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 心靈成長
面對恐被AI取代的恐慌⋯孫燕姿:跟一個幾分鐘就能出專輯的有什麼好爭?
1.隨著生成式AI蓬勃發展,日前網路上出現大量由「AI孫燕姿」翻唱其他歌手作品的影片。對此孫燕姿親自回應此事,並自嘲「接受我就是一名冷門歌手的事實」。
2孫燕姿也提到,跟一個每幾分鐘就推出一張新專輯的AI沒什麼好爭的。能做的只有保持思想純淨、做自己,已然足夠。
最近看了孫燕姿寫的「AI孫燕姿」這篇,寫得太好了。這個講究情懷的時代,自己某段歲月是被她的聲音浸潤的 ,但看完這篇她寫的隨筆才知道,心裡那個不同意義的孫燕姿,原來也一直在改變。
〈我的AI / 孫燕姿〉
「當我正為自己日漸凸起的肚子和孩子們的日常瑣碎感到絕望時,AI孫燕姿粉墨登場了,於是我不禁想寫點什麼。
我的粉絲們已正式改換門庭,接受我就是一名冷門歌手的事實,而我的AI角色成為目前頂流。我想說的是,你跟一個每幾分鐘就推出一張新專輯的『人』還有什麼好爭的,無論是 ChatGPT、AI 或叫什麽名字都無所謂,這個「東西」能夠透過處理海量的資訊,同時以最連貫的方式拼接組合手頭的任務,來模仿或創造出獨特而複雜的內容。
等一下,這不就是人類已經在做的嗎?
之前我們一直堅信,思想或觀點的形成是機器無法複製的任務,這超出了它們的能力範圍,但現在它卻赫然聳現並將威脅到成千上萬個由人類創造的工作,比如法律、醫學、會計等行業,以及目前我們正在談論的,唱歌。
你可能會反對,說我還是能分辨出區別的,它沒有情緒,沒有音調和呼吸的變化,很抱歉,我懷疑這只是一個非常短期的回應。諷刺的是,人類無法超越它已指日可待,沒有人可以接觸到如此大量資訊,並做出恰當抉擇或犯下恰當錯誤。
這種新技術將能夠大量炮製每個人所需的一切,無論妳有多麼小眾,多麼反常,都可能有專門為你創建的獨特內容,你並不特別,你已經是可以預測的,而且不幸的是你也是可以訂製的。
我覺得自己就像一個在吃爆米花,坐在電影院最好位置的人,就像在看那部改變我們很多人生活的電影《媽的多重宇宙》,只不過在這種情況下,我不認為愛的理念可以挽救局面,在這無邊無際的存在之海中,凡事皆有可能,凡事皆無所謂,我認為思想純淨、做自已,已然足夠。
就寫到這裡,祝你一切順利 。 by孫燕姿。」
孫燕姿一直都在
與歌迷一同變老,面對這個變化快速的世界
孫燕姿對於「AI孫燕姿」的回應,可說是一位歌手在歌聲之外最好的態度表達。沒想到她能如此坦然自若、如此動人。讓歌迷發現,塑造自己青春期一部分情感的歌者,仍和自己一樣,身處時代中端詳著世界、對種種新變化有所反應,讓自己感覺變老這件事不那麼落寞,她讓熟悉她的歌迷覺得她很近。
我一直以為一首經典,是無數黃金時刻和巧合相加的。歌手在最好的年齡,最適宜的議題,遇上無數日常乍現的靈感,才可能有一首好歌。我們珍視著這些好歌,因為那些歌讓你回想起那段未完成的感情、那段走過的青春。
但在第一次聽到以假亂真AI歌手時,這種珍視感被否決了。原來,即使是孫燕姿也會為此感到惶惑,而她能做的只能是平淡處之。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孫燕姿獨一無二。AI越紅,大家越想她、越想念那個追星很純粹的時代,那個自己用壓歲錢買了CD隨身聽,不用再把卡帶換一面來聽。
買了孫燕姿《風箏》專輯,把她專輯歌詞抄在筆記本上的時代。那個時代沒有臉書、沒有IG,只能把握可以見面的時間,和朋友把說不完的話告一段落。大概是怕有天會失去很單純的時間,變成有點圓滑、故作堅強,繼而無堅不摧,漸漸擁抱孤單的樣子。
於是看到她久違的這篇發文,感覺像是青春過去了很久,但她卻沒有離開,想法還跟你一起成長,在同一個平行線上。每次聽到她的歌聲,就像久別重逢的戀人一見面就濕紅眼眶。
有時感覺AI雖然拉近了生活距離,但它的代價是在連接處添加一面透視鏡,鏡面折射光線,讓所見所得全都變形,分不清表演和真實,讓每個人緊繃、無處可躲 。不過事實上是,AI已快超越我們,但做好自己,面對改變,才是無法超越的自持與情商。
小憩
現任平面設計師,同時獨立經營人生觀察評論粉專《小憩》,從映畫、本冊、音樂觀點出發,雜文書寫任何關於休憩的重要。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
【更多精彩內容】
AI物種大爆發,焦慮爆棚?AI實戰36技,幫你職場戰力增10倍
AI越快,心要越定》AI革命像轉位轉型!該做深這件事,別被工具迷花眼
AI入門10技》沒空想旅行計畫?心裡有苦想傾訴?從Line就能輕鬆上手
AI職場16技》秒回郵件、摘要會議紀錄、模擬面試⋯它當萬能助手,生產力加倍!
AI斜槓10技》寫文案、做SEO優化、開發遊戲,新工具一次學,助你跨出界限
「IT部門一定要衝第一線」台灣大拚AI,如何用30人帶動全公司?
不惜裁員解散法務、SEO寫手,這家線上家教為何要這樣推AI?
少走AI冤枉路!機器人行員、智能客服踩坑,台新金學會善用「翻譯官」
AI風潮來了,下一步?
每個工作者都要會用AI
ChatGPT狂潮下的美中新大戰!
它讓記者自問「以後會消失嗎?」看6個AI潛入職場、校園的改變現場
「會用AI的人,將取代不會的人」
這是一個開放給所有商周讀者發聲的管道,如果你有意見想法不吐不快,歡迎大聲說出來!(來稿請寄至red_chen@bwne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