自己需要幫忙。即便水已經快要讓他們滅頂,他們還是會對著沙灘揮手,喊著:「不用,不用,你們繼續玩!我沒事!」
本文摘選自方言文化《善良人的生存法則》
《善良人的生存法則:學會自我疼惜,終結「超級幫手症候群」,設定關懷界線,找回你的快樂情緒》
作者: 潔思.貝克 Jess Baker、 羅德.文森 Rod Vincent
譯者: 謝慈
出版社:方言文化
出版日期:2024/03/15
作者簡介
潔思.貝克(Jess Baker)
英國心理學會特許心理學家和副院士,在專攻商業心理學之前,從事過醫療保健行業。她曾在位於施洛普郡的自家閣樓中,向全球觀眾舉辦網路研討會,也接受委託撰寫有關幸福和心理健康的文章。她更是一位屢獲殊榮的教練,超過一千名女性參加她的線上課程「馴服內在批評者」;為雜誌、報紙和國家廣播電台發表關於領導力、工作心理學和心理健康的評論。作為助人者福祉方面的專家,她自願為慈善機構提供服務。
羅德.文森(Rod Vincent)
英裔愛爾蘭人,為英國心理學會副院士,也是作家和音樂家。作為特許心理學家,他曾幫助四十一個國家培養領導人才。目前,他將自己的活動範圍限制在施洛普郡的山區,藉此盡一份心力來重新平衡碳足跡。他撰寫的詩和故事曾在比賽中獲獎,並發表於《愛爾蘭詩歌評論》等多家文學期刊上。其詩亦收錄在《新幽默詩鐵書》(The Iron Book of New Humorous Verse,暫譯)。他是奧萊利和文森樂隊(O’ Reilly & Vincent)的成員之一,作詞並擔任貝斯手。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
蒐羅與財經、職場、生活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