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 心靈成長
觀察身邊的有錢人,都有這3種心態
- 成功無法複製,但「成功事物底層的規律」可以。作者發現有錢人的「規律」有:對時間敏感、喜歡利用槓桿、看長期不看短期。
- 最好的策略,永遠是根據「長期」做決策。舉例來說,當你在做的工作,無法為你帶來更好的機會,那它就不符合「長期」的價值。
有人說,有錢人跟窮人的差別在於「認知」,因為思考方式的不同,造就了有錢人跟窮人的差別。也有人說,成功無法複製,因為背景不一樣、機會不一樣;你就算照著成功的人說的去做,最後也不會成功。
我想這2個說法,都沒有錯。
既然成功無法複製,那我們還能從成功人士身上學到什麼?答案是:學底層的規律。因為即使時間會變、機會會變;但事物底層的規律,總是不會變的。我們可以學習成功人士成功背後的規律,然後提升自己的認知。就拿我自己身邊的有錢人來舉例,根據觀察,不少人都有這3種特質。
1.有錢人對時間很敏感
什麼叫做「對時間很敏感」?《五分鐘商學院》的作者劉潤,在書中提到了「時間顆粒度」這個概念,這個概念可以用來解釋,什麼叫做對時間敏感。簡單的說,時間顆粒度,就是一個人安排時間的基本單位。
2016年12月,網路上流傳一張王健林的行程表,這位當時63歲的中國首富,早上4點就起床、飛行6000公里,出現在2個國家、3個城市,在晚上7點回到辦公室繼續加班。
據說王健林的時間顆粒度是15分鐘,安排很多事情都以15分鐘為單位。另外,劉潤也提到,比爾蓋茲的時間顆粒度是5分鐘為單位。
如果用「時間顆粒度」來解釋「對時間敏感」的話,就是「時間顆粒度越小,你對時間越敏感」,因為你很在乎你的時間,才會利用的這麼極致。有錢人都非常在乎自己的時間都用到哪去了,想成為有錢人,就一定要對時間敏感。
2.有錢人一定靠槓桿
很多人覺得,有錢人怎麼這麼「牛」啊,他們到底是怎麼辦到的?其實,很多「牛人」,他們常在做的就是兩件事:OPT跟OPM,一個叫做「別人的時間」,一個叫做「別人的金錢」。比如說,上班族的時間對雇主來說,就是OPT。你的錢放在銀行,對銀行來說就是OPM。這兩件事,說白了就是「找槓桿」。老闆請一個月薪4萬的員工,這員工每月能替公司賺4萬5,這就有槓桿了。銀行存你1萬塊錢,把其中9千塊拿去投資,也有槓桿了。
所以要變有錢,其實就是找槓桿。以房地產為例子,你付頭期款200萬,買了價值800萬的房子,剩下600萬如果分12年償還,等於你一年要償還50萬,一個月大概要償還4萬貸款。換句話說,如果你出租每個月能收到的房租能夠每月租4萬2以上,你非但不用償還剩下的600萬,還只用了200萬,就提前擁有一間800萬的房子,這個就是槓桿。
有錢人能錢滾錢的秘密,一定是「槓桿」。
3.有錢人只看長不看短
為什麼很多人始終無法變有錢?其實最大的原因就在於,他們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是否能替自己帶來機會與資源。當你在做的工作,無法替你帶來更好的機會時,那麼你很可能無法讓自己越來越好的。那麼該如何提升自己獲得機會的機率?除了提升能力之外,也要學會辨別「什麼是好的工作」。好的工作必然有一個特性:那就是長期來講,對你整個職業生涯或是財務自由,絕對是有助益的。
人生的抉擇,長期跟短期常會是是衝突的。短期對自己有益的事情,長期可能無益;而長期有益的事情,短期可能也看不出來。有錢人在思考事情的時候,幾乎都是看長遠不看短期。如果你想讓自己變得更有錢,在做選擇的時候,就必須思考:「做了這件事之後,長期下來對我也有幫助嗎?」
你會慢慢發現,長、短期都有益的事情,其實非常的少。
再來回顧一次有錢人的3個特質,以及背後的規律:
- 有錢人對時間很敏感,所以時間顆粒度越小越好。
- 有錢人更有錢的方法,是靠槓桿。
- 有錢人看長不看短,所以最好的策略,是永遠根據長期做決策。
*本文獲「伊森」授權轉載,原文:我身邊的有錢人,幾乎都有這3種特質
責任編輯:陳柏燕
核稿編輯:陳瑋鴻
這是一個開放給所有商周讀者發聲的管道,如果你有意見想法不吐不快,歡迎大聲說出來!(來稿請寄至red_chen@bwne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