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 職場修練
一份工作面試6輪⋯越來越漫長的求職路,求職者如何維持動力?
1.人力資源研究公司及企管人力諮詢公司的報告指出,2023年第一季,企業平均要花44天招聘一位員工。
2.也有越來越多求職者,發現投遞履歷後的求職過程,像是掉入一段「永無止盡」的面試深淵。
3.富比士求職者建議,如果你也遇到一關又一關的面試流程,這5個想法與策略,可以幫助你維持求職動力。
想像一下,以下的常見情境:
求職者主動投遞符合理想的職缺,沒過幾天便收到該公司的人資主動聯繫,和求職者約定將進行第一關的視訊面試。
接著,人資寄發面試邀請信,當中附上需在面試前完成的相關測驗,包括「基本能力測驗」、「性格測驗」或「案例研究分析」,並希望在面試前回傳檔案。緊接著,面試期間還得經歷與招募人資2次1小時的第一階段面試、職缺部門2~3次的30分鐘面試(團體或個人面試),甚至最後還得與老闆(或最高主管)單獨面試。
數個月漫長面試過程過去,才會收到一封錄取通知或感謝函。
這場景,聽起來並不陌生,對吧?
根據致力於人力資源研究與諮詢的公司The Josh Bersin Company,以及企管人力諮詢公司AMS(Alexander Mann Solutions)發布的報告指出,2023年第一季,企業平均要花44天招聘一位員工,比2022年整整多了一天。越來越多求職者,也發現投遞履歷後的求職過程,似乎掉入一段「永無止盡」的面試深淵。
研究還顯示,那些難以找到人才的職缺與較易填補的職缺,耗費的時間差距越來越大。有些職缺可能在2周之內就找得到人,但有些職缺卻花上2個月、3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這些狀況於任何行業都在發生。
今日產業瞬息萬變,企業如果想要跟上步調並維持競爭力,如此耗時的人才招募流程,恐怕會產生相當程度的影響。 而對求職者來說,求職得花上更長時間才能知道結果,同樣會造成一定程度的負擔。
為何「人才招募流程」變得如此漫長?
Jessica應徵紐約一家大型社服組織的募款專員職缺。在過去2個月裡,她進行了6輪的單獨面試,總共面對9個人,還有幾位不止見到一次。其中,在第4輪面試,她得準備一份15分鐘的企業合作報告模擬,緊接是45分鐘的小組QA,這更是她多年來頭一次通宵達旦準備這些資料。
直到最後一輪,她才與可能成為她老闆的人,一對一面談。
這種求職過程很讓人疲憊,而且因為不想讓現任雇主知道自己正在面試,使時間管理變得難以進行。
最終,Jessica並未獲得這份工作,組織比較中意另外一個人,Jessica是他們的第二人選。
許多求職者可能都有類似經歷,不僅希望落空,更覺得受盡折騰。不面試當下需要耗費額外時間與精力準備,公司又一次次的設計更新、更複雜的流程,讓求職者意想不到。
職涯策略規劃師、過去曾任LinkedIn、Meta(Facebook)等公司的人資招聘專員Maddie Machado表示,10年前,可能透過2輪面試聘用人才,現在卻要經過20輪面試著實讓人疑惑。她是這麼比喻的:「有點像男女約會,第一次約會後,妳可能需要第二次約會。但妳不太需要花到20次約會,才知道妳到底喜不喜歡這個人。」
招募人才遇到的多樣難題
104人力銀行於2022年發布的《人資F.B.I.報告》指出,2021年,企業在進行人員招募時,不論是招募一般職、或是管理職人員,企業平均招募一位人才花費的天數,皆比2020年來得長。
- 一般職: 2020年人才平均招募天數需37天,2021年提高到41天,平均增加約4天。
- 主管職: 2020年人才平均招募天數需46天,2021年提高到61天,平均增加約半個月的時間。
2021年,有招募人才的95.6%企業,在招募過程中面臨難題。常見困擾包含「投遞履歷人員條件不符需求」、「新進人員個人特質不適合應徵職務」與「求職者無故失約」,另外,「產業專業人才不足」的比例相較於2020年也有增加。
人才競爭激烈、招募與培訓的高成本
但企業會這樣設計人才招募的流程,不是沒有原因的。遠端工作(WFH)的機會增加,使職位競爭更為激烈,當公司有較多人選時,就會想花更多時間找到最合適的人。
另一方面,因人才招募及新人培訓花費的金錢與時間,特別是疫情時期與疫後的經濟狀況,可能加劇了雇主的擔憂和焦慮。
公司會擔心做出錯誤的決定,逼不得已得再進行招募、耗費高額成本。因此透過各種測驗和面談詳細了解求職者,試圖減少面試時的偏差。再加上越來越要求的「Reference Check」、「資歷查核」等工作,期待能一次就找到公司想要又合適的人才,提高員工留任率、降低短期離職率。
漫長招募流程也可能帶來風險
然而,越來越長的招聘流程也會帶來風險。
美國一家人力資源諮詢公司Robert Half做過一份調查,如果第一次面試後的2週或10天內,沒有收到雇主人資的回覆,62%的美國專業人士會對這份工作失去興趣;若超過3週,比例則大幅躍升至77%。
調查也指出,有26%受訪者會在網路匿名留下對面試的負面評論,公司評價受到影響,更會影響吸引其他優秀人才的機會。
身為求職者,面對越來越長的面試過程可以怎麼做?
