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 職場修練
年後要轉職嗎?新創人資:新工作上手難度有3參數,事前應想清楚!
1.換工作時通常是職位、產業、地點3個參數在轉變,駕馭1個參數需擁有雙倍以上的技能和知識,因此改變參數越多,新工作挑戰門檻更高。
2.要不要轉換到改變參數多的新工作,終究要確認自己內心的想法與目標。
3.即使順利找到理想工作,也會因為工作知識落差,讓自己常常覺得像個笨蛋。要調整心態,接受新人就是「從零開始」。
之前跟創業前輩聊到轉換不同工作的經驗,我們得出一個結論:換工作通常是職位、產業、地點3個參數在轉變。駕馭1個參數需要擁有雙倍以上的技能和知識,如果新工作只有改變1個參數,存活下去的機率是50%,如果新工作同時轉換2個參數以上,順利待下去雖非不可能,但需要一定的協助和心理建設。
所以創業非常難,就是因為3個參數都重新洗牌,可想而知,成功的機率自然非常低。
結合前輩分享的寶貴經驗談,和之前自己轉換工作的經驗,覺得很適合給在考慮年後轉職的朋友們參考。簡單來說,你需要確定你想轉換的理想工作有幾個參數改變,參數改變越多,陣亡機率越高。
1.職位變動
職位內容可以是同領域、不同的功能,像負責招募的人資轉成負責企業內訓;可以是直接跨不同職能,如業務轉行銷,或從專業職變成管理職。
2.產業變動
因為每個產業都有獨特的文化和商業模式,如果過去沒有在類似產業待過,重新消化產業需求的速度必須非常快。即使是類似的產業,從甲方調到乙方或乙方調到甲方,工作模式也都會轉變,需一定適應的時間。
3.地點變動
不論是移動到不同縣市,或到國外工作,對於個人和家庭的變動影響都很高。如果是去海外,還要適應新的生活環境、學習融入當地的文化,不確定性和壓力值會飆升。
我個人有2次經驗都是直接轉換到改變2個以上參數的新工作,職涯起初是接受人資發展的訓練,中間轉到薪酬顧問,後來跑去當新創招募,最後被調到業務。不同的職位內容,光是要追上大家既有的平均能力就已非常吃力。
產業方面,我一開始是偏科技業,後來到不分產業的顧問諮詢業,然後轉到軟體業,最後又回到科技製造業。
如果你現在問我回到過去,會不會做相同的選擇,我的答案是Yes。
要不要挑戰新職能、新產業的工作?終究得問自己
雖然過程有無法言喻的辛苦,但經過這幾段工作的歷練也讓我打開眼界,更瞭解自己在轉換工作時的心情起伏,學會如何快速跟上公司的腳步,到崩潰邊緣時,心態不會垮掉。
大家在做任何轉換決定時,都需要誠實的問自己:「這真的是我現在想要的嗎?」並考量到萬一失敗,「我願意承受最糟的結果嗎?」
當初初生之犢不畏虎的我,靠著的是一股沒做過就試看看的拚勁,反正最後失敗,頂多就是再找新工作而已。但我現在不再是初入職場的新鮮人,在思考未來職涯時,除非真的有我覺得非做不可的領域或職位,不然我會更傾向穩紮穩打的方向,因為我更希望的是能連結過去的專業和經驗,在每一步踏得紮實安穩。
與其說是我不勇敢了,不如說是我更清楚每次轉換後想看到的風景,至於過程中不論是鄉間小路、水泥大道,亦或是荊棘滿佈的森林,對我來說,都是根據自己當下認為最適合的路去選擇而已。
有時候我們希望慢慢走,有時候希望搭直昇機,沒有對錯,只有捫心自問,這是不是我現在想要且能承受的。當你決定要挑戰2個參數以上改變的新工作,恭喜你,這是一個需要勇氣的決定。
轉換新工作很勇敢,也很讓人挫折,3個經驗談讓你順利走下去
分享3個能幫助你順利度過轉職陣痛期的經驗談:
1.接受自己就是新人
前半年的你可能常覺得自己像個傻瓜,什麼都不會,這種感覺也許很久不會消失,甚至一直持續下去,但其實這很正常。
在新的環境,過去我們仰賴的知識技能可能都不管用,就算有一些底層邏輯可以轉移,還是有許多新知識排山倒海而來。很重要的一點是接受自己就是「從零開始」,需要時間學習,前期心態崩了,後面就很難救回來。
你看到很厲害的人,也是身經百戰才變成你看到的樣子。不要用人家10年的經驗,去比較、批判自己為什麼能力那麼差。
2.加速自己上手工作的速度
不管是用錢買課程、或找到適合的人請教,越快縮短自己和新工作的知識落差,降低不確定感,你越能快速上手。
進到新領域,最重要的是盡快掌握現況,不管來自產業、文化或團隊上的知識落差,如果能透過線上課程,快速了解通盤的架構,或是主動邀請資深前輩Coffee Chat,請他指點一二,將事半功倍。
職場新人最怕的是未知的不確定性,盡力減少不確定性,成功存活的機率就越高。
3.找到健康的壓力發洩管道
就算再累、再苦,也要找到一個能讓自己紓壓的管道,定期把心裡的壓力宣洩出來,流汗或流淚都可以。有時候走不下去的原因不是你沒有能力,而是身體和心態無法正常運作,最後什麼事都做不了。
你在思考年後轉職的下一步嗎?下一份理想工作轉換的參數有幾個呢?是換職位、產業還是地點?機率越低,不代表就不會成功,最重要的還是回到自己,你想用什麼樣的方式,抵達你想看的風景,如果非常確定是自己想要的,而且也願意承受所有的機會成本,就放手一博吧!
*本文獲「曾耀葳 Sophie Tseng」授權轉載,原文連結。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
這是一個開放給所有商周讀者發聲的管道,如果你有意見想法不吐不快,歡迎大聲說出來!(來稿請寄至red_chen@bwne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