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 職場修練
不管多有才華,做不到讓主管省心的「細節」就難更上一層⋯細節是什麼?
1.在職場中的一大工作重點是,把細節做好,也就是把事情想完整。因為主管們需要的是,有人協助他們處理細節。
2.做事如何更有細節?第一個建議是學會換位思考,想想你是否提供足夠的決策資訊;第二個建議是多主動思考,想想客戶的下一個動作和需求是什麼。
3.做事情前要先了解該件事真正的目的,要是無法判斷,要多問、不要自己猜想。你可以嘗試將所有經驗SOP化,保持每次工作的完整性與服務價值。
最近社群中的幾位年輕朋友,意外離職了。幾個關心他們的朋友,找我和他們聊一聊,我們討論了未來出路、職涯應有的策略等問題。更有意思的是,聊到為何他們會走時,他們的反應。
我看到那群年輕朋友,說出自己的真心話:「每次交出去的東西一直被挑!」「老闆對那個只會動嘴的員工也太好了吧!拚死拚活的人他都不在意⋯⋯」「老闆這次的目標訂得太超過了,又沒給我什麼資源。」聽他們的分享,我心裡也是一陣波濤,他們抱怨的,我們何嘗沒經歷過?
我也在討論中默默思考,「要是我再一次回到年輕時的情境,我會怎麼做?現在的我可以從容處理那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或是無理的要求嗎?」
那天聚會後,每個年輕朋友都對自己的下一段職涯,有更好的方向。我也分享一下,那一晚的幾個心得和給年輕朋友的建議。
做事最關鍵的是細節
「覺得自己做事情很有細節的,可以舉個手嗎?」4個年輕朋友裡,只有一個人舉手。有一個朋友還說,其實他最常被主管唸的就是做事情沒有細節。
說真的,可以當主管的人能力肯定不錯,否則不會升上去。升上主管的每個人,在公司內,花很多時間進行對上對下、跨部門的會議和思考;在與客戶溝通時,腦袋也時常想著想不完的事、開不完的會。真正能靜下心執行事務的時間和精力,搞不好剩不到原先的一半。因此,我都會說主管在執行面上是半殘,因為他只能拿一隻手出來打仗。
我曾聽年輕朋友說,有天主管拿一份簡報給他,他才發現主管產出的也沒多了不起,因此他無法理解主管平時嘴巴為何那麼壞,「明明自己也沒多厲害!」他抱怨著。
但是,大家要知道一件事:你才是要幫主管把內容生出來的那個人,那才是你的價值。因為他只有1隻手可以做事情,你有2隻手。
所以,在職場中,把細節做好就是把事情想完整。因為主管們需要的是,有人能協助他們處理細節。
1.更有細節的第一個建議:換位思考
很久以前我收過一封信,有家公司員工寄信來,希望我可以初步的回應他們內訓時間,細節可以再討論,這是他的信件內容:
老師久仰大名(以下省略)
希望日後有機會可以來______育成中心授課,協助台灣新創公司,⋯⋯,希望老師可以初步回覆我們7月13~18號那段時間何時有空,我們都可以配合。
其實這信是有禮貌的,但是,要我回覆能不能去上課,這樣的資料夠我下決策嗎?一個老師要接下一門課,需要什麼樣的基本資料呢?一個主管要答應一場會議,需要什麼樣的資料呢?要一個主管決定切入一個新市場,需要什麼樣的決策資訊呢?不管是寫信還是做報告,我們提供的資訊,足夠決策者決定事情嗎?
我是一個講師:我最起碼要知道你請我上課的目的、學員人數、學員的階段或狀態、需要的上課時數(人數會影響時數);再來是上課的地點與時間點,因為如果地點在南部,課程最早要在10點後才保險,若早上9點就要開始,我需要安排前一天住南部。我最起碼需要以上6種資訊,才方便我下負責的決策。
而當你主管需要你提供某市場是否值得切入的報告時,你應該要提供什麼樣的資訊呢?你提供的資訊,是否能讓主管下決策呢?