作為求職者,遇到漫長的面試過程、看不見盡頭,心情多會忐忑不安又著急。最後,若收到感謝函,或連個消息都沒有,先前的努力與耗時費力就會像打水漂一樣付之一炬。
富比士(Forbes)提供5個建議給求職者,如果你也正面臨求職困擾、遇到一關又一關的面試流程,這幾個想法與策略,可以幫助你維持求職動力、盡可能掌握面試過程。
1.詢問、了解面試流程細節
求職者有權知道面試過程的具體內容。事實上,大多數公司企業都會有固定的面試流程,如果沒有,就代表要對這家公司有所警覺。
越早要求了解細節越好,最好在第一次面試結束時,就先詢問。也可以事後透過電子郵件向負責招募的人資,了解下一步相關資訊。
當心裡有個底時,就能更好的做準備,或決定是否要再繼續下去。
2.保持開放性的求職選擇
最重要的是,不要因此停止與其他公司的面試。即便覺得自己是最有機會的人選,但事事難料,仍可能發生許多意想不到的狀況。例如,他們突然決定選擇其他人,推遲招聘、甚至撤銷offer;公司突然又不需要這個人力空位,招募流程戛然而止。
別停止面試,盡可能讓自己獲得最多的選擇機會。有更多選擇後,也可以在需要時提出額外的談判籌碼。
3.保護自己的點子
面試過程中,可能有越來越多公司會指定求職者,完成某些特定的作業或報告。例如,分析一份市場報告,提出可行辦法;寫出完整的程式,或優化一段程式碼,以減少錯誤增加效率⋯⋯。
這裡有的風險,是你最終可能不被錄用,但卻在之後發現,那間公司採用你面試時的想法,甚至直接拿把的報告來用。要盡可能保護自己的想法與發明,若是具有價值的發明或產品,智慧財產權登記與註冊不可少。
公司究竟能不能利用求職者面試時提供的簡報或資料內容?
104人力銀行法務長蘇宏文律師曾說明,原則上求職者創作出的作品,依據著作權法第10條規定,即受到我國《著作權法》的保護。如果徵才公司面試前沒有約定權利歸屬,並不享有求職者創作著作的著作人格權及著作財產權。即便求職者將作品留下,也不表示求職者同意或授權該公司任意利用。建議雙方在面試前,應約定清楚,才能避免日後認知誤會產生法律爭議。
4.建立求職面試的互助管道
要度過漫長的求職過程讓人煎熬,可以去認識有相同情況的人,一同討論、相互打氣。
例如,透過LinkedIn更新你的經歷並加入相關群組,與其他求職者聯繫,也能獲得有用的資訊與協助。另外,除了最親近的家人與朋友,向可信任的對象如心理治療師、職涯諮詢或職涯顧問諮詢,也有助益。
5.把面試視為建立人脈關係網絡
求職最後收到無聲卡或感謝函時,內心總會沮喪。但換個角度想,把每一次面試定義為社交活動,這些過程就並非只是「獲取一份工作」,也可以是建立長期關係的過程。
即便最後沒有成功錄取該職缺,若有良好的個人能力,能與對方建立一段良好的關係,或許未來同間公司也會主動通知較適合的職缺機會,邀請你來面試。
除此之外,如果讓人資、面試主管留下深刻印象,當他們未來跳槽到其他公司時,或許也會立即考慮在前公司曾面試過的人選,來填補目前任職公司的職缺。
資料來源:AMS、BBC、Vox、Forbes、LinkedIn、104
*本文獲「104職場力」授權轉載,原文:企業平均44天才找到人!為何人才招募的流程變這麼長?企業、求職者該如何因應漫長的面試?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
104人力銀行官方內容平台,職場專業情報第一選擇:履歷範本、自傳範例、求職面試、職場溝通、經營管理、工作心法、職涯規劃、中年失業、就業機會等。不只幫你找工作、找方向,更要提升你的職場競爭力。新鮮人、上班族、二度就業必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