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出社會後,8個害慘你的「學生思維」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職場 | 職場修練

出社會後,8個害慘你的「學生思維」

出社會後,8個害慘你的「學生思維」
出社會後,8個會害慘你的「學生思維」 (來源:Dreamstime)
撰文者:羊正鈺
獨立觀點 2021/09/02
摘要

1.作者認為,台灣的教育過於偏重知識的傳授,卻忽略了思維養成,而好的「工作態度」會是一輩子重要的事。

2.例如「分工合作」,學生經常只是分工、成品卻如拼貼出來的散沙;職場則是除了分工之外,還要清楚自己扮演的角色、有意識固定頻率地討論才會產出「一個產品」。

3.從做事到做人,8件事都值得一一調整。

最近三個月,我和另一個夥伴花了上百小時帶著一群高中、大學生和自學生進行一個實作專案,我的角色不是老師,更像是Mentor或是Coach,不親自出手,只「出一張嘴」陪他們討論、執行、檢討、優化,然後不斷重複以上動作。

這段時間下來,幾位同學在很多地方的表現都令人驚豔,他們的「能力」在同儕中絕對是佼佼者。不過從他們身上,我深刻感受到,台灣的教育過於偏重「知識」的傳授,卻忽略了「最重要的事」。

專案告一段落,我和另一位Mentor的共識就是,我們期待的不是同學們在技能上的進步,技能,再學就有了;但我們最在乎的是他們養成了什麼「思維」,因為一個好的「工作態度」會跟著他們一輩子!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以下這8個思維,正是我認為「學生」該徹底拋下的:

1.只會分工,不會「合作」

【在學校最常見的】分組做報告的時候,大家開始分工,每個人負責一部分,再一個人負責「統整」。最後把各自的部分交給統整的「苦主」,剪剪貼貼順一下格式,一份好像是一回事的報告就可以交,大家都拿到了分數,問題是那份報告能看嗎?

【職場的真實世界】工作當然是要分配的,但不是分完就好了,而是每個人都要清楚自己扮演的角色,在事中就不斷有意識地、固定頻率的討論,了解彼此的進度、是否需要互相配合,如此一來最後產出的才會是「一個產品」,而非拼貼出來的散沙。這就是「產品思維」:每個人都知道自己負責的是整個產品,不只是螺絲釘。

2.做人不做事,不如「對事不對人」

【在學校最常見的】又要分組報告了,趕快來揪好朋友、好兄弟或室友同組,然後就發現有的組員要不是進度不如預期,不然就是擺爛、搞失蹤,跟陌生人組隊一樣會遇到這種狀況,但為了不想得罪人、或連朋友都當不成,只好自己吞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職場的真實世界】「做人」當然重要,但既然我們是為了「做事」才聚在一起,該溝通、該攤牌的沒理由自己吞下去,不需要為了做人綁手綁腳。溝通上要緊守「對事不對人」原則,有時候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困難之處,進一步了解才有可能打破僵局、或重新分配權責。這才是「負責的態度」:我們是對事情負責,即便要做人也是為了把事情辦好。

3.開會不是為了討論,而是要「定案」

【在學校最常見的】不管是分組報告,還是參加各種競賽、或辦活動,都有數不清的「會議」。問題是每次開會要不是非常冗長,不然就是沒效率、開到最後還是沒結論,抑或是打打鬧鬧、感情是很好啦,但我們不是來交朋友的吧!?

【職場的真實世界】除了少數工作,每天各種會議基本上是常態,關鍵不是開會,而是「會前準備」,一個好的會議從排定開會前就決定了,要有明確的會議目的以及大綱,確定每一個與會者的角色/權責、各自需要提供資料,並確保所有人會前都看過資料,帶著各自的想法和決議來的。開會不是為了各抒己見,而是做決定;是為了節省時間,而非浪費時間的。

4.不要等答案,而是提「方案」

【身為Mentor經常遇到】有學生來問問題,劈頭就是「遇到XX問題怎麼辦?」、「請問怎麼做YY?」、「可以幫我看一下ZZ嗎?」ㄟ這好像不是我的作業或工作吧?這些問題背後反映的都是「等答案」的心態,或是把自己的責任丟給別人。