是否已經有主要競爭者在這市場了?產品之間的優劣勢與定價?我們公司有既有優勢嗎?有清楚的切入理由(客戶還有未解決的問題)嗎?從現在到真正能銷售商品需要多久時間與成本?我們切入有差異化或特色嗎?
如果你交出去的資訊,只有部分內容時,你主管一定會覺得無法判斷、無法決策。
要是你覺得你的經驗,無法讓你做這樣的完整思考時,最簡單的方法其實是:詢問客戶要的是什麼?
我們賣東西都知道要了解客戶的需求,但是對於自己主管的需求與目標,很多人倒是會忽略。其實有時候只要主動多問一句:「老闆,有沒有什麼資訊是你希望一定要看到的?」你大概就可以從主管那得到一些關鍵資訊,這一招很簡單,但是很關鍵。
總結:做事情先了解對方真正的目的,你才會知道自己要提供什麼。要是還沒有經驗,要懂得多問,不要自己猜想,甚至從同仁的產出去思考、偷學都好。記得要蒐集並管理客戶、主管的質疑與提問,因為那些質疑與提問,就是對方的決策基礎。
2.更有細節的第二個建議:主動思考
有時候我會接到合作的管理顧問公司幫我接的企業內訓,可能會有以下對話:
管顧:老師________公司要上商業提案,希望可以由您來授課。
我:沒問題,我可以協助他們,可以先給我時間嗎?
管顧:好的,感謝老師!
(然後對話就停止了)
我:這次上課有沒有具體要解決的問題?
管顧:沒有喔老師,感謝老師。
(然後對話就停止了)
我:這次上課可以請學員提供課前簡報嗎?
管顧:好喔,我去問問看,不確定可以唷!
類似這樣的情況,我們來來回回的對話了好幾次,都是由我發問。你和你的主管相處,是不是也有這樣的情況呢?他常針對細節連問好多問題。
也有另一種情況是這樣:
管顧:老師________公司需要上商業提案,希望可以由您來授課
我:沒問題,我可以協助他們,可以先給我時間嗎?
管顧:好的,感謝老師。課程時間是12月底,預計會有30名中階主管來上課,他們沒有特殊目的,是晉升高階主管的必修課程,我們已經提供對方您的標準教材。另外,我們也根據老師的慣例,詢問對方能否請學員提交課前簡報給老師,目前在等他們的回應,預計下周二會有回應。不知老師是否還有問題想了解?
你屬於哪一種的合作對象呢?我希望你是第二家顧問公司,因為他已經知道我的下一步是什麼了,很多事情我不用說他就會協助我先蒐集這些問題的答案。我們彼此已經合作多次,他們有用心記下我的作業流程,所以我不用問,他們就已經準備好答案。這是另一種細心,從流程的角度去思考的細心。
管顧:喔!對了老師,要是對方確定好日期,我們會再協助老師訂高鐵來回車票喔!
我:感謝。
最後從這2點個建議中你會發現:
第一個建議的核心是,對細節的重視主要來自於:在乎目標。但是目標只在主管的腦海,而不是同仁的腦中,所以對目標的重視度,到執行同仁身上時就斷了。沒有目標、不在乎目標的人沒細節很正常,因為他們不知道為何而戰,要做到怎樣才夠。
也只有在乎的人才會思考,「目前這樣的產出是否可以達成目標,要是不行的話,是缺了什麼?」
而第二的建議的核心是,將所有經驗都SOP化,保持每次服務的完整性與服務價值。我會很信任這樣的員工或是合作夥伴,因為他可以幫我分擔工作上的不確定性,我可以第一次就獲得我需要的關鍵資訊、我能掌握整件事的流程,這會讓我有被協助或是服務到的感覺。假如默契是工作上重要的一環,那這樣的人可以讓我覺得,他是和我有默契的員工。
給年輕人的建議:不管你多有才華,要是做事沒細節,你就爬不高。成功的意見領袖都是在乎細節的人。
細節=想得完整+思考下一步+主動回報
*本文獲「孫治華」授權轉載,原文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
這是一個開放給所有商周讀者發聲的管道,如果你有意見想法不吐不快,歡迎大聲說出來!(來稿請寄至red_chen@bwne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