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 職場修練
前台積電主管給小主管的聰明解方,這年頭「努力」解決問題早已不夠!

1. 問題「來一個、解決一個」是很常見的思路和模式,但如果擔任主管職,問題的數量和複雜度都提高,繼續用這個方式會應接不暇。
2. 如何聰明、而不只是努力地解決問題,筆者推薦一個最入門的方法,先攤開問題的「時間軸」,從時間序把問題做分類:是經常發生、還是偶爾發生。再從「空間」面向去解決,把特別異常的時間段挑出來比對或處理。
前陣子,我請同事幫我列印文件,發現文件上的字不清楚。同事說:可能碳粉匣要換了;我說:不是才換,怎麼那麼快用完?
同事堅持唯一的方法是換新的碳粉匣,我不死心繼續追問:你之前不是有記載印表機,每次換碳粉的壽命時間嗎?你把檔案叫出來我看一下。
結果發現,過去碳粉匣壽命大概半年,為什麼這一次只剩三個月?沒換過廠商,型號也一樣,我就請同事打電話去廠商那了解一下,才知道,原來是廠商在前不久換了供應商,因此懷疑是供應商那邊有一些狀況。
我再分享一個案例:
有一位小主管,這陣子遇到工作低潮,這間公司是他出社會後第一份工作,他過去幾年非常努力工作,奉獻大部分的時間在這家公司。幾年之後,他升上了小主管。
升上主管後,他肩負的任務越來越多,而這一陣子,遇到部門很多問題都無法徹底解決,而就算解決了,速度也不夠快,因此常被頂頭上司罵,罵到心情非常低落,內心也質疑自己,是不是能力真的很差。
這位小主管聽朋友說,業界有一位很有名的企業顧問,名叫德斯,擅長系統性的問題分析與問題解決,他就想去請教這位顧問。
這位主管與德斯見面,把他這陣子遇到的問題一口氣吐露出來。末了,德斯說:你很「努力」解決問題,但當上主管,就不能只靠努力,而要有效率、甚至要「聰明」解決問題。
舉個例子:
假設部門遇到一個問題是「產品不良率很高」,一般來說解決方法是:這個問題是什麼時候發生的?然後用經驗值和專業知識去找原因,接著尋求解決對策。
以上,是我們解決問題很習慣的一套思路。
這時,德斯繼續問:如果你們把問題分成兩類,一種是之前發生過的舊問題,一種是過去從未發生的新問題,請問你們在部門內,處理這兩類問題的比例有多少?
這位小主管回答:一般我們部門的性質,「從來不曾遇過的問題」發生機率低於10%,高達9成都是曾經遇過的問題。
被這麼一問,小主管思路突然慢慢打開了。
德斯笑著說:這太棒了,你的問題可以應用時間軸的概念,假設你剛剛講,產品不良率這個月有15%,就可以去了解一下,過去兩年的產品良率是怎麼樣的變化,大概就會有一些線索。
這時主管終於開竅:我知道了,假設在過去的一段時間,有某個月不良率特別低,或者某個月不良率特別高,或者不良率越來越高,還是忽高忽低...等,這些就是不良率的行為模式!
「是的」德斯繼續說,一旦你有時間軸的概念,接下來你就可以應用空間軸的概念,把過去有不良率特別低和特別高的月份,做進一步分析,線索就會出來,問題就會被快速解決。
主管終於恍然大悟,原來在工作那麼多年,從來不知道這些技巧,難怪每天都很忙,把每一個問題都當作是新的問題來解決,永遠有做不完的事情。
這個案例,大家有看到什麼嗎?努力解決問題、與聰明解決問題,完全是不同的境界。
我在做企業輔導時,也很喜歡用時間軸與空間軸的概念,我簡稱它為TS(Time & Space)分析法,協助同仁提高他們解決問題的邏輯思考能力。一開始提到的碳粉案例,就是利用TS分析法,碳粉壽命有做紀錄,就可知過去一段時間平均每隻碳粉的使用時限。
當大家在工作上遇到問題,先不要急著去「解決它」,先了解這個問題過去發生過或存在嗎?然後應用TS分析法,你會發現,這樣可以加速找到線索,進而解決問題。記住,要聰明有效率的解決問題,這個時代,只是「努力」解決問題,已經不夠了。
責任編輯:林易萱
前台積電營運效率部門主管、斬獲「台積師鐸獎、卓越工程師獎」等殊榮經歷,受兩岸超過300個企業請託:協助企業轉型、微型輔導。
目前為「品碩創新管理顧問公司」執行長,整合台積電出身的講師群,以台積電精神DNA輔導各領域的企業再造巔峰。
20年輔導企業經歷集大成,融合台積電成功經驗、創新商業策略工具、兩岸輔導實務三大核心,獨家創辦PJ法,即《高效工作者的問題分析與決策》方法論。品碩創新授課輔導項目:問題分析與決策、創新思維與創新方法、BPR流程改善與創新、教練式領導、組織變革、持續改善,以及PJ法線上課。
→ FB粉絲團:PJ法創辦人彭建文-問題分析與決策
→ Podcast節目:職場冰淇淋(每周五07:30新節目上線)
→ 品碩創新FB粉絲團:品碩創新管理顧問
→ 商管書籍著作:《思維的製程》、《思維的良率》、《PJ法高效工作者的問題分析與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