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 職場修練
解決問題沒共識,如何引導團隊步調一致?用「寫」的

1.我們學習許多問題分析與解決的方法論,但實際遇到問題時往往用不出來,是因為問題涵蓋的利益關係人越多、涉入單位越多,無法用單一維度去尋找解答。
2.尋求問題解答時,容易因為想要一勞永逸解決問題的核心原因,而導致進度延宕。這時不如針對短期的癥結點先進行討論發想,反而有助推動進度。
3.組織與人都有慣性,容易受限過去經驗,而不相信未來為什麼要這樣做。作為管理者,要讓團隊能用更簡單的想像,了解新做法將為團隊帶來哪些好處。
從擔任人資以來,不論在前公司或現任公司,規劃員工的訓練地圖時都會納入一項能力:問題分析與解決。
剛成為人力訓練發展專員時,開始接觸到不同的問題分析架構,從麥肯錫的《7-step to problem solving》、《五階段問題解決流程PSP》(Problem Solving Process)、劉潤老師《底層邏輯》中擁有洞察力的5個步驟,到彭建文老師的《高效工作者的問題分析與決策PJ法》,每個方法論都各有擁護者。
一開始剛出社會還不熟悉,每次練習分析問題都是照著方法論的流程走,以為只要每個階段都釐清、寫出答案,最後把系統連貫的圖畫出來、找到槓桿點,問題就能迎然而解。但隨著工作經驗增加,開始意識到越複雜的問題,越難只靠走一遍分析流程就解決。
因為當問題涵蓋的利益關係人越多、涉入單位越多,最後畫出來的圖,就越像一幅不完整的藏寶圖,東缺一塊、西缺一塊,很難馬上用全面的上層思維去解題。
最近公司想要解決的問題是一個從好幾年前就在討論的議題,到了今年,公司決定推廣全球政策時,期望能逐步影響各地區的辦公室文化與規劃,推進人才發展的目標。
在不斷卡關的過程中,我紀錄了實務上進行問題分析與解決會遇到的幾種狀況,以及團隊一起撞牆後試過的方法。
狀況一:我們想解決的問題是否是「真正需要被解決的問題」?團隊的認知是否一致?
每一個方法論的第一步一定是「釐清定義問題」,以前認為問題就是要不斷剖析,找到「長期」、最核心的問題後,才能進一步思考後面的解決方案。
而實務上發生問題的原因盤根錯節,有時候先以「短期」看到的癥結點進行發想和討論,反而能快速推動討論的進度。
如果用不同維度分析,真正需要被解決的問題可以列出十多項,但重點仍然是:我們當下可能可以解決的是哪一個問題?
有趣的是,詢問內部專案小組每位成員,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答案可能都不一樣。
有些問題在開會討論時,大家覺得邏輯非常合理,然而實際上在分析規劃時,才發現每個層級想要解決的問題,和需要滿足的需求有些許不同,所以就必須不斷跟團隊重複,直到每個人都確認這是我們共同要前進的目標。
釐清彼此認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問題和痛點「寫下來」,或畫在簡報上,不單只是問題的「關鍵字」,而是包含「動詞和名詞的一句話」,如:我們想解決什麼問題?解決後可以得到什麼效益?
把文字寫下來後,才能開始討論彼此對文字的理解是什麼。
狀況二:做完訪談回饋後,要破除的障礙清單好長,不知道該如何繼續?
在收集關鍵利害人回饋的過程中,資訊會越來越多,反而讓人陷於一種迷茫的狀態,因爲關係人們提出許多實務中需考量到的因素和困難,隨著障礙清單越來越多,反而不知道怎麽繼續下一步。
後來團隊嘗試的方法是「讓問題排排站和切小塊」,把所有問題列下來,問題一定有大有小,把大家最在乎的問題排在前頭。
然後誠實回答,針對這些問題,專案團隊現在有答案還是沒答案?有初步答案的問題可以放在後面再解決;還沒有答案的,如何撬動這個問題的槓桿,就是團隊優先需要討論的題目。
隨著回饋越來越多,也需不斷驗證大家提的回饋是否為「真實發生的情況」,包含查閱過去的資料,或訪談有相關經驗的人員。因為每個人看到的角度都不一樣,有時障礙可能會被誇大,有時情況真實存在,中間需要不斷假設「這是真的嗎」,和找相關數據驗證。
狀況三:過去沒有相似的經驗,推廣新的提案難度非常高,怎麼辦?
組織和人都是有慣性的,過去沒有發生,不代表未來不會發生。
在思考解決方案時,最難的不是證明「過去」發生過什麼事,而是讓大家相信「未來」為什麼要這樣改變。
這時候要懂得借力使力,請上層的主管支持,向團隊分享未來發生的改變會是什麼,從上面強壓雖然是一種方式,但過程中會不會讓團隊真正心服口服又是另一回事。如何想像未來會發生的改變,讓棍子與紅蘿蔔並行,是團隊中需要不斷的進行溝通。
改變都是有延遲效應的,當下我們解決了某個問題,但實際上的效益可能要在很久之後才會讓團隊真正的感受到,而我們要做的,就是讓團隊能透過更簡單的想像,瞭解改變帶來的好處。
越複雜的問題,解決的難度越高,往往我們都希望能學以致用,學完這些問題分析與解決架構後,跟著架構走,就能解決問題。而實務上,很多時候資訊非常不完整,有時甚至是在半猜測的情況下進行討論,因此只想用一招打天下,反而什麼招都使不出來。
最後做個總整理:
- 一開始定義問題時,與其想快速找到一個能夠一勞永逸長期的問題核心,不如先從短期的問題癥結點下手,才不會陷於想找到完美解的死胡同中。
- 收到的回饋越多,越要懂得排優先順序和切小問題,切到能夠找出馬上行動驗證的問題時,就算方向錯,也能刪掉一個不可能的選項。
- 過去和未來的問題是不一樣的,當人們限於過去的經驗時,如何用更高層的未來角度引領大家思考,是解決提案能順利通過的關鍵。
問題分析與解決能力不單只是一堂課程名稱,當我們能不再只是跟著架構步驟走時,也是我們能成功打磨自己這項能力的最佳證明!
*本文獲「曾耀葳 Sophie Tseng」授權轉載,原文連結。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
這是一個開放給所有商周讀者發聲的管道,如果你有意見想法不吐不快,歡迎大聲說出來!(來稿請寄至red_chen@bwne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