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 心靈成長
生活的惡性循環,來自總是「跟睡覺借時間」!2個練習讓你好好睡覺
1.我們對待睡覺的態度就像中學時期常常被「主科」借課走的音樂課。當我們需要額外的時間、做自己覺得更重要的事時——跟睡覺借就對了。
2.「報復性熬夜」的愉悅感受,其實源於心理學中的「補償作用」。下班後到睡覺前是我們少數能自行支配的時間,讓人盡可能的想延長。
3.壓力大、心情不好讓我們睡眠品質低落;睡眠不足也會導致情緒不穩定,變成負向循環:情緒不佳→睡不好→情緒不佳→睡不好。
大學生活最令你難忘的回憶是什麼?夜唱、夜衝?準備營隊所以一週沒睡幾個小時?爆肝準備期末考?等等,這些最重要的回憶怎麼都跟「沒睡覺」有關?這樣看來,說大學生活的精采是跟睡覺借來的似乎一點也不為過。
充足的睡眠對於身心健康的好處的確是老生常談。但每次追劇熬夜或徹夜讀書的我們,常常在瘋狂熬夜過後後悔不已,告訴自己今天一定要「早點睡」⋯⋯。
後續發展大家應該都猜到了:雖然有這個想法,但早睡計劃往往很快就失敗。如果有個「想做但做不到」事情的排行榜,「早點睡」肯定會名列前茅。因此,來聊聊我們與「睡眠的關係」,一同瞭解為什麼睡覺總是會被擺在最後,以及學會如何調整。
我們與睡眠的關係
我們「每一天」都有近1/3的時間在睡覺,睡眠對我們的重要性其實不亞於陽光、空氣、水。但也因為睡覺是如此的理所當然,它的重要性就被我們淡忘了。
我們對待睡覺的態度,就像中學時期常常被「主科」借課走的美術課、音樂課。睡眠時間是位被予取予求的好好先生,當我們需要額外的時間、做自己覺得更重要的事時——跟睡覺借就對了。
我們不會忘記聚餐、不太願意犧牲遊玩的時間,但對犧牲睡眠時間倒是很慷慨。總而言之:把今天想做的事做完,剩下多少時間再拿來睡覺就好。
除了睡眠時間多寡外,該怎麼睡著、該怎麼睡得好也是個重要課題。但因為每個人天生都會睡覺,所以我們從來不曾為一夜好眠下過功夫。
- 你會在睡前8小時內盡量不喝含咖啡因的飲料嗎?
- 你會在睡前讓自己靜下來,培養睡眠的情緒嗎?
- 你會刻意在夜間少用具有藍光的電子產品,讓自己更快入睡嗎?
沒有!通通沒有!
反正睡不著就是身心不夠累,既然如此就再玩一下,晚點再試看看。也就是說:當我們有需要時就會和睡眠借用時間,但卻不願意為了好好睡覺多做點什麼。這種與睡眠的相處態度,也是導致我們睡眠不足、睡眠品質低落的根本原因。
明知該睡卻不去睡的「報復性熬夜」如何影響你?
除了因為某些特殊活動而不得不晚睡的日子外,我們常常明顯感到疲累,並知道該好好上床睡覺,卻仍會為了追劇、玩手遊而捨不得入睡,這就是所謂的「報復性熬夜」。
「報復性熬夜」的愉悅感受,其實源於心理學中的「補償作用」。
當白天被工作追著跑,時間被塞得滿滿。下班後到睡覺前是我們少數能自行支配、感到自由的時間。報復性熬夜就是我們想要奪回對生活控制感的補償行為。這是我們在忙碌生活中的自我療癒方法,也讓我們在忙碌中感到平靜。這種愉悅感與整天的忙碌形成強烈反差,讓我們的內心渴求再多一點這樣的時刻⋯⋯。
盲目的滑著臉書、Instagram,多看好幾集影集,打了好幾場遊戲,才心滿意足的上床睡覺。
隔天,因為報復性熬夜的睡眠不足,導致隔天工作效率不佳,除了花更多時間在工作上,也可能導致負面情緒。過了這樣不如意的一天,只能再靠熬夜來平衡內在感受,久而久之形成無法脫身的惡性循環。
「今天終於忙完了,終於有時間看影集慶祝,那就晚一點睡吧。」
「今天好忙好不開心,所以我要報復性熬夜!」
不論輕鬆或忙碌,睡眠都變成最後的選項,似乎沒有適合好好睡一覺的好時機。
關於充足睡眠的2個小練習
前面探討了部分與晚睡有關的潛在態度與心理因素,因此,試著練習以下2個方式,調整我們與睡眠的關係吧。
1.重拾你對睡眠的重視
既然充足睡眠如此重要,或許我們不該對睡覺這位「最熟悉的陌生人」如此冷淡。對忙碌的你來說,這個佔去生活近1/3的活動,乍看之下似乎有點「浪費時間」。但越是不想花太多時間在這件事,就更該認真看待,提高睡眠品質。
比起「隨意休息」,或許我們更需要「刻意休息」——好好睡覺,而非把睡覺放在最後的順位,再期待有品質的睡眠自然發生。
安排「固定的」睡眠時間,把睡覺變成行事曆中的一個「行程」,不要讓其它的生活需求排擠睡眠時間,也別再讓身體只能使用其它活動剩餘時間來睡覺。
除此之外,當晚睡變成一種習慣,某種程度來說你會需要「建立新習慣」,讓你好好睡覺。建立新習慣通常不會是容易的過程,需要我們仔細覺察、追蹤與修正,而非抱持佛系心態看待。
你不會期待自己不做努力就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為什麼睡覺就可以呢?
今天沒睡好沒關係,但隔天記得找出問題,試圖調整。
2.覺察、安頓讓你無法安睡的心理因素
不論是「報復性熬夜」,或是讓我們睡不好的負面情緒與焦慮感受,如何排遣這些影響睡眠的心理因素與內在需求,將是一夜好眠的關鍵因素。
壓力大、心情不好讓我們睡眠品質低落,回過頭來,睡眠不足也會導致情緒不穩定,互為因果、形成負向循環:
情緒不佳→睡不好→情緒不佳→睡不好
去覺察讓你睡不好的心理因素是什麼,並試著用替代性、對睡覺影響較小的方式紓解壓力,而非透過報復性熬夜這種雖然紓壓卻同時排擠到睡眠時間的方式。
舉例來說,藉由適當的社交、足夠強度的運動,都是除了減輕壓力外,同時可以幫助睡眠的休閒活動。
但也要注意:社交飲酒,或太晚做運動,都會影響睡眠品質。所以不管用什麼方法,都要注意這類小細節。有必要的話,也可以多多善用社區的心理諮商資源,幫你拿回「好好睡覺」的主動權。
*本文獲「林士傑 諮商心理師」授權轉載,原文:好好睡覺的第一步─重新檢視你與睡眠的關係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
這是一個開放給所有商周讀者發聲的管道,如果你有意見想法不吐不快,歡迎大聲說出來!(來稿請寄至red_chen@bwne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