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 職場修練
聰明的工作者會這麼做!跟主管約每個月一對一面談,有3大好處
1.許多人跟主管1 on 1就像是專案進度會議,報告完近況後就無話可說,非常可惜。1 on 1的價值在於檢核職涯、萌芽靈感及轉換職場思維。
2.在1 on 1前一定要自己擬定大綱,掌握話題的主導權。可以討論對工作的反思、發現團隊的異狀,以及對新計畫的想法。
3.透過1 on 1,找到現階段值得做的事情,思考想法差異帶給你的衝擊,透過系統性的迭代,漸漸形塑出個人工作風格。
該如何進行一場有價值的1 on 1 ?
進公司初期,每次跟主管1 on 1總是特別尷尬,很容易變成主管關心我適應公司了沒? 聊到沒東西可聊時,甚至會開始聊生活、興趣。直到看完這篇文章後,我也想要試著練習1 on 1,於是我做了2件事情:
1.告訴我的大主管,希望將原先不固定的1 on 1,改成每個月一次。
2.詢問我的Team Lead(小主管)願不願意跟我每月都約一次1 on 1會議。
幸運的是,2位主管都同意了,於是我就開始每個月跟大小主管各別1 on 1。半年過去,我想分享1 on 1帶給我的價值是什麼,以及如果想要開始1 on 1,有什麼不錯的建議?
1 on 1的價值
對我而言,1 on 1的價值有3點:
- 職涯道路的「檢核點」
- 萌芽靈感的「孵化區」
- 職場思維的「轉換器」
價值1:職涯道路的「檢核點」
在1 on 1前一定要自己擬定大綱,掌握話題的主導權很重要,如果是由主管發問,其實跟一般的專案進度會議沒有差別。
我在準備內容是會以3個方向去發想:
- 現階段的工作反思(例如:如何更有效率的分工、作業?)
- 最近發現團隊中有什麼不好的現象?我覺得可以怎麼改善
- 最近預計推動的事情,你覺得如何?
在準備這些話題時,你會發現其實就是在「盤點」現階段的職涯。
有時工作的注意力一直放在解決某項任務,因此當你在準備1 on 1大綱時,能抽離當下的狀態,改用更高的層次思考:我最近做了什麼?最近的工作狀態還好嗎?有沒有什麼地方我覺得不太對勁?
另一個重點則是「定期」,我覺得1 on 1這件事情要有固定的時間區間,時間長短因人而異。當你定期記錄「對當前職涯的反思」,隨著時間維度拉長,回頭看會發現:「哇!原來我擔心的事情差那麼多。」
這就像寫日記一樣:1、2篇可能沒什麼感覺,但當你累積到一定的數量,會觀察到自己在每個階段的轉變,進而感覺到:「原來時間的確帶給我一點改變。」
價值2:萌芽靈感的「孵化區」
在職場上要發揮影響力,我覺得關鍵不是「怎麼做事情」,而是如何讓大家認同「你覺得重要的事情」。
要有效推動一件事情,需要花費時間去研究這件事情的影響、痛點、對策與目的,這樣很棒,但問題是很花時間。
如何在眾多靈感中找出最值得深入研究的那件事?我認為1 on 1 是個很不錯的場合。我會提出正在發想的點子,與主管討論,內容不用太細,可以說出「為什麼我會有這個想法」、「我覺得可能可以怎麼做」的程度就好。
為什麼我說是「孵化區」? 因為你可以跟主管快速交流意見,有些你覺得很棒的點子,主管卻不這麼認為,也可能是在他的觀點裡,團隊重心需要放在更重要的面向。
找出雙方都覺得有價值的事情,再花時間規劃、推行,避免發生「花了一大堆時間研究,結果搞錯方向」的慘劇。
價值3:職場思維的「轉換器」
當你持續進行了幾場1 on 1後會發現:每個主管想聽的事情不一樣,給出的建議方向也不盡相同,這跟主管個性、管理幅度都有關。 在定期1 on 1的過程中,可以慢慢修正你準備的話題,盡量投其所好。這樣做的目的不是為了拍馬屁,而是希望得到更有價值的回饋。
在1 on 1的場合,很容易收穫有價值的職場經驗。通常主管會根據你所提出的想法,以「過來人」的經驗給你反饋。雖然這些事情可能對於你正在做的事情沒有幫助,但我覺得對於職場思維影響很大。
進行1 on 1的小建議
建議1:當你開始重視這件事情時,對方也會隨之重視
其實從我第一份工作開始,主管就常跟我說:「有問題可以隨時來找我喔!」但說實話,在沒有預先準備內容、也沒有定期1 on 1的情況下,你很難突然就去跟主管談談。還記得當時除了每年績效面談外,唯一一次主動找主管面談的場合,就是告訴他我要離職。現在回頭看,覺得很可惜。
如果換位思考,當我有了自己的部屬,除了確認和討論例行的工作進度,我也會希望有一個暢通的溝通管道。
還記得第一次跟小主管約1 on 1時,一開始氣氛莫名凝重,事後才發現是因為突然約1 on 1,讓他以為我要離職。但多約幾次後, 主管也會開始在1 on 1中延續前幾次的內容,繼續進行討論。
我想說的是,如果你只是把1 on 1拿來閒聊,其實這對雙方的意義都不大。但當你認真重視這件事情,對方也會隨之重視,讓整個對談品質飛躍性的提升。
建議2:持續記錄1 on 1的內容
我的習慣是在筆記程式中存放一本記錄1 on 1的記事本,裡面紀錄每次1 on 1的時間、這一次我準備的內容大綱、主管給我的回饋。
在我日常工作中,如果突然有想到適合的話題,就可以先寫進記事本中。例如這陣子突然被某件事情弄的很煩躁、某個流程嚴重影響開發進度,任何感覺「好像可以拿來1 on 1談談」的事情都先記錄下來,等到在1 on 1前,再來決定要不要放進內容大綱。
其實很多對談話題的結論是需要回去再想想的,或是得到新的想法後,需要花時間實踐。因此在準備內容大綱時,回頭看看前幾次對談的紀錄,可以找到一些內容延續討論。
1 on 1的最終目的
日常工作中累積的是「做事的方法」和「做事的技術」,而1 on 1則是累積「我如何看待我的工作」的想法,這是個大哉問,而且沒有正確答案。
在1 on 1前審視自己目前的狀態、在1 on 1過程中找到你現階段值得做的事情、在1 on 1結束後思考想法差異帶給你的衝擊,然後努力工作,重新進行一次循環。在這樣的過程中,持續記錄你每個階段的答案,我覺得對於形塑個人工作風格會有很大的幫助。
透過系統性的迭代,漸漸形塑出個人工作風格。
*本文獲「吳明倫 MingLun Wu」授權轉載,原文:每個月和主管 1 on 1,半年後帶給我什麼樣的啟發?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
這是一個開放給所有商周讀者發聲的管道,如果你有意見想法不吐不快,歡迎大聲說出來!(來稿請寄至red_chen@bwne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