【台灣教育的問題之一】多數人習慣被答案餵養,以為會有標準答案。事實上,大多數都沒有標準答案,在職場上遇到問題,不是去問主管怎麼辦,那是最不負責的行為。而是先分析問題,盡可能地查找資料和案例,提出各種應對方案,及不同方案各自的適用性和優劣,再去找Mentor或主管討論。這個過程才是「學習」:別人經驗當然好,但直接獲得答案,經驗永遠只是別人的。

5.說到,就要「做到」

【在學校最常見的】常常在開會、朋友之間喇賽的時候,總是會有人不經意的提起,有些事情其實可以怎麼做、他也可以幫忙,或簡單到說要找誰一起出來聚會。但通常會發現,再去關心進度的時候,要不是什麼都還沒做、或根本忘了這件事,不然就是拖拖拉拉晚了一兩個月才搞定。

【職場的真實世界】不管是年度專案,或者只是約個飯局、幫忙打會議記錄這種小事,只要是你「答應」過的事情,時間到、事情就是要發生,沒有第二種可能。這些都代表了你的「credit」,不管大事小事,都要排除萬難去辦到。就算因為有事耽擱了,也要提早告知當事人,說明原因以及具體改到哪個時間完成。

6.做完,不等於「做好」

【在學校最常見的】工作分配完之後,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等到死線,最後大家丟出來的東西,不是跟原本討論的不一樣,不然就是差強人意、根本不能用。每次都變成最後負責「統整」的那個人要當苦主,不眠不休的做完所有該補救和收尾的工作。你以為自己真的佔便宜了嗎?

【職場的真實世界】工作沒有做到100分、甚至是120分,根本就不該交出去。因為從我們經手過的每一件事,都代表了自己的「個人品牌」。同事、客戶或主管不見得認識你是什麼樣的人,但絕對記得你的「工作態度」,會對你的「工作成果」有印象,如果只是把東西「交出去」就好,60分的標籤會永遠跟著你,在職場上怎麼死的都不知道。

7.人脈不是認識多少人,而是「把自己做好」

【在學校最常見的】總是有人愛吹噓自己認識某某風雲人物、KOL,或哪個學長姐是她的朋友,不然就是跑過多少活動、受邀參加什麼菁英聚會、去哪些知名企業實習過,還是臉書有多少好友、刷了多少經歷/Title、IG有多少人追蹤、發文又有多少人按讚,好像有了這些「數字」就等於自己多有「人脈」?

【職場的真實世界】老實說,你認識多少人都沒有用,假如你是一個沒有credit、事情交到你手上也做不好的人,就算認識100個人,那只不過表示有100個人知道你是一個「不值得信任」的人。人脈的本質是「信任」,先把自己做好,承諾過、經手的每件事做到最好,就算只認識10個人,這10個人也會信任地把你推薦給更多人。

8.評價你的不是數字,是「你的行為」

【在學校最常見的】學生的時候,多數人都會忍不住去在乎考試考幾分、學期末平均多高、班排多少,或是比賽最後獲得第幾名、辦的活動多少人參加、選的代表和幹部最後有沒有當選。即便是出社會、進到職場,還是很多人會迷失在自己的業績、流量、考績、有沒有得獎,或深怕別人不知道自己有功勞……等。

【職場的真實世界】事情永遠都不是「交出去」那一刻就結束了。沒錯,你當下會獲得一個數字,可能來自老師、主管、客戶或同儕,但那只代表「現在的你」,卻不等於「未來的你」。而人生是個「無限賽局」,關鍵不是這次成果,而是你能否馬上檢討、下次優化到什麼程度,那才是別人真正記得你的樣子。

作者簡介

羊正鈺/學習家小羊

相信怎麼學,比怎麼教更重要。這個社會不需要一堆教育家,但應該有更多學習家。

大學念化學,碩士讀MBA,到非洲當一年志工後,加入媒體創新,關鍵評論網前新聞組主編、雜學校前客座主編,專注教育與社會議題,現於某大學服務,同時身兼多個學習社群的Mentor,未來10年致力於高教創新。


*本文獲「學習家|小羊」授權轉載,原文:8個不該有的「學生思維」:學校都教不了你

責任編輯:易佳蓉

人脈經營 學生思維 分工合作 開會
獨立觀點
獨立觀點
編輯精選
展開箭頭

這是一個開放給所有商周讀者發聲的管道,如果你有意見想法不吐不快,歡迎大聲說出來!(來稿請寄至red_chen@bwnet.com.tw)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留言討論