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買到不合腳的鞋,你會退貨、還是騙自己穿得下?為何多數人選擇後者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職場 | 心靈成長

買到不合腳的鞋,你會退貨、還是騙自己穿得下?為何多數人選擇後者

買到不合腳的鞋,你會退貨、還是騙自己穿得下?為何多數人選擇後者
買到不合腳的鞋時,我們很擅長騙自己,像是明天就穿得下了、買到這雙很難得⋯⋯。 (來源:Dreamstime)
撰文者:福爾克.齊茲(Volker Kitz)、曼努埃.涂煦(Manuel Tusch)
精選書摘 2022/12/20
摘要

1.我們為什麼喜歡騙自己,然後隨意的美化世界?科學研究證實:原因在我們自己身上。

2.美國心理學家利昂.費斯廷格提出「認知失調理論」,探討「思想不協調」,當你的想法、意見與願望不一致時,會形成認知失調。

3.我們經常透過減少認知失調,將「努力」合理化,投入越多在某事上,就更期待有相應的目標。

為什麼明知是錯誤的選擇,卻執意到底?因為你可以憑藉「失調理論」,完成不少事,而且不費吹灰之力。

因為跟主管嘔氣,為了安慰自己受挫的心靈,妳買了雙新鞋。過程中,你盡量別去想自己的銀行戶頭所剩無幾,盡快的前往鞋店、買了鞋;更糟的是,回到家後才發覺妳的腳不適合穿38號的鞋。但那是店裡妳最想要的一雙鞋,也是店裡的最後一雙鞋。鞋子很緊——但妳為了避免反悔,在離開店家時已經讓發票淹沒在某個公共垃圾桶裡,再也見不到它了。這樣做是因為妳不希望留下任何線索提醒自己,這雙高跟鞋等於半個月的薪水⋯⋯

妳這時在想什麼?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可惡,我每次非得這樣任性胡來嗎?我明明知道這雙鞋不合腳。活到37歲,我難道不知道自己穿幾號鞋?我怎麼這麼白癡,居然把發票給扔了——現在連換都不能換!

2.經過了漫長的一天,我的腳肯定腫了,尤其今天還走了不少路。明天一定就穿得下了。況且,我早就想買這種款式的鞋子了,憑這點就值回票價⋯⋯

科學研究證實,大多數人會選第二個答案。我們為什麼喜歡騙自己,然後隨意的美化世界?為什麼史奈德太太的丈夫從結婚後的38年來,體重變成了3倍、背上的毛比頭髮還要多,她仍然覺得自己的丈夫很有魅力?為什麼小孩讓我們抓狂,都能勇奪折磨人比賽的冠軍了,我們還是深愛他們?為什麼早該受夠的瘋人院「公司」,我們怎麼還能每天堆著笑臉,一再忍受上司與同事?

原因在我們自己身上:一個了不起的心理機制,幫我們戴上粉紅色眼鏡觀看這一切,這樣才活得下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是美國心理學家利昂.費斯廷格(Leon Festinger)發現,並於1957年提出的理論。他的「認知失調理論」探討「思想不協調」,解釋由於想法、意見與願望不一致的認知,形成的一種內在衝突。當新的想法與既有的意見相互矛盾,或者新資訊揭露你的決定其實是錯誤時,典型的失調(不協調)就會出現。

思想不協調

「抽菸時我很清楚自己在做什麼,同時又知道吸菸有害健康,也對周遭的人造成困擾。」這些對立的想法形成了一種不協調。我如何才能創造出思想協調?「我當然可以戒菸,但戒菸很不容易。也許你也是過來人,就能體會這一點。我還有哪些辦法呢?」我可以發展出與抽菸有關的和諧想法,例如:「抽菸讓人放鬆」或「我認識有些抽菸但活到九十多歲的人」。這些論調平衡了不協調——「我可以繼續吞雲吐霧,與自己、這個世界和平共處。」

下面這個實驗清楚說明「失諧消減」機制:把受邀參加討論性行為的受試者分成2組,每位受試者在準備階段都需要通過一項參與實驗的「門檻測試」,其中一組覺得這場「考試」很難:受試者要為實驗的主持人朗讀充滿性暗示的語言——還不准結巴、臉紅。另外一組則覺得考試很簡單:受試者要朗讀無害的單字。接下來,2組人馬透過麥克風參加一場以性行為為主題的「討論」。這場討論故意設計成無趣又無聊,在一定程度上可說是純粹浪費時間。

之後,受試者對討論進行評分。你覺得誰會給這場討論打一個較低的分數?

