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數學界菲爾茲得主陶哲軒看ChatGPT的錯誤答案:總給我靈感找到新想法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職場 | 職場修練

數學界菲爾茲得主陶哲軒看ChatGPT的錯誤答案:總給我靈感找到新想法

數學界菲爾茲得主陶哲軒看ChatGPT的錯誤答案:總給我靈感找到新想法
在Open AI的報告中指出,GPT-4模型表現出強大的數學計算能力。 (來源:Dreamstime)
撰文者:數感實驗室
獨立觀點 2023/04/26
摘要

1.先前OpenAI的報告指出,「數學家」將大幅受到ChatGPT影響。但影響並非總是「被取代」,本文介紹數學家陶哲軒的應對之道。

2.陶哲軒是數學界的名人,24歲成為UCLA教授,31歲獲得數學界最高榮譽菲爾茲獎。他將ChatGPT的錯誤答案視為坎寧安定律的變體:錯的答案引出對的答案。

3.ChatGPT的回應仍基於一定的邏輯性,有助於跳脫人們在獨自思考時的思維框架。陶哲軒善用此特性,作為大腦更容易產生靈感的發散狀態。

先前OpenAI的報告指出,「數學家」將大幅受到GPT-4模型影響。但影響並非總是負面的「被取代」,也可能是如同從騎馬變成開車那樣,藉由工具幫助加速發展。

對此,陶哲軒做了最好的示範。

陶哲軒是誰?

陶哲軒(Terence Tao)被譽為當今數學界的搖滾巨星,24歲成為UCLA教授,31歲獲得數學界最高榮譽菲爾茲獎。他是美國總統科技顧問委員會的成員,日前才在白宮開會,負責提出AI相關的政策建議。不同於刻板印象的數學家總是孤獨、與世隔絕,陶哲軒大量與人合作研究,樂於在網路上發表想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前幾天,他發表了一則貼文,經GPT翻譯及我潤飾後,內容如下: 

我開始覺得AI工具是坎寧安定律(Cunningham's law)的一種變體:「在網路上得到正確答案的最好方法不是提問,而是張貼錯誤的答案。」

到目前為止已經有好幾次,我問GPT一些問題時,輸出的答案讓我不滿意。但是,這些答案卻能誘發我找出更接近正確的答案。

最終,我只從ChatGPT產生的文本中借用一兩個句子。然而,如果沒有ChatGPT產生的文本作為提示(Prompt),我想我的靈感就不會被啟發,也無從產生我的答案。 」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人腦與AI互下指令

在這個例子中,陶哲軒認為不僅是他對ChatGPT下達指令,GPT產生的文字,也可以反過來看成AI對人類下指令。然後,陶哲軒會受到「錯誤但有趣」的提示啟發,進而想出正確答案。符合坎寧安定律:錯的答案引出對的答案。 

「盡信書不如無書」,如同我們不能完全相信網路上的論點,自然也不全盤接受ChatGPT的內容。我們不能將所有的思考責任轉移到ChatGPT上,應該將他的回覆視為一個建議、一個靈感的來源,這也是所謂的「批判性思考」。

當我們抱持著這樣的心態,就能更加發揮ChatGPT的價值。因為它的回答是基於大量資料,加上一定的隨機性。因此,這可以跳脫我們獨自思考時的思維框架,提供不一定正確,但有一定邏輯性的答案。這跟在「發散模式」時尋求的靈光一現,有某種程度的相似。

​《大腦喜歡這樣學》提過,大腦有專注模式與發散模式:前者是聚精會神,專心投入的狀態,後者則常發生在散步、放鬆時;專注模式可以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但也見樹不見林。發散模式則讓思緒自然漫遊,容易產生靈感。

或許你有過這樣的經驗,讀書時算數學卡住想不出來。離開房間走一走,喝口水回來,忽然就想到解法。發散模式大概就是這種感覺,能讓我們跳脫框架,更靈活的思考。

但就算是在發散模式,等待靈感降臨也有點像抽樂透那樣,有點碰運氣的成分在內。

讓ChatGPT成為你的常駐「發散模式」

可在陶哲軒手中,ChatGPT就是他的常駐發散模式。

早在一個月前,陶哲軒就發表了數則他使用ChatGPT的心得:問它數學題目、請它證明、給提示請它找出相關文獻。GPT不一定都能做到完全正確,但它給予的回應,都能激發陶哲軒更多靈感。它就像是一位正在散步的博學友人,邊走邊隨意打字,帶點不負責任的心態,想到什麼就回覆你什麼。

ChatGPT這項AI新工具到底該怎麼使用,有各式各樣的說法。陶哲軒的用法讓我們看到,不僅是要問個好問題,本身還要具備足夠的判斷力,以及舉一反三的聯想力。在人腦的引導下,人類與AI互下提示,宛如一場雙人舞一樣,或許是一種非常理想的未來人機協作模式。

*本文獲「數感實驗室」授權轉載,原文連結

作者簡介_數感實驗室

數感實驗室

\ 是數學,也是你不曾想過的數學 /
數感實驗室是國內首屈一指生活數學教育品牌,臺師大第一家衍生教育新創企業。曾入選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未來教育臺灣一百」、親子天下「教育創新100」獎項。實施逾百場國小數學實驗課,廣受學生及家長喜愛,獲中央社、大愛電視台等媒體專訪。獲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與多所國高中邀請舉辦教師研習、家長講座、資優班課程、寒暑假營隊。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

AI 陶哲軒 OpenAI ChatGPT GPT-4
獨立觀點
獨立觀點
編輯精選
展開箭頭

這是一個開放給所有商周讀者發聲的管道,如果你有意見想法不吐不快,歡迎大聲說出來!(來稿請寄至red_chen@bwnet.com.tw)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