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 心靈成長
逼人逃跑的碎碎念背後:卻乏自信的父母,渴望證明自己對孩子「有用」

1.當父母對於自己不夠有自信,便認為自己必須要證明自己對孩子是「有用」 的, 以此感覺到自己的價值。
2.當孩子長大, 再也不像以前這麼遵從父母時,父母可能感覺自己「失去對孩子的掌控」。甚至覺得自己將被孩子拋下。
3.這些父母因為缺乏安全感,無法讓小孩好好當小孩,反而需要孩子擔任父母的角色,來照顧任性的自己。
阿崴很討厭回家,最討厭的就是過年。過年代表的是:必須待在家裡跟父母大眼瞪小眼。而且自己長期住外面,作息、生活習慣都與父母大不相同;長時間的年假,使得這些「不同」浮上檯面,增加自己與父母的摩擦。
再加上,回到「父母的家」,讓阿崴感覺,已經30歲的自己,好像又變回小孩,回到那個得唯父母是從的年紀。事事要按父母的規定走,父母要靠許多問題確認你現在過得好或不好,而過得好與否的標準,是父母訂定的。如果發現你不符合那些標準,「碎碎念」的招式就出現了。
阿崴最討厭碎碎念。於是,他回家就讓自己待在房間裡,能不跟父母互動就不跟父母互動,以免讓他們有機會念自己。
但是當阿崴出來上廁所,看著父母坐在客廳看電視的背影時,又忍不住覺得感傷。他何嘗不想跟父母聊天、講一些五四三,或是講一些自己的煩惱⋯⋯畢竟家是自己的避風港,不是嗎?
但他一想到,如果他跟父母說自己的煩惱,可能會被說教,或是,反而讓他們更擔心,就覺得:還是不要了吧。
阿崴父母怎麼想?
阿崴的父母,對於兒子的態度,不是沒感覺的。
過年,是阿崴父母最期待的時刻,那代表長期在外工作、很少回家的兒子會返家,全家人終於可以團圓,共享天倫之樂。
面對很久沒見的兒子,總覺得有些陌生;想要增進點感情,總忍不住多問了些問題。但看到他冷漠的回應,明明覺得很傷心,卻變成用指責的口氣,指責他的生活「沒有規矩」:晚睡、吃東西不正常、懶散⋯⋯。而且,兒子已經30了,人們常說「三十而立」,應該早點成家結婚。自己在這個年紀,都已經有孩子、生下阿崴了。但每次跟兒子提到結婚,或是想介紹對象給他相親,他都氣得跳腳,說爸媽很煩。
他們忍不住挑剔、忍不住碎念,「這些叮嚀也是為你好啊! 」但兒子顯然不領情,親子間的距離好像也越來越遠。
阿崴的父母,心裡有些手足無措:「小時候我要求他做什麼,他只要按照我的方式做就好;所以我只要一個命令,他就一個動作。可是現在我說的話,他只覺得煩、生氣,難道爸媽對他只是負擔?是拖累?他根本不在乎我們? 」
於是在一次的衝突中,阿崴父母指著阿崴的鼻子罵道:「你怎麼這麼不孝? 這樣忤逆爸媽? 」
阿崴覺得自己受不了了,父母根本只會指責自己,不想了解他心裡的感受,於是衝出家門⋯⋯。
缺乏自信、安全感的父母,渴望證明自己對孩子「有用」
當父母對於自己不夠有自信,便認為自己必須要證明自己對孩子是「有用」 的, 以此感覺到自己的價值。 當孩子長大, 再也不像以前這麼遵從父母、相信父母時,父母可能感覺自己「失去對孩子的掌控」。而有些父母,可能就如同阿崴的爸媽一樣,感到很不安,甚至可能會覺得,自己將被孩子拋下。
他們可能因此而更加強對孩子的要求、規定、訓話⋯⋯,在這些不停的「教導」下,原本有強烈不安全感的父母,可能因為獲得掌控感而覺得安全。但這種方法,卻傷害了自己與孩子之間的關係,也讓孩子「無法好好的長大」。
這些狀況,正是缺乏安全感的父母們,最容易與孩子互動的形式。
像阿崴的例子,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並不少見。有些孩子如阿崴一般,即使已經長大,父母仍無法尊重其生活習慣與方式,而以對待小孩的方式對待已經長大成人的孩子。對於孩子與自己不同的價值觀、生活模式深惡痛絕,認為自己一定要「糾正」孩子「不良」的習慣;或是對孩子的選擇沒信心,總是質疑、否定孩子的選擇。
當自身缺乏安全感時,我們很難對自己有信心,很難相信對方能夠愛著這樣的自己。我們對於自己可能不夠好、不被愛這件事,既焦慮又不安,因此,我們需要一個人,表現出對我們無條件的愛與回應,讓我們確定自己是被愛的。
如果我們在自己的父母身上,找不到這種無條件的愛,「孩子」就成為可能滿足我們這種需求的對象。
但如果缺乏安全感,我們總會擔心孩子長大成人後,拋下我們,有了自己的世界。因為,對缺乏安全感的我們而言,當孩子獨立自主、有了我們無法進入或理解的世界,就代表著:我們可能會被拋棄、被丟下。
這些感受,讓我們極為不安。於是更想要做些什麼,把孩子緊緊地拴在身邊。這些父母因為缺乏安全感,無法讓小孩好好當小孩,反而需要孩子擔任父母的角色,來照顧任性的自己。或是,無法接受小孩已經成為大人的事實,企圖繼續把對方當小孩、繼續控制對方──我將他們稱為:討愛的父母們。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
蒐羅與財經、職場、生活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