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 心靈成長
消耗、停滯⋯中年危機症狀你中了幾個?6個修復步驟,學習接納自己的感受
1.中年最具有威脅感的情緒是「停滯感」,這種情緒將使我們日漸與社會疏離、與群體斷聯,能直接或間接引發婚姻問題和家庭問題。
2.中年時期,在社會發展上最需要的是良師益友。應多了解自己、覺知自己的內心,為自己選擇適合交往的益友。
3.中年時期刻不容緩的學習,就是自我保健和修復。微修復力的重要,在於不要總是忍耐和壓抑,非到節骨眼、緊要關頭才重視自己的損傷。
中年最具有威脅感的情緒是「停滯感」,不論是專業或技術方面,又或是感到新進後輩的不斷追趕,甚至超前,都會讓人困限於「我只能這樣?」若心中理想的「人生高峰」遲遲沒有來臨,我們要如何持續堅持、相信自己?亦或是已到了接受事實、放下築夢的時候?
此時停下來,生產力停滯,整日消沉無力、死氣沉沉、對什麼都失去滿意和希望,這種情緒將使我們日漸與社會疏離、與群體斷聯,只想找一處深邃的山洞,把自己隱身,不再投入社會建構的生活模版。這樣的情況可能直接或間接引發婚姻問題和家庭問題,獨撐生活的伴侶、婚內失戀、感受不到父母活力的孩子……皆成為中年危機的課題和任務。
自評以下現象是否發生,或內在是否出現這些感覺?陳述句越符合自己的主觀感覺,生產或利他性的受損程度就越會影響自我與社會環境的互動關係。
多了解自己,為自己選擇適合交往的益友
一個人走到中年,他究竟有多少內力覺知自己、駕馭意識,並統整管理自己的身心系統,及與社會環境的關係品質,這可說是個體人生上半場的其中檢定、期中報告,更會影響人生下半場。
中年時期,在社會發展上,我認為最需要的是良師益友。
1.良師
良師可以有很多定義:能讓你請教的、能讓你學習的、能啟發你的、能擴展你的心界的,甚至能讓你看見自己的盲點、了解自己的缺失的,都可以成為我們的良師,不論是一堂課、一個月或幾年的學習,只要確實能有益於自我的成長、提升自我的能量和能力,都是良師。
並不需執著一定要出於哪一派門生,又要代表哪一家弟子。畢竟依附了,就可能有受利用和情感操控的可能;而這對自我發展是不利的,極可能演變成剝奪個體獨立性,並索求個體的犧牲和奉獻。
然而,即使剝奪和吞噬自我的情況發生了,只要命還安好,我們還是可以視其為一面鏡子,看見自己依附的渴求及自我獨立鍛鍊過程中的迷失和陰影,若能覺察並進行內在修復,雖然情感痛苦,猶如再一次如孩提時期失去可依靠的父母那樣的心碎和傷心,也是我們通往合一、整合自我的禮物、契機。
2.益友
益友方面,是許多中年人花心力、時間的地方,有些人是因為空巢期來了,兒女長大離家、獨立運作,另一半又談不上話,於是把關注力和精神花在朋友或團體上。然而,若只是為了填塞時間、把精力花掉,以轉移面對自身的情緒或人生課題,那麼用一堆團體活動、社群媒體或通訊名錄往來交談、轉發訊息貼圖,確實可以製造很忙的感覺,有時候也能提供我們「存在感」和「重要感」。
但同樣的,若只是沉迷、依賴這些活動和人際交往,以迴避修復和鍛造自我,並非往內扎根,修補內心的安全中心,那麼那些活動和人際往來,可能會消耗、侵擾到某一天令你反彈,或是消耗殆盡到疲累不已,再也不願意和任何人、任何事保持連絡。
在人際互動上,我們很容易受情緒牽制及綁架,又礙於過往負面的人際經驗,以討好、委曲求全、害怕被討厭和被拒絕等慣性反應,作為人際互動的自我防禦和偽裝,以致一開始都要以「好人」、「善人」、「好相處」、「有求必應」的形象建立關係,極致發揮、極端自我要求,就像是原本有電力的電池,一下子遇到吃電怪獸,瞬間消耗用盡,留下一個再也無法啟動的自我。
所以,益友可遇不可求,不能強行要求,用各種行為想交換友誼。益友是要慎選的,所以需要評估和相處的過程,才能知道價值觀和生活態度是否在相同頻道,就算不同,至少關係態度是尊重和能維護彼此界線的,不會利用朋友名義侵略、干涉、侵占及破壞生活的私人範疇。
雖說不能決定一定會遇到哪些人,或一定能遇到投緣的人,但你所交往和納進生活範圍的人,多少有你自己特質、品格和價值觀的映照。你若真的了解自己,也知道自己和什麼樣的人相處愉快、自在、安穩,那麼即使不是很快遇見志同道合的益友,你也不會總是將就,只是想找個人來依賴、消解寂寞。所以,你有多了解自己,就能為自己選擇適合交往的益友,彼此正向增長,感受到有意義的互動,而不會總是對人際關係感到後悔和心寒。
留心自我保健和修復,保持心智敏捷
中年的挑戰和任務實在繁重,讓人肩頭都不自覺的往下沉了。尤其在職涯發展上有非常多挑戰極為困難,不是每一項計畫、業務都能順利駕馭、克服。因此,中年時期刻不容緩的學習,就是自我保健和修復。微修復力的重要,在於不要總是忍耐和壓抑,總是習慣的以為自己沒關係,非到節骨眼、緊要關頭才重視自己的損傷。
微修復的幾個步驟:
1.感受及接納自己的感受,例如每天的負面情緒(疲累、沮喪、失敗、挫折)。
2.降低誇大渲染情緒的過程,盡力控制不要進入負面自我否定的自動化反芻。
3.正念呼吸及正念身體掃描、覺察,達到3至5分鐘的暫停思考。
4.待情緒較為緩和平靜,跟自己澄清「是情緒糟、情況不順利,不是我很糟」,「負面情緒是暫時的感受,情緒不能定義我」。
5.然後感覺離負面情緒有點距離,或者想像自己從一個充滿負面情緒的房間打開門,走出來,看見亮光。
6.恢復認同與認知自己,認同自己的良好特質、認知自己過程中所付出的能力及努力。
《獨立鍛造:一生受益的自我心理學,重新領悟生命八大任務,邁向圓滿》
作者:蘇絢慧
出版社:究竟
出版日期:2022/10/01
作者簡介
蘇絢慧
諮商心理師。目前為璞成心理學堂總監、璞成心遇空間心理諮商所所長。
出版多本心理關懷與療癒的作品,主題涵蓋臨終關懷、悲傷療癒議題、自我人格發展、情緒修復以及關係議題。除了以寫作推動心理觀點,也長期投入心理教育講座、課程和工作坊帶領,並從事個人心理諮商工作。出版及心理學推廣足跡遍及各地華人社會,是許多機關、單位及民眾所信任的心理專業者。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
蒐羅與財經、職場、生活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