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 職場修練
學歷不是唯一⋯但沒有的話,你要多付出5到10年的努力

1.人所處的環境最能影響個人發展,再來是選擇,最後才是努力。但環境很難改變,因此選擇往哪裡前進就變得很重要。
2.成績、學經歷不是唯一,但沒有的話,你至少要多付出5到10年的努力。職場有滾雪球效應,有好的起始點,往後的職涯、升遷都會更順利。
3.你需要一門專業,並藉此專業立足於世。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則需要擁有專業、知識、經驗,也需要時間累積。
整理我這幾年觀察到的社會現實與心得。先申明:以下說的是通則或多數情況,不討論少數特例。
1.環境>選擇>努力
「環境」代表你所處的國家或家庭,「選擇」代表行業,「努力」代表個人在同個行業中的表現。
環境部份很難改變就不贅述了。附圖是個典型的例子,同樣年薪48萬在電子業是最後15%的後段班,但在服務業裡卻是前75%的前段班。

以職場的薪資或發展而言,選擇>努力,有時候不是你不努力,是因為你選的賽道不對,埋頭努力前,要先做對選擇。
2.興趣很重要,但不是唯一
「興趣很重要」這個風氣至今至少講了15年,但近年選系不選校的風氣反而加劇。講個現實的例子:清交成電資的分數早超過台大一般二類科系。
背後原因很簡單:就業大環境與物價持續惡化,從我高中到現在,物價至少漲了60%,但家教薪資、普通大學生起薪幾乎沒漲。意思是你在特定產業工作,生活品質注定每況愈下。
3.教育資源不對等,是全面性打擊
我的經驗是:家庭背景不好,關於你的談吐、口條、儀表、進退應退、思維方式等,很大機率會完全不如家境好的人。
教育分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影響最久最深遠的其實是家庭教育。真正的卓越,建立在長期習慣而非短期自律,而習慣養成是需要良好、穩定的家庭來支撐的。
你有的,別人也有;但別人有的,你不一定有,認知並接受背景及教育帶來的巨大差異,你才能逐夢踏實。
4.從出生後,打的都是團體戰
無論是教育環境、留學、買房、成家、工作、立業,打的其實都是家族的團體戰。
這點在申請歐美名校時特別明顯,當你還在讀書、顧好GPA成績,拜託教授寫推薦信的時候,有背景的人早就打點好一切。
不然為什麼有些人看似成天遊手好閒,卻能到海外名校唸書?人家不用很努力,不需好成績、好經歷,而是因為他爸媽曾經努力過。
如果沒有的話,就請好好努力。也別覺得不公平,這其實很正常,別人是整個家族累積了數十年,想憑個人十幾年的歲月就追上,本來就難如登天。
5.世代才能翻轉階級
若想翻轉階級,需要先瞭解典型的代際間分工。用接力賽來比喻:
第一棒:有穩定工作環境,能給小孩足夠且穩定的教育資源。
第二棒:往中產階級邁進,開始累積家族人脈與資產。
第三棒:有了家族人脈跟資產,開始經營起自己的事業。
認清自己是第幾棒,設下合理可達成的目標。
另外你也必須意識到一件事:大部分工作扣掉生活後,沒有辦法累積資本。
在台灣錢淹腳目的時候,的確只要肯做就能成家立業。但看看現在的薪資、物價、房價,又回到第一點講的:你得做對選擇才有機會。
6.你是誰、你的想法沒有那麼重要
如果你家世顯赫,自然會有人根據你的特質,幫你安排最適合你的位置,幫你歷練成長。
但如果不是,那麼你是誰、你的興趣、專長,沒有人會在乎。大家只在乎你會甚麼?你有什麼我需要的東西?你有什麼無法取代的地方?
7.成績、學經歷是相對客觀的標準
成績、學經歷不是唯一,但沒有的話,你至少要多付出5到10年的努力。最常聽到的誤區是「學歷只對職涯前幾份工作有影響」,但這句話沒有告訴你的是「職涯有滾雪球效應」。
意思是你有個好的起跳點,往後的職涯、升遷都會比較順利。所以才有人說「第一份工作要選大公司」,之後要轉小公司也相對容易。但若要從小公司跳大公司,除了門檻變高,普遍還會砍年資。
成績、學經歷也是相對客觀的標準,你做過什麼事、拿過什麼獎、什麼成績,都比你面試表現多亮眼有用。
8.學經歷背後代表的環境與資源
學經歷代表這個人經歷過哪些職場、環境、價值觀。
在更好的求學環境,往往能享受更多的資源,進一步把個人付出的努力成果放大。以創業為例,在台大或歐美名校創業,能同時擁有優質的人力、教育、人脈、光環,這些都是無形的資產。
沒背景、沒資源的人還能成功,真的是萬中選一。享受過一切好處與資源,還回頭說這些資產不重要的人就矯情了。
9.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於專業知識,無腦創意不值一提
你需要一門專業,並藉此專業立足於世。「解決問題的能力很重要」是一句典型的廢話。
解決問題真正需要的是專業、知識、經驗,也需要時間累積,否則問你晶片先進製程高成本的問題,你能解決嗎?
無論是專業、知識、經驗,這些都需要累積,而累積的過程通常伴隨痛苦。
另外,沒到達行業的頂尖領域前,別輕易「斜槓」。多數人喜歡把「打兩份工」美化成「斜槓」,但專業跟卓越都需要大量時間與經驗。
10.當別人有車坐時,你必須跑起來
這世界超級不公平,有些人天生就可以比別人少努力,還能在成功之餘,回頭教育其他人該怎麼做。
但當有人有成本更低的方式,拿到你必須投入很多努力才能獲得的東西(如學歷、工作、創業)時,你就必須更加努力。
你必須比別人更努力,每個機會都把握住,並想辦法做到最好。
你必須比別人更努力,你的後代才有機會,無視這些重重阻礙。
*本文獲「生活中的程式」授權轉載,原文連結。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
這是一個開放給所有商周讀者發聲的管道,如果你有意見想法不吐不快,歡迎大聲說出來!(來稿請寄至red_chen@bwne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