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退休後怎麼不無聊?別需要時才發現,自己只有同事沒朋友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職場 | 心靈成長

退休後怎麼不無聊?別需要時才發現,自己只有同事沒朋友

退休後怎麼不無聊?別需要時才發現,自己只有同事沒朋友
有些人在退休後,才發現自己只有同事、沒有朋友。參加課程,除了學習、娛樂、健身和擴大視野,更可結交新朋友。 (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撰文者:劉秀枝
好好退休 2024.02.02
摘要
  1. 退休後,自己的時間變多了,如何不無聊?
  2. 很重要的一點是,生活要有目標,並且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
  3. 除了要學會自己獨處,建立朋友圈也很重要。

16年前當我從台北榮總退休時,曾有位醫師長官說:「給她1個月的時間,保證她會無聊到要求回來上班的。」

我在心裡嘀咕著:「是嗎?」

當然,能夠如此心無懸念的在59歲退休,要感恩父母給了一副禁得起操練的好身體,我才能在年輕時不眠不休的行醫;加上從小受嚴格管教,禁得起挫折,也建立起信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行醫34年,歷經師長教導、貴人提拔,同儕互相扶持、激勵與競爭,以及病人的生命教學,儘管步調緊湊、忙碌勞累,但只要為病人治療成功,就有成就感。

也因為在病房和診間看多了生老病死,深感生命的可貴、脆弱與不可預料,於是在經濟穩定、個性獨立的前提下,快樂的提早退休。

手上捧著黃金歲月,有大把的時間任我運用、調配,感恩滿滿。

把學習新知識當成興趣

就像小時候的志願,「長大了要做什麼」,我的退休也是有抱負的:除了要把時間留給自己,好好看看醫療外的大千世界、感受世間的美好,主要是要作為醫病溝通的橋梁,於是每個月繼續在報章雜誌撰寫專欄,角色在醫師、患者與家屬之間遊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了尋找題材、培養靈感,一直睜大眼睛、豎起耳朵,觀察身邊、路上、捷運車廂或醫院裡有什麼可以書寫的。甚至問朋友:「你有什麼醫學問題要問我嗎?」

有時,朋友無意中的一句話觸動了我的文思,便立刻抓住他說:「你剛剛說的那句話很好,再重複一遍給我聽。」

有位朋友開玩笑的警告大家:「講話要小心喔,不曉得什麼時候就被寫入文章了。」是啊,不少親友的病痛或感言都成了我筆下的小故事,但名字,年齡、性別和內容會稍加變動。

另一個方法是參加每週一個小時的病例討論會,聽住院醫師報告特殊病例與最新的醫學文獻。

醫學進步日新月異,尤其是各種分子生物標記與基因檢測不斷推陳出新,臨床與基礎醫學不停交織,我得專注聆聽才能跟得上。

真佩服現在的年輕醫師,除了照顧病人、學習醫學新知,還善於表達。簡報與影音製作都令人激賞,不僅豐富了我的寫作來源,也讓我感到慶幸:還好我退休了,學習新知是興趣,而非工作上的必要。

我一向喜歡讀不同類型的書籍,尤其是上網閱讀各種醫學期刊。

以前上班時間緊迫,只能選擇重點快速閱讀,現在則打開電腦盡情瀏覽,而且從一個題目,衍生出一個接一個的問題。既滿足我的求知欲與好奇心,也是我專欄內容的來源之一。

往往一頭栽進去,不知不覺就是好幾個小時,因此常覺得時間不夠用,晚上捨不得上床睡覺,早上鬧鐘一響,立刻起床打開電腦繼續閱讀。

多方嘗試後,找到真正喜愛的課程

剛退休時,猜想自己可能有什麼才能欠栽培,於是在社區大學和其他學習團體報名許多課程,如電腦、繪畫、樂器等。

後來終於認清自己真的沒有什麼才能被埋沒,無可嗟嘆,於是精簡成真正喜愛的課程:寫作、中英文KTV、走入山林和樂齡郊遊趣,也就夠忙了。

參加課程,除了學習、娛樂、健身和擴大視野,更可結交新朋友。朋友合則來,若不合,也不用試著去改變人家。

有些人在退休後,才發現自己只有同事、沒有朋友。當年紀漸長,老伴也老了、孩子離巢或為事業打拚,甚或自己獨居──此時,朋友圈就非常重要。

我很幸運,有最內圈的幾位閨密無話不談,還會陪我到醫院看病。也很感恩有經常來往、志同道合的不同朋友群,如品嘗美食、出國旅行、遊山玩水、健行踏青、打高爾夫球等,因而有不同的LINE群組。

我的原則是只要我有空,有興趣的活動一定參加,才不會被除名。

現在還是有人會問:「你退休後,會不會很無聊?」

我總結分享:

  • 生活有目標,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
  • 持續運動。
  • 可以獨處及獨行,也可以與朋友們開心同樂。

感恩的過好每一天,充實得很呢!

*本文摘自寶瓶文化《終究一個人,何不先學快樂的獨老

書籍簡介

《終究一個人,何不先學快樂的獨老》

作者:劉秀枝
出版社:寶瓶文化
出版日期:2023/10/03

作者簡介

劉秀枝

【醫師.作家.Podcast頻道主】
.國內失智症領域的醫學權威
.前臺北榮總一般神經內科主任
.現為臺北榮總特約醫師、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臨床兼任教授
.固定撰寫《聯合報》「元氣周報」及《康健雜誌》專欄
59歲時,劉秀枝醫師依規劃好的人生時間表,從醫療的第一線退下。

但專業上,她「退而不休」,繼續擔任臺北榮總特約醫師、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神經學科兼任教授級臨床教師。也繼續書寫《聯合報》「元氣周報」及《康健雜誌》的專欄,結合失智症等醫療知識與熟齡生活,成為醫病橋梁。不時亦應邀撰文,如熟齡媒體《50+》的〈做好8個準備,熟齡獨居者的人生晚霞也很美麗〉(收為本書的〈做好八個準備,快樂的獨老〉一文)。

在生活上,她過得比年輕時更精采。有了心理準備,對於年老就不會驚慌,懂得接受隨之而來的身心變化,她身體力行,並致力於將此觀念推廣給大眾。

結合醫學專業與寫作興趣,她以楊雲三為筆名,撰寫短篇小說〈我得了「庫賈氏病」?〉,獲得2018年新北市文學獎黃金組「優等獎」(收錄於第八屆新北市文學獎得獎作品集《這是好宅》)。

她更開設Podcast頻道,從錄音到後製皆一手包辦。一路不停地嘗試、探尋「我還有什麼才能欠栽培」,銀髮生活過得輕鬆、簡約又帥氣。

另著有《你怎麼看待老年,它就怎麼回應你──預防失智,快樂的老後實踐》(已授權韓文版)、《把時間留給自己──失智症權威醫師的自在熟齡指南》、《愛上慢慢變老的自己──退休醫生給你的57個實用身心提醒》、《聰明活到一百歲》、《多動腦,不會老》、《當父母變老──關心失智症、中風及其他神經疾病》等書,並與王培寧醫師合著《假如我得了失智症》(獲國民健康署「優良健康讀物推介獎」)、《別等失智上身》。

●臉書粉絲團【劉秀枝 joy筆記】: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91564219710
●Podcast頻道【神經會說話】:open.spotify.com/show/7LKUC9kplPhfwc2JP2YvAB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

生活 工作 退休 朋友
好好退休
好好退休
編輯精選
展開箭頭

與專業工作者一起學習在家庭、財富、人際方面做好準備,過上有品質、有尊嚴的老年生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