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 職場修練
如何用一封離職信,終結公司內的謠言和批評?這裡有示範

1.在告知主管離職決定後,寫封離職信,能減少正式離職前的尷尬與擔憂,也可降低離職的無限後悔,做到「人情留一線,日後好相見」。
2.離職信是比口頭告知更正式的文件,能阻斷辦公室流傳不實的辭職八卦,也是替自己樹立形象的最後機會。
3.離職信的內容包含:表明離職決定、告知份內工作會完成並協助交接、表達感謝之情、提供聯絡方式。
萬事起頭難,想提離職,第一步就是告知主管你的決定。
有趣的是,無論歷經幾次離職,都不存在一回生二回熟這回事。事前演練、構思辭職理由,甚至是開口前的緊張,這些畫面都歷歷在目。
以前,我總覺得說出口後就大功告成,但從提出離職到最後一天,這段期間我都帶著心虛到公司上班。既混雜了即將離開的興奮之情,也對工作量增加的同事感到抱歉。
我們都帶著這種複雜的情緒,離開了眼前的工作。如果我們談感情,傾向得到結論後,才甘願說珍重再見,那麼我想離開一份工作,也理當和平處理。
不為了什麼,只為心安理得,也是那句:「人情留一線,日後好相見。」
藉由這次機會,我回顧過往處理不夠理想的辭職經歷,發現開口說離開沒想像中的難,難的是留下那條「日後好相見」的線。
離職信,就是那條線,也就是離職的第二步,幫助你減少離職前的尷尬與擔憂,降低離開後的無限後悔。
為什麼要寫離職信?
在台灣,我們鮮少聽到有人提出辭職後,還會費心的寫一封離職信給主管和人資。但沒聽過不表示不能寫,畢竟在我們文化中,有著禮多人不怪的說法。
離職信的作用有:
- 相對於口頭表示,它是一份更正式的文件。
- 阻斷辦公室流傳不實的辭職八卦。
- 替自己樹立形象的最後機會。
雖然是非必要文件,但若能為「日後好相見」做準備,多走一步又何妨?花點時間整理好過去,換個愉快的道別,這點投資肯定是值得的!
離職信該包含哪些內容?
1.表明辭職決定
第一步:完成口頭告知後,便可以遞出離職信。由於已經知會過主管、人資,因此離職信的開頭不需要拐彎抹角,直接陳述離職決定即可。
內容盡可能的保持精簡,離職原因不需要特別在信件內說明。即使你願意公開理由,也得把解釋的時間留到面對面時再說明清楚。
第二步:依照勞基法的規範,給出最後工作日。未滿3個月:不需要事先告知;滿3個月未滿1年:10天前;1年以上3年未滿:20天前;3年以上:30天前。
給出最後工作日,是幫你和主管各自一個忙。對自己而言,你可以邊倒數解脫日,邊準備處理交接工作;對主管而言,他可以抓時程,儘快找人接手你的工作內容,或招募新人。
如果這份工作未滿3個月,雖然在法律上沒有強制規定完成告知義務,但在情面上,建議還是至少給主管至少1週的心理時間。別忘了「日後好相見」,你永遠不知道未來在哪天、在什麼場合,會再次相遇、需要合作。留一手是你最好的策略。
2.完成分內之事,協助交接工作
再來是讓主管知道,你在離職前會盡可能如期完成手上工作。具備責任感的人會想:「這不是理所當然嗎?」
但要注意,溝通要雙向才能成立,即使你單方面確認好,你主管仍不知道。說出來的用意,是讓主管放心的招募新人,或儘快找人接手後續的工作。
在10~20天內找到人手接管業務確實很緊湊。所以在情況允許下,你可以向主管表達:「在離開前或離開後初期,如果有交接工作上的疑問,可以聯繫詢問。」
別忘了,當人受到恩惠幫助時,比較願意對幫助的人說些好話。屆時若需要麻煩前主管幫自己寫一封推薦信,或新公司要做背景調查,也較好開口提出要求。
3.表達感謝之情
「你離職的方式,可能和你在那份工作上做的事情一樣重要。」—— Brandi Britton,Robert Half人力資源顧問公司區域副總經理。
即使你提出辭職後,就恨不得想馬上離開,也別著急!先理性的想一想,能夠順利轉職,是不是因為現在的工作累積了不少經驗、能力?我們該心存感激,也該表達感謝之情。
如果想不到要感激什麼,不妨靜下心來回答以下3個問題:
1.在這份工作上,你最喜歡的是什麼?
是工作環境、工作彈性或公司福利嗎?還是主管嚴厲的教導,帶出你這位高徒?
2.這個工作經驗有讓你學到什麼嗎?
有哪些專業技能,是你以前不熟悉,現在卻是你轉職的優勢?
3.這份工作,對你未來的職涯發展有什麼正面的影響嗎?
離職的當下可能有無奈、不愉快的情緒,試著用第三人稱視角來「感恩」這段時間。你會發現,那些加班的艱苦時刻、無禮的要求,原來是挑戰偽裝的。
最後你會感激自己,謝謝自己過去做的每個決定。
如果你記得過被人感激的滋味,是一種心暖暖的感覺。良言一句如三冬暖,有誰不喜歡收到他人的一句「謝謝」呢?
4.提供聯絡方式
最後,留下你的聯絡方式,就如同我們寫求職信(Cover Letter)一樣。
完成交接工作的初期,難免會有前同事需要請教問題,或釐清案子的時候。雖然大部分公司在你正式離職後就不太會找上門,但何不有始有終?求職信有留聯絡方式,離職信也一併放上。
到底離職能不能和平的說再見?
我曾看過一個說法:當一個員工離去,資方至少要花上你薪水的1.5倍,才有辦法找到下一個人。
當然,我們可以很自私的只顧及當下的心情、眼前的利益,以及即將邁入的下個階段。但隨著年紀的增長,才發現很多課題到頭來還是回到自己身上。若要用一句話形容,我想就是「What goes around comes around.」即使這個課題回來的方式、狀態改變了,終究是回來了。
如果我們將離開一份工作比喻成結束一段感情,感情很難理性的看待,工作比較能被理性討論。那麼,盡可能的愉快道別,不失為一個好做法。因為再見,不就是期待再次見面嗎?
*本文獲「老師救救我 Jou」授權轉載,原文:人情留一線,日後好相見?別以為離職信沒什麼,這3個作用或許對未來大有幫助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
這是一個開放給所有商周讀者發聲的管道,如果你有意見想法不吐不快,歡迎大聲說出來!(來稿請寄至red_chen@bwne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