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 心靈成長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對談》60年回不了家、一生對抗暴行⋯他們如何看待人生
1.享樂主義的快樂,只求正面狀態,把悲傷放逐到情緒的邊緣;而所謂「真幸福」,則是自覺、意義、成長和接納的結合。
2.面對生命中的悲傷,尤其是至親之人的離世,與其將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想著「我該怎麼辦」,不如專注想著自己的摯親。
3.眷戀、失落和思念,都是人生豐富的紋理。悲傷時刻就如碎散的織錦,它是為了提醒我們愛得多深。沒有愛,不會感到悲傷。
達賴喇嘛24歲就被迫流亡,近60年無法回家,卻仍擁有最有感染力的笑聲。屠圖大主教一生對抗種族隔離暴行,目睹人性的醜陋與絕望,卻堅定帶領南非走向寬恕的漫漫療傷之路。
2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同樣經歷一生的苦難。他們相聚5天,解答1個永恆的問題。
在很多方面,悲傷這種情緒讓我們願意尋求彼此的支持和扶助。大主教闡述這一點時形容得很美,他說:「如果因為凡事順心如意,我們才有今天的交情,那我們不算真正親近彼此。是那些困頓的時光、那些痛苦的時刻,是悲傷和哀愁,將我們緊密交織在一起。」因為悲傷而使親族凝聚在一起,喪禮或許是最明顯的例子,但就連平常的眼淚,其實也是向他人暗示我們需要安慰和善意,我們也有脆弱的時刻需要幫助。
我們費盡心力想把喜悅和悲傷區別開來,但大主教和達賴喇嘛告訴我們,這兩者牽繫在一起是免不了的。他們兩人提倡的都不是那種倏忽即逝的快樂,那往往又被稱為享樂主義的快樂(hedonic happiness),只求正面狀態,把悲傷等感受放逐到情緒的邊緣。他們形容的那種快樂通常被稱為真幸褔(eudemonic happiness),特點是自覺、意義、成長和接納,即使是人生中避免不了的煎熬、悲傷和哀痛也都包含在內。
世上沒有無死之家
「我常常被問到一個問題,」達賴喇嘛說:「發問者多半剛剛失去好友、父母,甚至是自己的孩子。他們總會問我:『我該怎麼辦?』」
「我和他們分享自己的經驗。我摯愛的導師,也是為我剃度受戒的人去世時,悲傷真的淹沒了我。老師在世的時候,我總覺得他像一塊磐石,在我背後讓我依靠。所以他去世的時候,我真的覺得非常、非常傷心,滿心悲痛。
要走過痛失至親帶來的悲傷和哀愁,只能夠化失落為動力,從內心深處萌生出目標。我的導師去世以後那陣子,我常常想,現在我有更大的責任要實現他的願望,心裡的悲傷因此轉化成更多熱忱、更多決心。我跟那些失去至親或好友的人說:是的,一定很傷心,但應該把悲傷的心情轉化成更大的決心去實現他們的願望。假如逝去的人看得到,看你意志堅定充滿希望,他們也會開心。人懷抱著因失去造成的巨大悲傷,反倒能活出更有意義的人生。
悲傷和哀愁當然是人失落時的自然反應,但若能專心想著那位你逝去的摯愛,心情比較不會走向絕望。相反地,假如在悲傷之中,你的注意力多半放在自己身上——『我現在該怎麼辦?我要怎麼應付?』那樣的話,就大有危險走上憂鬱與絕望。所以老話一句,很多事情取決於我們對失落或悲傷的經驗有怎樣的反應。」
達賴喇嘛提起一則有名的佛教故事,一名痛失愛子的女人始終無法自悲傷中平復,於是她背著死去的孩子上山下海,但求有人能治癒她的孩子。途中她遇到佛,懇求佛幫助她。佛告訴女人,她去收集芥子當作藥引,就可以幫她。女人立刻答應了,但佛接著說,這些芥子必須出自從沒被死亡造訪過的人家。女人挨家挨戶尋找能治療她孩子的芥子,發現沒有一戶人家沒遇過喪事,有的失去父母,有的失去配偶,也有的是失去幼子。明白自己的痛苦並不特別以後,女人終於得以釋懷,放下哀痛,在森林裡埋葬了她的孩子。
我的朋友、心理學家戈登.惠勒(Gordon Wheeler)說,悲傷是為了提醒我們愛得多深。沒有愛,不會感到悲傷。因此當我們感覺到自己的悲傷,儘管不安、儘管心痛,它其實是在提醒你,如今已逝的那份愛當初有多美。
我永遠記得有一次,我在旅行途中打電話給戈登,聽見他說他的一位好友走了,他自己一個人在外頭吃飯,說「這樣才感受得到悲傷」。他知道生活忙碌紛擾,輕易就能抹去前一刻發生的事,往下一刻前進。徘徊在眷戀、失落和思念當中,可以感受人生的豐富紋理,那些時刻就像碎散的織錦,散落在這個不斷被撕裂再重組的世界之中。
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暢銷新版)
作者: 達賴喇嘛、戴斯蒙.屠圖、道格拉斯・亞伯拉姆
譯者: 韓絜光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版日期:2022/07/06
作者簡介
達賴喇嘛,丹增嘉措(His Holiness the 14th Dalai Lama, Tenzin Gyatso)
達賴喇嘛,丹增嘉措是藏族人民和藏傳佛教的精神領袖。1989年獲頒諾貝爾和平獎,2007年獲頒美國國會金質獎。1935年出生在西藏東北部貧窮的農家,2歲被認定為達賴喇嘛轉世。達賴喇嘛長年熱心倡導用世俗方法培養人性基本價值,30多年來不斷與各領域科學家對話與合作。達賴喇嘛四處遊歷,推廣慈悲、跨信仰理解、尊重自然環境,與世界和平。目前他流亡在外,定居印度達蘭薩拉。
戴斯蒙.屠圖(Desmond Mpilo Tutu)
南非榮譽大主教,在南非追求正義與種族和解時期成為號召運動重要領袖。1984年獲頒諾貝爾和平獎,2009年獲頒美國總統自由勳章。1994年,受曼德拉指名出任真相與和解委員會主席,開拓新做法,使歷經內戰與壓迫的國家得以向前邁進。他是「長者領袖組織」創辦主席,聚集全球領袖商議和平與人權問題。世人公認屠圖大主教是良心的聲音、道德的指標,也是希望的象徵。他深切關懷世界各地人民,教導愛和慈悲。他現居南非開普敦。
道格拉斯.亞伯拉姆(Douglas Abrams)
道格拉斯.亞伯拉姆是作者、編輯,也是出版經紀人。Idea Architects創辦人兼執行長,協助理想家打造更有智慧、健全正義的世界。道格擔任屠圖大主教共同作者和編輯已超過10年。他曾擔任HarperCollins出版集團資深編輯,也曾在加州大學出版社擔任宗教書系編輯。他堅信書和媒體的力量可以催化下一階段的全球文化革新。他現居加州聖克魯斯。
譯者簡介
韓絜光
台大外文系畢業,專職人文科普書籍與字幕翻譯。在天下雜誌出版的譯作有《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我們住在焦慮星球》等書。另有 《足球帝國》、《蕭邦的鋼琴》、《探險家學院》系列等。喜歡貓、角蛙和末日電影。譯作賜教:seed2341@gmail.com
責任編輯:李頤欣
核稿編輯:易佳蓉
蒐羅與財經、職場、生活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