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 創業心法
實踐理想的路上請謹記:沒弄清楚給你錢的人要什麼,你沒資格接
1.所謂投資,就是將自己手持的資本投入某標的,該標的在持續經營的情況下,產出報酬。作為被投資標的的主事者,收了投資人的錢,就得承擔對方對獲利的期待。
2.理想不能賺錢,未必是你的錯,很多文化或社福類的事務,注定無法用商業模式盈利,當有人願意拿錢出來支持你時,叫「贊助」,不是「投資」。
3.獲得他人資助時,請後退幾步想想:對方想要的是什麼?想獲得的是什麼?你問清楚權利義務了嗎?
近日魏德聖導演與投資方間的爭議,我們局外人很難論斷什麼。但有兩個重點,我想與創業者,尤其是文化和社會企業領域的朋友分享。
第一,生意就是生意。
第二,你的夢想,沒有比別人的偉大。
生意就是得賺錢,投資就是要分潤
先談第一點,生意就是生意。
我在做營運諮詢或是公司募資顧問案時,與老闆溝通的最高指導原則,都只有一句話:「如果不能創造營收,你的理想就是妄想。」
經營公司,你的服務或商品必須賣得掉,還得賺到足夠的利潤,才能支付房租、水電、員工薪資等成本;累積盈餘,在年底結算時,才能發股利給投資人們。
人家為什麼要投資你?因為期待把10塊錢給你,會變成15元,甚至25元,不然他去買美股ETF還是台積電就好了。
所謂投資,就是將自己手持的資本投入某標的,該標的在持續經營的情況下,產出報酬。當資金停泊在標的孳生的利潤、大過於將錢留在其他地方獲得的收益時,就是個令人滿意的投資。
最普遍的情況是,投資人只在意財務報酬,不管你做什麼題目,在不違反善良風俗的前提下,讓我相信這個案子會賺大錢;那麼,我就把我的錢放你這裡,期待1年、2年、3年後,錢會變多。
作為主事者,你收了投資人的錢,就得承擔他對獲利的期待,要用良好的經營績效,回報別人在你還不夠大尾時就青睞你。
但也有另外一種投資,資金方對於發大財的期望較低,但相對在乎你做的事對國家社會是否有助益,對善良民情是否有正面效益,這種叫做影響力投資(Impact Investing)。
即使是影響力投資屬性的創投,也不會平白把銀子送給賠錢貨。也就是說,即使你做的是好事,但作為一門生意,看起來就是會從10年前賠到10年後。那不好意思,我真的不能投資你,因為投資就是要賺錢,或至少不能賠。
我可以支持你,做對世界有正面影響力的事。但你還是得憑本事,賺到日常營運的經費;讓你想做的好事,長長久久的持續下去。
賺不了錢的好事,要讓人「贊助」你
如果你做的好事,根本賺不了錢呢?
我也曾對輔導的社會企業提議,不如轉成立協會,用募款的方式向社會大眾取得營運所需。有志氣的青年們,聽到這句都會不服氣。但打開Excel,將營運數字敲進每個格子、各種收入扣掉成本後,赤字不會變黑;這時就要面對現實,你賺的錢不夠花。
不能賺錢,未必是你的錯。但逃避現實,耽誤的就是你自己的青春,以及相信你的那些人。當你開始誠實面對殘酷的現實,才會知道要如何把腳步站穩,開始改變世界的第一步。
有很多文化或社福類的事務,注定無法用商業模式盈利。但只要你做的事情廣為人知,搭配適當的宣傳與募款策略,就會有人願意拿錢出來、支援你做對的事。
別覺得向人要錢很委屈,其實募款也是一門技術活,是有尊嚴的向受眾闡述如何將資源發揮效應;勸募時,該用企業增加營業額的精神拚搏。但這叫「贊助」,不是「投資」。
贊助你,你要給人家一張能抵稅的合法捐款收據。然後,答應的事情要做到,不管是供應幾個弱勢家庭的餐食,或是拍幾部雖然不賺錢、但能讓下一代認識我們文化的紀錄片。
給你錢的人,看到成品會由衷感謝你,因為你終究沒有辜負他們的期待。但如果是「投資」,你需認清,人家的期待不會只是你的成品,而是「賺錢」;或退而求其次的,不要賠錢。
每一筆錢,都有重量。每隻伸過來遞上資源的手,都有他的期待。你弄得清楚給你錢的人想要什麼,如果不太確定,奉勸你千萬不要拿。因為,你根本不知道拿了這筆錢的代價,你有沒有資格扛。
你的理想,沒有比別人的更重要
再來,我們講第二件事:你的夢想,沒有比別人的偉大。
我們總是會覺得,自己的題目最重大。長期關注身障者,或是出身這類家庭的人,可能花費畢生之力,鑽研如何改善弱勢族群的生活福祉;投入一輩子時間研究台灣史的人,也會對如何傳承史料充滿熱血。
有理想沒有錯,為了理想而燃燒的鬥志,很美,但你沒有比別人美。我的意思是,身障者的福祉很重要,但慢飛兒的也是、顏面傷殘者也是、精神障礙者也是,他們都一樣需要幫助。
台灣史很重要、現代舞很重要、兒童劇團很重要、生態紀錄片很重要,這些事物一旦消逝,都是我們與後代子孫的損失。所以你窮極一生堅持的夢想,沒有更高尚,你跟大家一樣高尚。
沒有人有義務要替你扛轎,不是把珍貴的資源給你、卻不去考慮他人創造的價值。不把錢給你花,不是覺得你做的事不重要,而是重要的事情,真的太多了。
那你該怎麼吸引有資源的人,把錢拿給你花?創造效益,各方各面的效益。金錢報酬是一種效益,企業形象是另一種,協助公司在ESG永續報告書上彰顯價值也是一種。
重點還是繞回前面說到的。有資源的人,想要的是什麼?他拿出錢,想交換、想獲得的是什麼?拿對方錢之前,問清楚權利義務了嗎?還是一看到救命稻草,就先撲上去、拿了再說,忘記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沒有人有義務贊助你的夢想,除非你的夢想,也是他的夢想。看到錢先不要高興,而要退兩步、深呼吸,問清楚:條件是什麼?
望創業夥伴們,謹記。
▌原文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劉怡廷
Selena陳珮甄,小心管理顧問創辦人,專精於新創公司天使輪募資輔導、企業營運模式優化。為文策院文化創業加速器顧問、松山文創園區文創產業扶植顧問、慈濟基金會青年創新計畫總導師。
曾任職美商寶僑家品,歷練消費品行銷、餐飲體系、社會企業與新創發展等領域。畢業於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研究所,主修組織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