照常理來說:覺得考試比較難的那些人,因為浪費了時間而十分光火,因而會給討論最低分。但,情況恰恰相反:參加門檻較高的受試者,腦海中體會到最大的不協調、最強烈的失調。

他們知道:「我考完了一場特別難的入學考試,又被『罰』參加一場無聊的討論。」考試不會再來一遍,但討論可以隨時重新評分。於是他們對自己說:「這場考試真的好難,但我因為一場刺激又有趣的討論獲得了補償。」頃刻間思想恢復了協調。

參加較容易「門檻測試」的那些人沒有感受到絲毫的不協調。他們知道:「我沒有投入很多,也沒有得到很多,還算公平。」

我們在專業術語上稱這種現象為「正當化努力」,我們越是為某事投入更多,就更加重視相應的目標。更白話的解釋,正當化努力就是「不值努力的東西毫無價值」。

在設有嚴格名額限制的科系也可以觀察出這種現象,只有高中畢業成績優異,或者等了好幾個學期的人,才能獲得入學許可。至於成績要多好,完全由供需來決定,也就是取決於有多少人爭取一個名額。競爭越是激烈,淘汰就更嚴格、分數越高越好。完全與就讀科系的要求有多嚴格,以及是否以最高分通過高中畢業考試、才能順利完成大學課業無關。儘管如此,通過這些嚴苛標準獲取就讀該科系名額的人,通常也覺得學業上的要求特別嚴。

我們在家庭裡也經常透過減少認知失調,將「努力」合理化。在家庭生活中痛苦不已的史奈德女士,不滿意現在的生活,但她也只是稍微調整想法,而非訴請離婚。她想:「我要老公那隻瘦皮猴幹麼?但⋯⋯至少想伸手找人時,不會撲空。」於是世界恢復了運轉。「而且我們的小孩多可愛呀!」同樣的方法也適合用於上司與同事。

親愛的讀者,我要給你什麼建議?趕快把你剛剛讀到的內容擱一邊。這些訊息太危險了,恐怕會動搖你的世界觀!不然,你還是快去找諮商心理師吧⋯⋯

書籍簡介

《暢銷百萬的德國心理課》

作者:福爾克.齊茲(Volker Kitz)、曼努埃.涂煦(Manuel Tusch)
譯者:楊夢茹
出版社:先覺
出版日期:2022/12/01

作者簡介

福爾克.齊茲博士(Dr. Volker Kitz)

寫過數本登上暢銷排行榜的非文學類書。曾在科隆和紐約攻讀心理學與法律,畢業後從事不同的工作,如研究員、電視台記者、劇本撰寫與說客,閱歷豐富。以前他總認為,會胡思亂想的都是別人;今日的他知道,有時候自己也有這個毛病。儘管如此,身兼律師和心理輔導員的他已走遍全德國,目前在慕尼黑租屋而居。

曼努埃.涂煦博士(Dr. Manuel Tusch)

在科隆和阿姆斯特丹攻讀心理學與成人教育,在科隆有一間心理診所,主持應用心理學研究所(IfAP),並在多所大學兼任講師。他在心理學叢林中的研究重點為輔導、冥想、監督、以人為中心的治療。自從他把自身的心理疾病變成職業之後,過得快樂又逍遙。

2位作者合著的《無聊工作殺手祕笈──你為誰賣力為什麼不重要》,不僅登上《明鏡週刊》暢銷榜,且一夕之間為讀者大眾所膜拜,人手一冊,並譯為多國語言。在《我想成為我自己》一書中,2位作者為追求自主生活的人研擬了一套培訓計畫,並憑藉廣受好評的舞台節目展開世界巡演。他們2人同時也是搶手的企業演講者與輔導員。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

認知失調 思維 心理學
精選書摘
精選書摘
出版社
展開箭頭

蒐羅與財經、職場、生活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